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重刊:医方考
- (明)吴昆著 张宽 齐贺彬 李秋贵整理
- 6541字
- 2025-03-18 23:40:52
导读
《医方考》是一部方论专著,“方之有解,始于成无己”,但全面综合地运用方论的方法剖析方剂则肇始于明代医家吴昆的《医方考》。是书成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全书6卷,按病症分为72门。每门前先叙其病因、病机,再汇集同类方于后,“揆之于经,酌以心见,订之于证,发其微义”,每方“考其方药、考其见证、考其名义、考其事迹、考其变通、考其得失、考其所以然之故,非徒苟然志方而已”(《医方考·序》)。吴氏有感于当时医界中“不明医方之旨与医方之证,而盲目开方治病”的弊端,精选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以及情志等病证常用方剂780余首,对每一方剂的命名、组成、功效、方义、适应证、用药、加减应用、变通得失、禁忌等,详加考释与辨析,论述深刻,尤其是对方剂的配伍意义论述颇详,为后人准确理解与灵活运用方剂有重要参考价值。清代有关方论著作的勃兴,大多肇端于此。因此,《医方考》一书,是从事中医教学、科学研究,特别是从事中医临床诊治的工作者临证必读的中医古籍著作之一。
整理出版《医方考》一书,对于我们溯本求源,发遑古义,在学习和掌握先贤医家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在中医教学、科研、临床中赋予中医方剂学新的内容,以适应中医发展的新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医方考》与作者
《医方考》的作者吴昆(1552—1620),字山甫,别号鹤皋,“人以山人洞参黄帝之奥,又号山人为参黄子”。安徽歙县人,生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壬子(1552),幼英异,15岁开始学医,家中藏书甚富,因“以举子业不售,……余于是投举子笔,专岐黄业”(吴昆《考证脉语序说》)。18岁后游学四方,“由三吴循江浙,历荆襄抵燕赵,就有道者,师事之焉。”深得“天人贯通之道”,“医儒合一之理”,“圣贤之奥旨”,“家世之心传”(《脉语·自序》),遂声名远振。祖父吴正伦,为明隆庆至万历间名医,曾治愈神宗朱翊钧疾病,以及穆宗朱载后贵妃之疾病而名闻朝野。后来遭太医妒忌,饮毒酒而亡。因受家庭熏陶,常浏览医书,在15岁时,已开始接触医学,通读《素问》《灵枢》《难经》《针灸甲乙经》《脉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通晓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等诸先贤医籍,为其日后在医学方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著作有《黄帝内经素问吴注》《脉语》《十三科证治》《参黄论》《砭焫考》《针方六集》《药纂》等。
《医方考》共6卷,按病证分为72门。卷一分列中风、伤寒、感冒、暑、湿、瘟疫、大头瘟7门;卷二分列火、癍疹、疟、痢、泄泻、秘结、霍乱、痰、哮喘、咳嗽10门;卷三分列虚损劳瘵、五尸传疰、气、血、脱肛、呕吐、呃逆、翻胃、噎膈、情志10门;卷四分列脾胃、伤食、吞酸、痞、嘈杂、郁、五疸、消渴、水肿、鼓胀、小便不通、小便不禁、淋涩、精浊、自汗、盗汗、积聚癥瘕17门;卷五分列痿痹、厥证、痓、痫、癫狂、惊悸怔忡、健忘、痛风、疠风、喉闭、头病、腹痛、胁痛、腰痛、七疝、脚气、眼疾、耳疾、鼻疾、口齿舌疾20门;卷六分列虫、痔漏、疥疮、暴死、痘、妇人、广嗣、延年8门。书后附有《脉语》,载录了吴氏多年在脉学方面的造诣与心得。
《医方考》一书对后世影响深远。汪昂认为《医方考》“但一家之言,其于致远钩深,或未彻尽”,辑选各家方解,或异或同,各存己见,以备参稽,遂著有《医方集解》一书。吴仪洛则在前二书的基础上增辑《成方切用》,足见此书影响之深。
二、主要学术特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医方考》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是一部富有创造性的方论专著。吴氏全面运用方论的方法分析方剂,开创了方论之先河,促进了方剂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医方考》对方剂的命名、组成、功效、方义、适应证、加减应用、禁忌等,均有比较深刻的论述,尤其是对方剂的配伍意义论述颇详。清代有关方论的方剂著作,大多受此书的影响。吴氏临床经验丰富,故《医方考》中收载了吴氏自制的经验方,如六味地黄加知母黄柏方,即现今通用的知柏地黄丸,是一首功用介于六味地黄丸与大补阴丸之间的著名良方;如通补任脉督脉的龟鹿二仙胶,以及清热化痰的清气化痰丸都源自此书。
1.精通百家 谙熟经典
吴氏一生读书勤奋,纵横正史、野史、笔记小说、易学、数术、运气,他以宏观角度研判医学;以《易经》水火既济、九六阴阳解释《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阴阳;以《尚论》释五行原委;以《诗经》等考释方名,如达生散,《诗经》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朱子曰:先生,首生也,达,小羊也,羊子易生而无留难,故昔医以此方名之。”在达生散之后,附了一味药车前子,吴氏引《诗经》曰:“‘采采苤苢,薄言采之’,苤苢,车前也,朱子曰:采之为何用,其子治产难”。以《史记》《北齐书》《魏志》《南唐史》《太平御览》《遁斋闲览》《邵氏闻见录》《稽神录》《泊宅编》《浮粟经》《抱朴子》《内则》等正史、野史、笔记、医药内容,以及《名医录》《医说》《医余》等书中的医话、病案、论方、论药等内容,收选到《医方考》里,增添了文章阅读的雅趣。
吴氏幼承庭训,学有渊薮,对《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尤为精通,其《黄帝内经素问吴注》一书即可代表了他在《内经》方面的成就。吴昆在叙述方药和阐发方理之时,既参考了经典医籍和许多医家的著作,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上奉《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旨,下参金元四大家先贤诸家之说,引经据典,发遑古义,论述每一病证的病因病机,言必《内经》;叙述临证治法、方剂化裁必宗《伤寒论》等;分析方义及药物功效,将经义与药物知识融会贯通。如分析茵陈蒿汤中对茵陈的分析,“《经》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故用茵陈。”对小建中汤用甘草的解释为:“《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如论述四苓散的病因病机时引《内经》曰:“‘湿盛则濡泻’,故湿生于内者,令人水泻,湿并于大肠,故小便不利。”临证加减化裁,强调“去其所弊,加其所宜”,如对小柴胡汤的加减引仲景云:“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更加……”。在其所收选的780余首方剂中,每方之后虽然仅略略数语,却集中了历代医家丰富的治疗经验与当代中医方剂学研究成果。
2.采摭精粹 精选效方
古今方书,卷帙浩繁,如《肘后备急方》《小品方》《千金方》《外台秘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东垣试效方》等,一些被历代医家尊崇的脍炙人口的方书举不胜数。面对可谓汗牛充栋的方书,常常使人有一种无所适从之感。吴氏广摭博采,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心得,去芜存菁,由浅入深,执简驭繁,由博返约,集历代医家之精华,以及自己过人的学识和经验,编辑成《医方考》一书。书中既收选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方,又收选了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从正等著名医家的效方;既精选了民间验之有效的验方,又有“针芮并旨”的疗法。尤其是在方论书中,记载“火刺缠喉风法”“针急喉痹方”“灸少阴法”“阴毒着艾法”“葱熨法”“水渍法”“濯足”治目疾法等疗法,是很少见的。无疑,这些效方与有效治疗方法都来源于吴氏的医疗实践。吴昆在叙述方药和阐发方理之时,既参考了经典医籍和许多医家的著作,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医方考》成书时吴氏时年43岁,已从医18年,因感于“惧辱医名”,于是“蚤夜遑遑,唯经论是蒐,不敢自是,遊海内者数年,就有道者而贽谒之”,遂以“济人”为念,广搜博采,萃取有效方剂与治法,突出有效性、实用性,使本书能够发挥“如山野之陬,湖海之远,求良医而不速得,开卷检方,能究愚论而斟酌自药焉”的作用。可见,吴氏在游学四方之时,见当时一些医生“不惟上古之经论昧焉,虽中古之方犹弗达也。弗明方之旨与方之证,及诸药升降浮沉,寒热温平良毒之性,与夫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反正类从之理,而徒执方以疗病,恶能保其不殃人乎?”于是,精选古今良医之方,考释医经之旨,斟酌自己的心得,订正于临床实践验证,阐发其奥旨微义,编为是书。本书是继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后,综论各家名方的专著,为后世方剂理论专著开其先河。
3.按病类方 切合临证
方书分类,有按病证分类,如《五十二病方》《伤寒论》《金匮要略》《肘后备急方》等;有按病因分类,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有按脏腑分类,如《备急千金药方》《外台秘要》等;也有按治法、功用、组成分类的。《医方考》一书是按病证分类的,其最大的好处是便于因病检方,切合临床实际,十分方便临床应用。如消渴门,将丹溪消渴方、调胃承气汤、大黄甘草饮子、六味地黄丸、八味丸等归为此类,并将葛花、葛根、淡豆豉、乌梅、香薷、人参等治疗消渴的单味药也附在此类之后。痿痹门,将肺热汤、三补丸、龙胆泻肝汤、蠲痹汤、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方、四君子汤、八味丸等归为此类,并将天雄、附子、川乌、蜀椒等药附列于后以备考。这种分类方法,便于临证,索方快捷,但同一方剂在不同的病证中交叉重复,如在上二例中,八味丸即重复出现。这种分类方法虽然有其弊端,但在现代出版的经验方集中仍被沿用。
4.解析方义 简明深透
吴氏对方义的分析,一是对方剂主证的病因病机分析,一是对方剂配伍功用的分析。如对桂枝汤太阳证的分析:“风之伤人也,头先受之,故令头疼。风在表则表实,故令发热。风为阳,气亦为阳,同类相从,则伤卫外之气。卫伤则无以固卫津液,故令汗出。其恶风者,卫气不能卫也。其脉缓者,卫气不能鼓也”。仅用70余字,把太阳中风证头疼、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五大主证解析得简明透彻。
吴氏遵古而不泥古,正如吴氏在补中益气汤中所云:“子考古人之方而更其论何也?余曰:东垣以脾胃为肺之母故耳,余以脾胃为众体之母。凡五脏六腑百骸九窍,莫不受其气而母之,是发东垣之未发而广其义耳。”吴氏对后世影响颇深的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方,是吴氏根据钱乙的六味地黄丸创制而成,并作为“正考”归为虚损劳瘵门。吴氏把六味地黄丸归入咳嗽门,主治肾虚移热于肺。吴氏在对肾劳的病因病机进行缜密而严谨的分析之后,对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方(先取对六味的分析)方剂配伍的分析极为精辟。“熟地、山萸味厚者也,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足以补肾间之阴血。山药、茯苓甘淡者也,甘能制湿,淡能渗湿,故足以去肾虚之阴湿。泽泻、丹皮,咸寒者也,咸能润下,寒能胜热,故足以去肾间之湿热。”我们比较吴氏对六味地黄丸配伍意义的解释:“熟地黄、山茱萸,味厚者也,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能益肾。肾者水脏,故用山药、茯苓以利水邪。水邪归之则生湿热,故用泽泻、丹皮以导坎中之热。”从上二例中,同解释“六味”,虽有侧重,但差异不大。可是,吴氏仅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黄柏、知母二味药,则功效主治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主肾虚咳嗽,一主阴虚火旺。“黄柏、知母,苦润者也,润能滋阴,苦能济火,故足以服龙雷之相火”,并引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语概之曰“此之谓也”,真可谓发挥到极致。吴氏根据前贤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多有发挥,又如,在生脉散的主治中,首列“气极”,即是吴氏根据李东垣所云,“夏月服生脉散加黄芪、甘草,令人气力涌出”。据此,吴氏认为,“若东垣者可以医气极矣”。
5.考释方名 便于记诵
“考其名义”,也是吴氏编写《医方考》宗旨之一。吴氏考释方名,有从治法考释,有从功效考释,有用典故考释,有用训诂知识考释。如玉屏风散:“方名曰玉屏风,亦是以其补益卫气,足以为吾身之倚袭尔”,是从功效上考释方名。如越婢汤,“名曰越婢者,越,以发越为义;婢,卑也。是方能发越至卑之气,故以越婢名之”。又如对治疗诸郁证的越鞠丸的考释,“越鞠者,发越鞠郁之谓也”。考释舟车丸曰:“此方能下十二经之水,下咽之后,上下左右无所不至,故曰舟车。”对加味逍遥散的考释云:“此方名曰逍遥,亦是疏散之义”。对二妙散的考释,更是体现了吴氏对《内经》研究的功力,云:“黄柏有从治之妙,苍术有健脾之功,一正一从,齐正之道也”。也有应用音韵训诂知识考释方名的,如对小胃丹的考释云:“小,消也。小胃者,消去胃中之痰物也”。前例中吴氏曾引证《诗经》之语,考释“达生散”的方名,足见吴氏知识之广博。方名经吴氏考释后,不仅便于记忆,同时也加深了对方剂主治功效的理解。
6.摘录医话 妙趣横生
《医方考》书中,在相关的方剂和药物后,收录数则医案、医话、逸事等。于粉黛散方后,记述了御医用走方医的方子治愈宋徽宗宠妃痰嗽的病案。在头病门出血法项下,叙述了以出血疗法治愈唐高宗“风眩头重,目不能视”一案,“刺百会及脑户出血”而使唐高宗目疾立愈。吴氏在此案中曰:“诸痛为实,理宜泻之”,并引《内经》“血变而止”为证。所述绘声绘色,情节起伏,引人入胜。在豨莶丸事考中,列举了两例进豨莶丸逸事,叙述了豨莶丸的功效。又如在普济消毒饮中记载,“泰和二年(1202)四月,民多疫疠,……诸药杂治,终莫能治,渐至危笃。……乃主是方为细末……活者甚众”。这些叙述,生动、翔实,不仅增强了读者的阅读的兴趣,更便于理解和应用。
三、如何学习与应用《医方考》
1.全面理解 灵活运用
《医方考》是按病证分类的,对每一病证首先予以概要性地叙述,考释病证名,叙其病因、病源、治则等,如痿痹门,叙曰:“痿痹,二病也。今详《内经》,亦有称痹为痿者,故合而为一”。痞门叙曰:“痞,虚中之实也。许学士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故治痞者一补一消”。简略的概述,叙述了病证的源流、沿革、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前贤所见,以及治则等,然后荟萃名方。于每方之后,首明辨证,再结合病证的病因病机,阐述方义,分析配伍意义,以及临证变通。如八味丸,列出药物组成之后,开宗明义曰:“肾间水火俱虚,小便不调者,此方主之”。辨证应用,一语中的。在分析病因病机时,指出“肾间之水竭,则火独治,能阖不能开,令人病小便不出。肾间之火熄,则水独治,能开而不能阖,令人小便不禁”。在方义分析中,同病因病机紧密结合,“以附子、肉桂之温热益其火,以熟地、山萸之濡润壮其水。火欲实,则丹皮、泽泻之酸咸者,可以收而泻之。水欲实,则茯苓、山药之甘淡者,可以制而渗之”。不仅语言精练,对仗工整,且丝丝入扣,缜密如织。我们在学习中,抓住辨证这个纲,以病因病机为主线,方义之理自通矣。
2.类比互参 相补为用
《医方考》把780余首方剂以病证为门类进行编排,每一门类的方剂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学习中我们要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分析比较,如水肿门,收选8首同为治水的方剂,但在辨证中,有“宜汗、宜下、宜渗、宜泻、宜清、宜汗、宜燥”之别,则根据水肿的部位及属虚属实的不同而辨证施治。
吴氏在按病证为门类进行编排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同一方剂重复出现的现象,这虽为其弊端,但我们在学习中可以将在不同的门类中重复出现的方剂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加深对本方的理解,扩大该方的应用范围。
3.相互借鉴 由博返约
《医方考》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完整而又系统的方论专著,上自《内经》《伤寒论》,下逮金元四大家以及诸家前贤之说,尤遵《伤寒论》等经方,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要上参仲景之论,旁参金元四大家之说。《医方考》之后的方论著作,如《景岳全书》《医方集解》等,对有些方剂多有发挥,学习时可相互借鉴,拮取精髓,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由博返约的境界。
4.勤于实践 不断创新
《医方考》一书,既是明以前临床方剂应用经验的总结,也融入了吴氏临证的心得,因此,本书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学习《医方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掌握其精髓,认识辨证的规律,运用方剂的分析方法,紧密结合脉证,化裁得当,变通自如,切忌遵古泥古,胶柱鼓瑟,在临床实践中,真正做到“无方而有方,有方而无方”“入方之内而游方之外”(《医方考·方时化序》)出神入化的境地。
创新源自实践,只有勤于实践,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才能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书中难免有欠妥之处,如对“死人枕”应用的记述等内容,应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正确对待。
本书的书后所附的《脉语》,是吴氏广泛吸收不同流派医家诊病切脉的经验及秘传,上自《素问》《灵枢》《难经》《针灸甲乙经》《脉经》等,以及“长沙、河间、东垣、丹溪之书”,“集孤陋之闻”,师传心得,结合自己多年临床体会,以语录的形式,著成《脉语》下学篇和上达篇二篇,是不可多得的脉诊方面的很有价值的参考书,应密切结合临证,精心研习,细心揣摩,对提高临床疗效很有帮助。
张 宽
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