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地河谷村镇社区空间形态研究
- 廖凯 黄一如
- 3443字
- 2025-03-28 19:32:19
1.2 洪涝灾害研究的问题与目标
1.2.1 从特征现象溯源形态的作用机制
对于建筑学中的形态研究而言,洪涝灾害特征现象下“水-地-人”三者的相互关系一定程度上通过社区空间形态得以呈现。而洪涝灾害影响社区空间形态形成和演进的同时也反过来被社区空间形态影响、承载和响应,因此本书的研究问题便可转化为村镇社区空间形态与洪涝灾害的互动机制。研究问题的推导路线从山地河谷村镇洪涝灾害特征现象出发,提出“水-地-人”关系不和谐的洪涝灾害问题本质,呼应水文韧性视角下的实现维度,溯源社区空间形态与洪涝灾害的互动机制(包括作用机制及策略)(图1.2)。

图1.2 研究问题的推导路线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所谓“特征现象”,即具有一系列代表性特征描述的现象。基于对山地河谷村镇洪涝灾害现象的观察,本书分析总结了山地河谷村镇的洪涝灾害现象的特征性。山地河谷村镇具有特征的洪涝现象,成为山地河谷村镇社区空间形态研究的突破口,也限定了本书研究的范围、内容和对象:如极端降水条件、山地河谷流域、村镇聚落、“水-地-人”关系等。本书试图从洪涝灾害特征现象出发,通过观察分析现象的特征探寻现象背后与社区空间形态相关的成因与互动机制。
具体而言,山地河谷村镇的洪涝灾害现象具有3个特征:
(1)山地河谷流域内坡面径流的聚集形成雨洪,进而对下游的村镇造成洪涝影响。山地河谷地区的地表径流除了较稳定的河槽流,还有大量由降水形成的坡面流。坡面流在地形地貌的作用下形成具有分形特征的临时径流,也形成了相应的风险点。
(2)村镇聚落内的“水-地”空间承载着洪涝灾害。山地河谷村镇为洪涝灾害高危区和多发区,多位于河流及其支流的沿岸或者交汇处。构成村镇空间的“水—地”街道单元具有明显的“水—地”关系特征。不同的“水—地”关系模式对于洪涝灾害的承受和负载能力不同,形式不一。
(3)社区组织历时性响应洪涝灾害。山地河谷村镇的社区组织对于洪涝灾害现象的响应具有历时性的周期特征:灾前预防、灾中救援和灾后恢复。村镇社区组织从“人”的作用出发,关乎洪涝灾害损失的大小和恢复的能力。
由这3个特征可以发现,山地河谷村镇中的洪涝灾害现象与社区空间形态的3个层面相关,即流域水文形态、村镇聚落形态和社区组织形态。对这3类形态的研究分别体现了空间形态研究中“及水”“及地”和“及人”3个层面,呼应了水文韧性视角下生态、工程、社会3个维度。其中,流域水文形态作为山地河谷流域山洪水涝形成的前端,从生态维度决定了村镇承受的雨洪大小。村镇聚落形态作为山地河谷村镇洪涝承受的中端,从工程维度决定了村镇建设对洪涝灾害的承载能力。社区组织形态作为山地河谷村镇应对的后端,从社会维度影响着社区对洪涝灾害的响应能力和损失大小。从整个洪涝灾害的作用机制上看,3类形态相互耦合嵌套、共同影响着山地河谷村镇社区的洪涝灾害的发生历程,也同时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存在一个耦合互动的机制过程。因此,村镇社区空间形态与洪涝灾害的互动机制的研究问题,便可展开为以下3个层面的形态问题:
(1)流域水文形态如何影响洪涝形成?
当前山地河谷村镇涉水空间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对水空间所依存的特定自然山地水文条件的研究,鲜有研究从洪涝灾害的影响机制出发进行探讨。在地理和水文环境非常特殊的山地河谷流域,洪涝的影响、特征和形成机制具有典型性和地域性。具体而言,山地河谷流域具有以径流为主的特定水文形态,具有流动性的径流对村镇洪涝产生着明显的影响。对流域水文形态及其指标特征的定性、定量结合研究,能透过山水聚居复杂系统中无序的、扑朔迷离的现象,发掘隐藏在背后的自然规律和促成机制。由此,基于流域径流主要路径网络结构形态、流域形状系数等水文形态指标与洪涝发生的影响关联的分析,是探究流域水文形态如何影响洪涝形成的研究途径。
(2)村镇聚落形态如何承载洪涝灾害?
村镇聚落形态是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人类与自然共存共荣的综合呈现。逻辑的内涵与显性的外延共同构成了村镇聚落形态的整体观。在村镇聚落形态上,强度、多样性、连接性、冗余度和边界耦合性等形态特征体现了村镇聚落形态要素的韧性能力。形态韧性、“水-地”关系是洪涝现象下探寻村镇聚落形态如何承载洪涝灾害的研究途径。
(3)社区组织形态如何响应洪涝灾害?
由于地理、气候等外部条件的复杂性,山地河谷村镇的极端雨洪现象不可能完全避免。从洪涝灾害应对的实践观察,除了物质、技术的支撑因素外,“人”的因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灾前准备、灾中救援和灾后恢复中“人”的韧性都体现出了其在防灾减灾上的重要性。没有“人”,村镇重建也就无从谈起,适应性学习和获益更无法实施。因此,对洪涝灾害问题的形态研究可以转变思维和研究视角,从单一“及物”的物质形态研究到综合“及人”的非物质社会组织形态,即通过研究山地河谷村镇社区的社会组织系统如何有效地组织各方力量应对灾害损失,探寻社区组织形态如何响应洪涝灾害。
1.2.2 研究目标
早在公元前300多年,亚里士多德就在其著作《政治学》中提到,城镇的形成出于人们对生活的基本需求,而发展却是因为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1。从人类追求生存安全和生活美好的愿望出发,基于前述的研究背景、对象和问题,本书的研究目标具体如下:
(1)末端工程技术和策略难以解决山地河谷村镇的洪涝灾害问题,须构建中观层面的、跨多学科协同的水文韧性防灾理念。
目前水文学、建筑学和社会学相关学科在应对洪涝灾害研究中的关注内容有所不同,分别侧重“及水”“及地”和“及人”单一方面,尤其关注目前主要涉水工程技术与策略的内涵和应灾能力的对比分析。本书发现,微观层面的工程技术与策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山地河谷村镇的洪涝灾害问题,有必要通过中观层面的、具有问题针对性和跨学科特点的水文韧性理念,为缓解山地河谷村镇洪涝灾害问题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水文与人文双重结合的综合研究视角,拓展极端雨洪防治管理的社区维度。水文韧性视角主要关注灾时状态下村镇社区如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恶劣环境下存在和延续,应对极端状况下的洪涝灾害比传统的抵抗性策略更加灵活,更适应极端气候下各种不确定的变化;同时,增强水文韧性也可兼顾日常状态下平灾结合的策略,提高村镇社区生活品质,进而提升社会、经济、生态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2)山地河谷村镇的洪涝灾害现象具有其特征性,须针对性地梳理山地河谷村镇洪涝灾害特征及其发生机制。
山地河谷村镇中的洪涝灾害现象有其典型的地域性和特征性,有必要对山地河谷村镇社区案例群进行实地调研和分析,梳理山地河谷村镇典型地域条件下洪涝灾害的形成过程、洪涝灾害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特征。对洪涝灾害形成过程和特征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在洪涝灾害现象发生机制研究中更清晰地认知问题、评价相关因素的影响,进而探索因地制宜的策略。
(3)“水-地-人”关系下合理的社区空间形态有助于防治洪涝灾害,须探寻“及水”“及地”“及人”3个层面下社区空间形态与洪涝灾害作用机制,进而实现水文韧性策略。
本书内容作为建筑学下村镇社区空间形态的综合研究,对山地河谷村镇社区展开系统的社区空间形态互动机制研究,以期通过合理的村镇社区空间形态进行防灾减灾,促进山地河谷村镇“水-地-人”关系和谐。
相比于以往自上而下的村镇规划和设计,本书试图开展自下而上的、基于流域社区范围的、中观层面的山地河谷村镇社区空间形态研究,有助于为宏观层面涉水规划和村镇设计与微观层面的技术措施之间提供联系桥梁。因此,有必要对水文韧性视角下3类社区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帮助山地河谷村镇社区在村镇选址、空间布局、社区组织等方面做出理性决策,为村镇规划与设计提供基础研究、技术支撑和实证研究。
(4)洪涝灾害防治下的“三生”协同理念,须通过村镇社区中“水-地-人”耦合关系实现理论到设计实践的路径建构和语境转换。
目前对村镇的研究,已经从偏重对物质层面的研究迈向了以人为中心的研究,对社区及其组织方式的研究已经成为新的趋向。本书在全国村镇社区研究背景下,聚焦于典型山地河谷地区的村镇社区研究。围绕水生态、水生活、水安全等问题展开的流域社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三生”协同要求的创新途径,有助于山地河谷村镇的极端雨洪应对、村镇涉水安全保障、生活品质和生态质量提升。因此,为实现洪涝灾害防治下的“三生”协同理念,有必要探寻流域社区中“水-地-人”的和谐发展关系,并以此作为实现路径。
1 英文原文为“The state comes into existence,originating in the bare needs of life,and continuing in existence for the sake of a good life”。出自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A 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