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职官志〉考正》自序与凡例

壹、自 序

《宋史》为书,近五百卷,部帙之富,居廿四史之首位。然其书本仓猝修成,史臣取了目前,潦草将事,故其纰缪疏舛之处,亦视各史为独多。明清两代屡有倡议重修之人,且有已将成书刊布者。然对《宋史》本书实未能先为之条分件析,洞察其各部分症结所在;仅模糊笼统,谓其义例之未善而遽予更改,谓其文字之芜累而遽予删除,是则所加诸未能征信于世人之书者,仍为不足以取信于世人之道,其果为功为罪,正难遽断,此王洙《宋史质》、柯维骐《宋史新编》之所以未能取重于史林也。窃不自揣,欲萃其精力,广征天水一代之史册,取与元修《宋史》相校雠,勘正其谬误,补苴其疏脱,考论其得失,疏通其晦涩,探索其源流,汇为《宋史校正》一书,使《宋史》之长短利病,毕皆呈露,议改修者庶可就此而得所凭借。今诸志之雠勘已粗就伦绪,其中之亟须陈献于方家之前以相商榷者,则《职官志》之校稿也。

《四库提要》于《崇文总目》下有云:“托克托等作《宋史·艺文志》,纰漏颠倒,瑕隙百出,于诸史志中最为丛脞。”而不知《职官志》之于《艺文志》,其荒谬更为过之。施国祁尝谓《金史》之病有三:曰总裁失检,曰纂修纰缪,曰写刊错误。执此而论《宋史·职官志》,亦莫不恰中其失。聊举数证,以实吾言:

晚唐五季,藩镇乱离,赵宋开国,务惩厥失。其设官分职之际,亦多寓有此意。如枢密院为袭晚唐制也,然唐之枢密使以宦者为之,至宋则概用士人,与中书对称二府,分持文武之柄,既以分宰相之权,且足使统兵之将不得操行兵之符,而制令之臣又不得统内外之兵,此与唐之用意,区以别矣。诸路州军,在唐仅一使以临之者也,至宋则既夺其兵柄,又分其职事于帅、漕、宪、仓四司,且复遍置倅贰以分长吏之权,斯又足使身膺一路之寄者不得有所展布矣。凡此皆所以收相互维制之效,以防大臣擅国及藩镇陆梁之祸。而其官员之冗滥,政治之因循,即均以此为基因。举述此事实而阐发其底蕴,应为总序之所有事,而《宋史·职官志总序》之中,则未尝及于此也。

神宗厘革官制,为新法中之一大节目,虽以元祐诸大臣之力复旧章,对此犹未稍置异词,知其确为犁然有当而不可移易者矣。盖当北宋初叶,官爵秩名,纷错失序,如尚书、侍郎、给谏、卿监、郎中、员外郎之属,本皆职事官也,而有其名不任其职,谓之寄禄,仅以为叙迁之阶。幕职令录本州县之属官,而乃有以某路某县令为阶官而实任某路转运司勾当公事者;有以某路某军节度判官为阶官而实任某州州学教授者;有以某军判官为阶官而试秘书省校书郎者;舛乱可笑,于斯为极。神宗于元丰中本《唐六典》而加以董正,首使中朝百僚,各正厥名,各还所职,宋之官制,至此方纳于正轨。《宋史·职官志总序》之中,虽约略涉及此事,而各卷正文则言之极不详晰,有仅述元丰以前之制者,有但载厘正以后之制者,其宋初诸臣列传之中,更多误以尚书侍郎等为职事官而一概存之,以大夫郎为散官而强半删之,知其于纂修之际,对当时更改之由,已不深悉,殆所谓不知而作者矣。

然揆厥情势,实不应尔。两宋文事极隆,史学尤盛,其记载本朝史事者,有官修之《实录》《日历》《会要》《起居注》《时政记》及各朝正史;私家著述,于表、纪、志、传诸体之书,更无所不备。洎临安既陷,史馆所储,悉归燕都(见《元史》卷一五六《董文炳传》),末叶三朝,亦均在内(见《宋季三朝政要》卷首自识语),故欧阳玄于所撰《进〈宋史〉表》中,亦谓“视金源其未远,䌷石室以具存”,是则载笔诸臣,大可曲汇旁通,取作凭借,非有书阙简脱、文献不足之苦也。即或迫于期会之促,苦无从容镕铸之暇,则取前修之所已备,剪裁修润之使无复沓抵牾之失亦可也;若必舍此而乞讨于稗贩之手,捃摭于类事之家,则为事理之所不可解,而《宋史·职官志》固又甘落下乘,而奉类书为祖祢矣。

自北宋罢诗赋而以经义论策取士,古今典制,为决科发策之士所必诵习,然而事类浩瀚,獭祭难周,各种“类书”遂乃应时纂辑。当代官制既亦须网罗于内,编纂者乃就列朝《正史》及《会要》《日历》《实录》之属为取材之所。作始者区分汇录,草创规模;继起诸家则修饰润色,踵事增华;及夫南宋末年之所修,于两宋官制因革,记载已臻详备,条贯亦既分明,实已具备正史志书之规模。元代史臣,苟自审“述作之才有限”,如《进书表》之所云云者,则选取类书中较为完善之一家,详慎比勘而补正之,即以移充正式之史志,则虽不足自解,而为情终犹可原。顾乃矜于史局之尊严,不敢依样以画葫芦,既须剽窃,复图掩饰,割裂联缀,仅乃成篇。而复出之以苟且,不肯通全志而加以综核,遂至有诸书同载一事,因文字稍有不同而均被采录者,如卷九、卷一○复出之“勋官”“检校官”“功臣号”等条是也;有某书征引旧文有讹,而不知覆按原书,以致因仍差失者,如《文献通考》引《朝野杂记》而误薛庆为许庆、误朱震以秘少兼侍讲为以秘少兼崇政殿说书是也。其以昧于当时情事而致误,如名姓之舛误,年月之讹夺,节次之颠倒,称谓之违失等,更不知其几何也。

以上所举,唯以出于总裁失检及纂修纰缪者为限,亦尚未足以概其他失,其刊写之讹脱更不与也。以史学最盛之朝,其典章制度乃仅得此等拙劣之史志以传后,斯可憾已。是故《宋史》之其他部分,尽有稍稍增益或删削即可底于完善者,而以《职官志》挂漏之独多,舛误之特甚,非彻首尾而重修之则不可。吾学未逮而妄欲先试诸此,恐所见之或未当而所言之容有诬也,爰先举此校读之稿以为验,是为《〈宋史·职官志〉考正》焉。

贰、凡 例

一、本文所引《宋史·职官志》之原文,一依涵芬楼辑印百衲本二十四史中之《宋史》。其书为配合元至正初刊本及明成化重刊本而成。凡半叶十行、行二十二字者,元刊本也。半叶十行、行二十字者,明刊本也。《职官志》一二卷中,唯卷一一为元刊,余均明刊。

一、本文所据主要参证资料者为:

《宋会要辑稿》(上海大东书局影印本)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爱日精庐活字本)

杨仲良《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广雅书局本)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四川仁寿萧氏刻本)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适园丛书》本)

李攸《宋朝事实》(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程俱《麟台故事》(同上)

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敬乡楼丛书》本)

潜说友《咸淳临安志》(清钱塘汪氏仿宋刊本)

叶梦得《石林燕语》(叶德辉《郋园丛书》本)

汪应辰《〈石林燕语〉辨》(《儒学警悟》本)

程大昌《考古编》(同上)

徐度《却扫编》(《学津讨原》本)

孙逢吉《职官分纪》(《四库珍本丛书》初集本)

章如愚《山堂先生群书考索》(明正德刘氏慎独斋刊本)

刘子实《翰苑新书》(明万历金陵周氏仁寿堂刊本)

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明嘉靖三衢夏氏刊本)

马端临《文献通考》(浙江书局刻本)

一、宋代各朝《会要》,经元迄明,多所散佚。明修《永乐大典》时,取文渊阁所藏二百零三册之残本,分门散隶于各韵之中。宣德间文渊阁火,残存之本乃亦同归于尽。清嘉庆中,大兴徐松方自《永乐大典》各韵中重为辑出,而以卷帙浩瀚,刊写两难,终清之世,唯原辑之稿本孤行,故明清两代之治宋史者无一人得见此书。今得影印本,遂亟取以与《宋史》对读,本文中所取材于《宋会要》者亦遂视各书为独多。然《宋会要》之辑录实出于匆遽之间,嗣后未曾再经细校,其部类比次,又大体依据《宋史》各《志》之门目为准,坐是而差谬讹夺,随在不免。本文于征引之际,倍极审慎,凡有他书可相比照者,亦一并引录,以资佐证。

一、南宋诸家所修“类书”,大都辗转抄引,其记载宋代官制较详而流传至今者,厥唯上举章如愚、刘子实、谢维新三家之书。章书成于宁宗时,谢书成于理宗时,刘书之成当亦与谢书相先后。三书所载事目均多雷同,而以谢书、刘书之间为尤甚:所列条目,所述沿革,同者盖将什九。则似三书之间,应有源流关系存在。然细核其相同各节,章书时次居前,而其所载出典反不及刘书、谢书之完备;即刘书、谢书之所载,亦多有此具彼阙、此阙彼具者,知其时必尚有为各书共同祖述之一书,而今亡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之《职官考》,其正文同于刘谢二家之书者亦什八九。然刘谢两家亦有互异之处,如刘书前集(九)“太守”条引《中兴会要》之文,于“许通差武臣一次”句下有一段云:“绍兴元年知越州陈汝锡言:‘诸路守臣并许节制管内军马,除逐州遇有缓急事宜合依前项指挥听从本州守臣节制外,所有事干一路军政,及合隶帅司差发之类,并令遵依旧法施行。’诏申明行下。”同卷“通判”条夹注中有“经总制钱旧法守贰通掌而隶提刑司”云云一段,为谢书“太守”条及“通判”条所不载。谢书后集卷七六“教授”条云:“国初有四书院:庐山白鹿洞、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按:四书院下原各有夹注一段,兹从略),未建州学也。乾兴元年兖州守臣孙奭私建学舍,聚生徒,乞请太学助教杨光辅充本州讲书,从之。余镇未置学也。景祐四年诏藩镇始立学,他州勿听也。宝元元年颍州守臣蔡齐请立学,时大郡始有学,而小郡犹未置也。庆历四年诏诸路州、军、监各令立学,……委运司及长吏于幕职州县官内荐教授,或本处举人举有德艺者充。当时虽置教授,或用兼官,或举士人,委于漕司而未隶朝廷也。”层次极为清晰,而刘书“教授”条所载则较此大简。其外取舍繁简之不同犹难殚数。而凡此诸处,《通考》均与谢书相同。因知其渊源所自,盖为《合璧事类》而非《翰苑新书》也。《宋史·职官志》袭用之书非一,而其径自《通考》出者为数最多。今于校读之际,于此等源流关系均加探究,故所借赖于章、刘、谢、马诸家之书者亦至繁夥。

一、《通考》所载宋代职官,大体虽与《合璧事类》相同,而其间亦时有详略互异之处。今查凡《通考》所无而仅见于《合璧事类》之条目,《宋史·职官志》苟亦有之,则二者间之内容必多异;凡《合璧事类》所无而仅见于《通考》之条目,《宋史·职官志》苟亦有之,则二者间之内容大体上必不殊。且凡《通考》录用《合璧事类》之成文,偶因传写而有所失误者,《宋史·职官志》亦皆踵讹袭谬,未予是正。据知《宋史·职官志》之与上举二书相雷同者,必皆出自《通考》而与《合璧事类》则无直接之因缘也。故于对读考校之际,虽取章、刘、谢、马诸家之书而并用之,就中实以用马书之处为尤多。其间有《通考》改易《合璧事类》之文而有迹象可寻、或《通考》有误而《合璧事类》本不误者,即引录《合璧事类》之文以相比证。虽分疏之际不免辞费,顾亦所以明《宋史·职官志》中若干条目之来源在此而不在彼耳。

一、《宋史·职官志》中条目之不出于《通考》者,亦必出于另一成书,其书为何,今未能明。其中有行文顺序与《通考》异而记叙之谬误与《通考》同者,则二者又必同出一源。本文遇此种情形,间亦录而存之,为俟异日探求其本源也。

一、昔人校正《宋史》之著述,《四库全书总目·宋史提要》中引有沈世泊《宋史就正编》内驳正《宋史》者数条,而沈氏此书则未为《四库》所收录,故今亦未能得见,不知其书之内容果何若。余如武英殿本《宋史》各卷后所附载之《考证》,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及邵晋涵《南江札记》中之考订《宋史》部分,均以列传为多,涉及《职官志》者寥寥无几。凡诸书所已论及而又为我之所同意者,即不在文中重复论述,凡诸家之考论犹有疑文剩义者,则更摘出参决之。

一、本书为求易于征信起见,取证唯求其充,推考唯求其尽,虽一字、一词、一年月、一名氏之是正,亦往往反复辨说,期于无可置疑而后已。文字芜累,读者谅之。

一、继本书而可谋定稿付印者,为《刑法志》《河渠志》《兵志》及一部分列传之校稿。

一、心未周浃夫全史,功力仅及于饤饾,此固通学之所不屑为,而我则未能优为之者。考论之所不中,念虑之所不周,雠勘之所疏漏,参照之所未及者,不知凡几,愿受宏雅之指教焉。

1941 年9月8日写于四川南溪县之板栗坳

(原载《读书通讯》第62期,194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