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话生活,意气绘云帆

湖光风澜塔影漾,为有岸畔书声传。

有些事物从来都不神秘,但却总是能够牵动人们的好奇心。古老燕园的过去、翻尾石鱼的呓语,月下班车的静谧、静园草坪的欢歌……那里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会用自己的脚步印下怎样的故事?

在“一塔湖图”的方寸天地间,总有温润细腻的笔墨摹写檐下的点滴,总有挥斥方遒的意气汇成前行的巨轮。在北大这片桃李累累的沃土上,也有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书写者和行动者,用坚守传承初心与信仰、绘就质朴与风华。二十四年前从朗润园中得到宝贵的祝愿,开启了我们生长的篇章。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之际,季羡林老先生为即将创刊的《北大青年》题字。同年10月25日,作为校团委机关报,《北大青年》正式出版发行。“理性的观察,锐利的创新”镌印在《北大青年》的发刊词中,成为我们长久的追求与坚持。我们共话楼宇深处的动情故事,采写各怀精彩的不同人群,剖析校园热点的脉络线索……而在对纷繁岁月的记录中,一代又一代学生记者也身经了校园媒体发展变革的历程。

在改天换地的大潮中,跨世纪的喜悦只是其中匆匆的一页。在物质基础与社会文明的飞速发展中,时代如巨人一般快步向前。当然,人们对“媒体”一词的认知也在巨人飞跑的疾风中不断接受洗礼。从纸媒时代、社交门户时代、微信时代到如今的全媒体时代,每一次变革都是对媒体行业的洗牌,也激荡着每一家校园媒体对改革创新的筹划。在波折迭起的挑战与时代要求中,我们一直在传承中寻求变革,在变革中坚守传承。

从两版小报到八版大报,从短信平台到网络云端,从报网形态到平台传播,《北大青年》在二十余年间乘风破浪、不停脚步。因为,无论是在报纸、报网还是在社交平台上,只有笔耕不辍的一点一划、一撇一捺,才能将《北大青年》创造的生命不断延续。

愈前进,愈明白,愈深刻,愈坚定。在对每一份韶光的珍重与对每一个明天的追逐中,《北大青年》的核心理念也从“你的关注,我的责任”演变为“我们的关注,我们的声音,我们的责任”,再更迭为如今的“聚焦燕园事,关注身边人”。

发展让光影更加聚焦。在变与不变的辩证中,我们追求每个“1”的突破,也从不忘却心中精神图腾般的坚定。二十余年来,《北大青年》报社曾接续推出四本精华集:《北大青年》《北大青年:百年学府的非另类观察》《恰同学少年——北大青年的关注、声音和责任》《恰同学少年(二)——北大青年的关注、声音和责任》。如今,在您手中的正是《北大青年》的第五本精华集。它记录着自2018年10月《北大青年》报社二十周年社庆至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的2022年期间的《北大青年》之青春。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而每一代曾身在北大的青年,对这句话的重量都清楚了然。毕竟,“世界上不乏建校几百年的学校,但从来没有一所大学,能够像北大这样,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因为,北大总是有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前赴后继,始终激情昂扬地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因为,北大与青年的结合,就是能够爆发重过千钧的力量。家国与人民、热血与理想,从来都是北大青年笔墨中最赤诚的色彩,从来都是北大青年意气中最深沉的蕴藏。“百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百年来的指点江山,隐约在白纸黑字间浮光掠影。”故此,我们挺身接过来自伟岸的重量,誓要锚定时代的风向标,以我们这一代蓬勃向阳的青春,定义我们这一代的锋芒。

有些人你从来都不相识,但你偏是有着想要为他们做些什么的责任感。因此,在《北大青年》的文字中,你将不仅看到燕园师生的所行,而且能够体察北大青年之所思。校园之外,更有流动的社会。我们立足博雅塔下,眺望山河远方,叙写广袤天地下的人间。父母年少时远赴西藏高原的决意、科技进步中对生命伦理的尊重与执着、灯火明灭下冒着热气的一盒炒面、远郊的人们用文学建设的家园……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们有关。正是这样的笔墨与意气,正是无数共享这些笔墨与意气的人,赋予了北大青年以常青,而《北大青年》亦因此而常青,也因此见证着北大青年之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