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羽和同学们在听取了科研机构专家的意见后,迅速投入到对示范田和科技培训班计划的改进中。他们深知,这些不足若不及时弥补,科技兴村的梦想便难以照进现实。
针对示范田灌溉系统在极端天气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林羽带领着对机械和水利知识较为敏锐的同学,一头扎进了改进方案的研究中。他们重新审视了灌溉系统的布局和原理,结合村里的地形与气候特点,构思着更为完善的设计。
在闷热的教室里,林羽铺开一张大大的图纸,用铅笔在上面圈圈画画,同学们围在四周,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我觉得可以增加一个备用储水装置,要是遇到干旱,能及时补充水源。”李强指着图纸说道。
“没错,但储水装置的位置很关键,得方便取水又不影响农田作业。”林羽回应道,同时在图纸上标记出几个可能的位置。
经过数天的反复商讨与论证,他们终于确定了新的方案:在示范田的高处修建一个小型蓄水池,利用地势落差实现重力灌溉,同时配备一台小型抽水机,以便在特殊情况下从附近的河流抽水。这样既能保证在干旱时的水源供应,又能在暴雨时通过合理的排水设计避免水涝。
方案确定后,便是紧张的施工阶段。修建蓄水池需要大量的材料和人力,林羽和同学们一方面向村里说明情况,寻求支持,另一方面四处联系商家,争取以最低的价格购买到质量可靠的建筑材料。
村里的乡亲们看到孩子们为了村子的发展如此努力,纷纷伸出援手。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主动帮忙搬运材料,年长的长辈则为施工的孩子们送水送饭。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蓄水池的修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然而,施工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一天,正当大家热火朝天地搬运石块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工地上顿时一片混乱,一些已经堆砌好的石块被雨水冲得松动。
“大家别慌,先把重要的材料搬到避雨的地方!”林羽大声喊道,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流淌,但他顾不上擦拭。同学们在他的指挥下,迅速行动起来,将水泥、钢筋等材料转移到安全地带。
雨停后,看着被雨水破坏的部分工程,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沮丧的神情。“别灰心,这点困难算不了什么,我们重新来!”林羽鼓励道,他的眼神坚定而充满力量。
与此同时,科技培训班的课程设置优化工作也在同步进行。晓丽和几位细心的同学深入村民家中,再次详细了解他们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婶子,您在种地过程中,觉得哪方面最需要技术支持呀?”晓丽微笑着询问一位正在院子里晾晒粮食的大婶。
“唉,孩子,就是这病虫害老是治不好,用了好多药,效果都不咋地,还担心把庄稼弄坏了。”大婶无奈地说道。
经过一系列的走访调研,同学们收集了大量类似的问题,他们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分类,然后对培训班的课程内容进行了针对性调整。除了原有的种植技术、机械原理等基础课程外,新增了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储存与加工等实用性更强的课程。
为了让课程更加生动易懂,他们还计划邀请村里有经验的老农和学校的老师共同授课,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示范田的改进工作逐渐完成,新的灌溉系统试运行成功,看着清澈的水顺着管道流入农田,滋润着嫩绿的幼苗,林羽和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科技培训班这边,经过重新宣传和课程优化,报名的村民明显增多。开课前一天,祠堂里热闹非凡,村民们好奇地打量着新布置的教室和教学设备。
“这黑板擦得真干净,还不知道在这能学到些啥有用的东西不。”一位大叔笑着说道。
“肯定能,你没听那些娃说嘛,学会了这些,种地都轻松些。”旁边的大妈回应道。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祠堂的窗户,洒在一排排课桌上。科技培训班正式开课了,林羽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坐得满满当当的村民,心中感慨万千。
“乡亲们,今天咱们的科技培训班就正式开始了,希望大家都能在这里学到有用的知识,一起把咱们村建设得更好!”林羽的声音坚定而洪亮。
第一堂课由学校的农业老师讲解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土壤肥料的关系,老师结合示范田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地讲解着,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
下课后,一位年轻的村民兴奋地对林羽说:“小林,这课真有意思,以前种地都是凭感觉,现在才知道这里面有这么多学问。”
看到村民们积极的反馈,林羽知道,他们的努力正在逐渐得到认可。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科技兴村的道路上终于迎来了曙光,而他们也将带着这份希望,继续坚定地走下去,为村子的未来描绘出更加美好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