- 有毒中药现代研究与合理应用(第2版)
- 杜贵友 林文翰 王福清主编
- 2985字
- 2025-03-18 21:13:48
第三章 有毒中药的炮制概论
第一节 概述
中药的商品形式分为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1]。中药材是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药用部位经过初步产地加工形成的原药材[2];中药饮片是将中药材经过中药炮制技术制备形成的临床处方用药[3];中成药是按照制剂的要求采用中药饮片作为原料通过制剂技术制成的成方制剂[4]。中药材不可直接应用于临床,必须在中药炮制理论指导下,经过炮制制备成中药饮片后才能在临床上组方配伍,这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也是中药区别于天然药物的显著标志之一。
现代医学的“毒性”是指物质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力度。必须指出的是,传统的中药毒性,与现代中药毒性概念中所谓引起功能障碍、病理变化及死亡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5]。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共记载药物365种,根据药物有无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把能够攻病愈疾的药物称为有毒,可久服补虚的药物看作无毒,并提出下品多毒。目前尚缺乏统一明确的有无毒性及毒性分类标准,一般是按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对该饮片性能的概括。自1977年版《中国药典》[6]开始,根据历代本草的记载将中药饮片分为大毒、有毒和小毒,这种分级方法沿用至今,作为临床用药的警示性参考。2020年版《中国药典》[7]共收载83种毒性药材,根据中药毒性的强弱,分为大毒(10种)、有毒(42种)和小毒(31种)3个不同等级,详见表3-1。现代实验药理学中毒性分级主要以有毒中药的煎剂给予动物后测定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依据[8]。因此,如果现在仍然把传统中药毒性与现代医学毒性概念等同看待,无疑是扩大了对传统有毒中药概念的误解。
一、有毒中药的炮制目的
中药炮制的主要目的就是减轻不良反应和降低毒性。有些药物临床疗效显著,但因毒性而限制了使用,如乌头、附子、半夏、大戟、芫花、巴豆、甘遂、斑蝥等[9]。这类药材历代医家都强调炮制减毒后方可入药用。中药炮制减毒的方法种类繁多,采用的炮制技术可以通过除去毒性部位、降低毒性成分含量、破坏毒性成分结构,或将高毒的成分转化为低毒的成分等方式,达到炮制解毒的目的。
表3-1 2020年版《中国药典》有毒中药

二、有毒中药常用降低毒性的炮制方法
(一)净制降低毒性
1.去除有毒部位
净制法或提净法就是将药材中的非药用毒性部位去掉,以保证用药安全。如蕲蛇去头足、斑蝥去头足翅等。
2.水漂洗降低毒性
当药材在清水中浸泡较长时间后,其中的毒性成分就会在水中溶解,通过不停搅动和多次换水就能够使毒性成分流失,从而降低毒性,对于在水中溶解度高的毒性成分有很高的适用性[10]。如中药乌头生品,其毒性成分乌头碱在水中溶解度较小,但其水解产物乌头次碱和乌头原碱较易溶于水中,通过水漂后就能够使生物碱部分流失,以降低药物毒性[11]。
(二)炮炙降低毒性
1.加热炮制减毒
加热炮制包括湿热与干热两种加热方式,主要方法是炒、煨、砂烫、煅制和蒸煮等,通过加热可使毒性成分被破坏、减少或转化,进而减毒增效[12]。干热就是在容器中加热拌炒毒性药材,或添加适量固体辅料加热,通过不断翻动和高温达到破坏或分解药材毒性成分的目的。如砂炒马钱子能够减少马钱子碱及士的宁的含量,马钱子用砂烫法,在240℃环境下烫炒[13],待其表面鼓起,内部略呈棕黄色时,即能达到减毒的目的。斑蝥、青娘子等芫青科昆虫类中药,含有斑蝥素等毒性成分,可以通过米炒法达到炮制减毒效果[14]。煅制法是通过高温加热,使药物中的金属成分发生游离,去掉游离成分后降低毒性[15]。湿热炮制即将清水或液体辅料与毒性中药混合后共炒、煮,进而降低或消除毒性。郁李仁、苦杏仁等含氰苷类毒性成分的药材,可以通过炒、蒸、等方法,灭活β-葡糖苷酶,从而抑制苦杏仁苷水解产生过量的氢氰酸[16]。
2.辅料炮制减毒
将醋、甘草、白矾、麦麸、生姜、黑豆、蜂蜜、豆腐和面粉等作为辅料与药材一同炮制,能够有效减少毒性成分。如甘草[17]对药物中毒、食物中毒、体内代谢物中毒及细菌毒素都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如能解苦楝皮、丁公藤、山豆根的毒,其解毒机制一般认为与甘草皂苷在体内代谢有关。甘草皂苷水解后生成甘草次酸和葡糖醛酸,后者与有羟基或羧基的毒物生成体内不易吸收的产物,分解物从尿中排出;甘草皂苷还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增强肝脏的解毒作用。草乌、远志、吴茱萸、半夏等药物用甘草炮制,能够缓和药物烈性,降低毒性。白矾是一种凝聚剂,对于半夏、生南星和白附子等含生物碱的中药材有很强的减毒作用,白矾溶液浸泡使毒针晶上带有的凝集素蛋白溶解并降解,破坏了毒蛋白的结构,使致炎效应显著降低,同时白矾溶液中的Al3+与毒针晶中草酸钙的草酸根形成络合物,促使草酸钙被破坏而溶解,毒针晶的结构被破坏,双重作用导致天南星科有毒中药的毒性显著下降[18]。豆腐中含有蛋白质,能够和生物碱、金属及鞣酸等物质结合形成沉淀,减少中药毒性成分,豆腐蒸煮后还会产生多孔的凝固蛋白,吸附作用更强,硫黄、藤黄等药物常用豆腐炮制降低毒性[19]。醋则是一种稀酸,狼毒、京大戟和甘遂等大戟科有毒中药均属于峻下逐水药,药物中含有二萜类毒性成分,通过醋制,使毒性成分与乙酸发生反应,进而将毒性成分转变为其他物质,降低毒性[20]。
3.其他方法炮制减毒
对于含有毒有害金属元素类的中药,水飞法具有较好的解毒效果。其原理在于利用部分金属与水不相溶的特性,通过分离法去除毒性,将研细的粉末通过反复搅拌形成混悬液后,经静置、沉淀、晾晒、研散等步骤净化药物降低毒性。如雄黄[21]中的主要剧毒成分As2O3和游离砷,可少量溶于水,而其主要的有效成分硫化砷类化合物不溶于水,利用水飞法将雄黄制成极细粉的过程,就能够逐渐去除溶于水的毒性成分,而不会对有效成分有较大影响,用水量越大,毒性成分含量就会越低。
一些毒性种子类中药材富含油脂,可以通过制霜的方法将大部分油脂除去,从而将油脂含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如巴豆含40%~60%的油脂,多为毒性蛋白成分,会引起腹泻和呕吐,甚至患者可能因大量失水而死亡,制霜法可将巴豆的油脂含量控制在18%~20%的范围内,降低毒性蛋白的毒性,确保了用药的安全性。含毒蛋白类毒性成分的中药,可以利用毒蛋白类物质在高温下会凝固、变性的原理解毒[22]。
有毒中药是中医临床组方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毒性也给临床安全用药带来一定风险。因此,一直以来,不少国际学者及少数国内学者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存在偏颇。中药不仅能够通过“君、臣、佐、使”等配伍制约药物偏性,还能够通过中药炮制达到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等目的。随着对有毒中药的毒性产生机制及炮制解毒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毒中药的炮制工艺逐渐规范,并形成了以《中国药典》为核心,国家级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炮制规范为辅助的有毒中药炮制技术规范和饮片质量标准。因此在评估中药药效及毒性时,不仅要利用先进的研究思路和科学技术,更要结合中医药理论特色,建立高标准的中药毒理学研究规范,提高中医药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重复性,为中药更加安全、有效的临床应用以及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理论支撑。
中药炮制技术是我国传统医药学中一门独特的制药技术,具有我国独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目前,中药炮制的工艺参数、主要炮制技术难点等属于保密内容,不得随意泄露和公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的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不但可以保证饮片的临床疗效,还可以确保我国特有的中药饮片产业快速发展,形成医药壁垒,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