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羽与科技杂志笔友们的通信日益频繁,每一次收到回信,他都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新奇科技世界的窗。随着交流的深入,他愈发渴望能与这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们面对面畅谈。在 90年代初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长途跋涉去见面并非易事,但林羽心中的热情却丝毫未减。
一个偶然的机会,林羽得知邻县将举办一场小型的科技展览,主要展示一些当地学校和科技爱好者的手工科技制品。他立刻想到了自己的笔友们,或许这将是一个绝佳的相聚契机。林羽兴奋地提笔给几位笔友写信,提议大家在展览上碰面。
很快,他收到了笔友们积极的回应。陈宇在信中说,他将带着自己参与制作的机器人模型前往,希望能在展览上获得更多改进的建议;李建国老师则表示,他会带上一些自己珍藏的老科技资料,供大家交流学习;还有其他几位笔友也纷纷表示会准时赴约,各自准备了独特的科技小物件。
到了展览当天,林羽早早起床,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衣服,怀揣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前往邻县的路途。当时交通并不发达,他先乘坐了一段颠簸的长途客车,又换乘了一辆三轮车,历经几个小时才抵达展览地点。
展览设在邻县的一所中学操场,周围摆放着各种自制的科技展品,人群熙熙攘攘。林羽一眼便看到了陈宇,他正站在一个展柜前,小心翼翼地摆弄着自己的机器人模型。这个机器人虽然外观略显粗糙,但各个关节都能灵活转动,眼睛部位还闪烁着微弱的灯光,在当时的环境下,显得格外新奇。
“陈宇!”林羽兴奋地喊道,快步走上前去。陈宇转过头,看到林羽,脸上立刻绽放出笑容,两人像许久未见的老友一般,紧紧拥抱在一起。
“哇,这就是你做的机器人啊,太厉害了!”林羽看着机器人,眼中满是赞叹。
“嘿嘿,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能在这次展览上听听大家的意见。”陈宇有些腼腆地挠挠头。
不一会儿,李建国老师也到了。他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中山装,手里抱着一摞厚厚的资料,精神矍铄。“孩子们,我来啦!”李老师笑着招呼大家。
随后,其他笔友也陆续赶到。大家围坐在一起,迫不及待地分享起自己近期在科技探索中的新发现。一位叫晓妍的笔友带来了她自制的简易发电机模型,利用一些废旧零件和磁铁,竟然真的能产生微弱的电流。她详细地讲解着制作过程,林羽和其他人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想法。
在交流中,林羽了解到,尽管大家都对科技充满热爱,但由于所处地区经济条件有限,获取科技资源的渠道非常少。很多人只能通过一些过期的杂志、废旧的电器零件来满足自己对科技的探索欲望。然而,即便面临诸多困难,大家对科技的热情却丝毫不减。
“我觉得我们可以成立一个更紧密的科技小组,虽然不能像大城市的科研团队那样有充足的资源,但我们可以互相支持,共享有限的资料和零件。”林羽提议道。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他们当场商定,建立一个定期的交流机制,每个人负责收集周边的科技信息和可用材料,下次见面时共同分享。
此时,周围的参观者也被他们热烈的讨论所吸引,纷纷围拢过来。有人好奇地询问机器人的原理,有人对简易发电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林羽和笔友们耐心地为大家讲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中充满了自豪与喜悦。
在交流过程中,林羽还留意到了社会对科技的认知现状。大多数人对科技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日常所见的简单电器上,对于前沿科技的认知几乎为零。这让他意识到,普及科技知识的道路还任重道远。但同时,他也看到了大家眼中对新奇事物的好奇与渴望,这又让他充满了动力。
随着展览接近尾声,林羽和笔友们意犹未尽。他们互相交换了最新的联系方式,约定回去后继续书信交流,并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
在回家的路上,林羽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次与科技爱好者们的相聚,不仅让他收获了更多的科技知识和友谊,更让他明确了自己的责任。他想到了自己在学校的同学们,他们同样对科技充满好奇,却缺乏了解的途径。
回到学校后,林羽决定将从笔友们那里学到的知识,以及在展览上看到的新奇科技,分享给同学们。他暗自思索着如何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大家,让同学们真正领略到科技的魅力。这也为他接下来给同学科普科技知识,树立小老师形象埋下了伏笔。他深知,自己在科技探索与科普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前方,还有更多的挑战与机遇在等待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