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羽在学校成功组建起科技兴趣小组后,满心都是对未来科技探索活动的憧憬。然而,他也清楚地意识到,仅凭他们目前的能力与资源,要想在科技领域有更深入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在 1992年的农村,获取科技知识的渠道极为有限,资金更是匮乏,很多实验和制作都因材料短缺而无法开展。
看着小组成员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与热情的眼睛,林羽决心寻求更多的支持与帮助。他思索再三,想到了向科普杂志投稿这一途径。他希望通过分享自己和同学们在科技探索中的故事与经历,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或许还能获得一些专业的指导与资源支持。
林羽开始着手准备投稿内容。他花费了大量课余时间,详细记录下科技兴趣小组组建的过程、同学们参与的热情,以及他们在学习科技知识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他将与笔友交流得到的见解、在科技展览上的见闻,以及自己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一些想法,都融入到文章之中。
在描述机器人和简易发电机时,林羽不仅阐述了它们的原理和制作过程,还加入了同学们的反应与思考。他写道:“当我向同学们展示机器人模型的图片时,他们眼中闪烁着惊奇与兴奋的光芒。小强同学立刻问道:‘这个机器人能帮我们写作业吗?’虽然这想法有些天真,却反映出孩子们对科技改变生活的期待。而在讲解简易发电机原理后,小丽同学提出能否利用它为村里的路灯供电,这一独特的思考角度让我看到了孩子们无限的创造力。”
林羽深知,一篇好的投稿不仅要有内容,还得有清晰的逻辑与生动的表达。他反复修改文章,逐字逐句地斟酌,力求将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得准确且有趣。白天,他在完成学业之余,见缝插针地记录灵感;夜晚,他在昏黄的灯光下,对着纸张冥思苦想,不断调整文章结构。
数易其稿后,林羽终于完成了这篇饱含心血的文章。他小心翼翼地将其誊写在崭新的信纸上,装入信封,贴上邮票,投进了学校门口的邮筒。那一刻,他的心中既充满期待,又夹杂着一丝紧张。
投稿之后,等待的日子漫长而煎熬。林羽每天都盼望着能收到杂志编辑部的回信。每次路过传达室,他都会忍不住询问有没有自己的信件。起初,传达室的大爷总是笑着摇摇头,但林羽从未放弃希望,依旧每天都去询问。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林羽的焦虑逐渐加深。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文章是否不够好,担心编辑根本不会重视来自农村学校的投稿。他常常在夜里辗转反侧,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各种可能的结果。“是不是我把科技兴趣小组的活动写得太简单了,让编辑觉得没有亮点?”“会不会是我的语言太稚嫩,缺乏专业性?”这些念头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在学校里,林羽表面上依旧像往常一样,带领科技兴趣小组开展活动。他给同学们讲解新的科技知识,指导大家收集废旧材料,尝试制作简单的科技小物件。但每当空闲下来,他的思绪就会不由自主地飘到投稿的事情上。
同学们也察觉到了林羽的异样。一次课间,张强走到林羽身边,关切地问道:“林羽,你最近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呀?感觉你有时候心不在焉的。”林羽犹豫了一下,还是把投稿的事情告诉了张强。
张强听后,拍了拍林羽的肩膀说:“别担心,我觉得你写得挺好的。那些编辑肯定会看到我们的努力,说不定过几天就回信了呢!”虽然张强的话让林羽心里稍微好受了一些,但他的焦虑并未完全消散。
日子继续一天天过去,林羽在期待与焦虑中备受煎熬。他一方面努力让自己专注于科技兴趣小组的活动,鼓励同学们积极探索;另一方面,却始终无法放下对投稿结果的牵挂。这种等待的焦虑,如同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让他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里,感受到了别样的煎熬,而他也在这种煎熬中,愈发渴望着那封或许能为他们的科技探索之路带来转机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