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冰雪之约,圆冬奥之梦

蔡雨彤

光华管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

国家游泳中心 赛事服务助理

2020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上有这样一段话:“冬奥会带来了什么?大家的回答各不相同,又很相像,那就是平实忙碌的工作中又平添更多火热的劲头儿——望向2022年,我们都感受到愈加浓烈的冬奥气氛,都在为冬奥会筹办贡献一份力量,都在用奋斗奔向更美好的生活。”这个冬天,我有幸作为冬奥会志愿者,与大家共赴冰雪之约。我是“燃烧的雪花”,服务冬奥,也享受冬奥,既为冬奥助力,也从冬奥中收获。

一篇文章并不能完整描述我所经历的感动,但是我相信文字传达了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一首《一起向未来》贯穿整个冬季,一身蓝白配色的志愿者服装装点整个冬季,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陪伴整个冬奥。作为志愿者,我们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这段别样的经历值得铭记、回味一生。

短短几周,尽心尽力,我收获满满。从参加志愿者培训开始,我就意识到了“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每一次上岗前,我都会在心中模拟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一遍遍复习解决方法,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绷着一根严谨细致的弦,因为我们要保障的,不仅有观众的安全、自己的安全,还有身后整个场馆的安全。虽然观众都高素质、讲文明,但我们仍会做好心理准备上岗,这样才能在有任何紧急事件发生时最迅速地解决问题。在检票岗位,我们查日期、看场次,先验票、后检票;在室内服务岗位,我们查票、查证、查观摩券、查N95口罩、查是否携带食物饮料;在看台服务岗位,我们查座、引导、解答问题;在通行控制岗位,我们查核酸、查体温、查健康宝……这些工作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但我们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每一件平凡的小事。

短短几周,我收获了无数声“谢谢,辛苦了”。这句话,来自中年人、青年人、老年人、小孩;这句话,有普通话、有方言、有英文。我们为来观赛的所有群体服务,也从不同的群体那里收获了不一样的感动。在南广场检票,我们每次会迎来三批左右的观众。有时是一群小孩子,他们会非常自觉地排好队,会在自己的票上写名字,也会毫不羞怯地大声说“谢谢姐姐”;有时是留学生,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是在我们为他们检票之后,他们也会无一例外用或流利或生疏的中文表示“谢谢,辛苦了”;有时是家庭团,牵着手的情侣会笑着对我们说“新年好,辛苦了”。观众的问候和感谢,帮助我们抵御广场上的寒风。有时在送走一批观众后,我会望向帐篷外,看着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对面闪闪发光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回味观众热情洋溢的笑脸与真诚的感谢,感受到的是“人间值得”。

短短几周,同力同行,我收获了淳朴而简单的志愿者友谊。正如《燕园情》所唱,“我们来自江南塞北”。参加冬奥会的志愿者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院系、不同的年级,我们甚至不知道彼此的名字,但是在“冰立方”里,却有一种奇妙而温暖的友谊。大家在部署区热烈讨论电视里的直播比赛,你一言我一语分享学院里有趣的琐事,推荐值得选的跨院系课程,讲不同学校的食堂、宿舍……是冬奥会把很多条原本完全不会相交的平行线聚拢到了一起。当同一个岗位轮岗时,上一岗的同学会非常详细地告诉我新发现的注意事项;当我站岗时,路过的志愿者总会露出鼓励的笑容对我说“辛苦了,加油”;当我有急事离开时,任何一个志愿者都会毫不犹豫地顶上,即便素不相识。每当我看到穿志愿者服装的人时,心里总会涌上一股安全感。

蔡雨彤在看台区服务站岗

冬奥会结束时蔡雨彤与小伙伴们的合影

我们会在清晨踏着未融化的冰雪赶车,看着呼出的白气消散在凛冽的风中,不由地加快脚步;我们会在半夜披星戴月归来,一起在路过百周年纪念讲堂时抬头看向天幕数点点繁星,消解一身的疲惫;我们会在雪花纷飞时自发地共同高歌《一起向未来》,举起手机记录雪夜中的“冰立方”,看它绽放出蓝紫色的梦幻光芒……虽然我们的制服是冰与雪的颜色,但是我们的行动洋溢着火与爱的热烈,我们用青春赋予这20多个日夜别样的色彩,也用热血给这个寒冬带来别样的温暖。

在通行控制岗位,我们会戴着厚实温暖的毡帽和手套,对路过的每一位观众挥动双手,展示手心里的红色爱心表示欢迎;在看台区,我们会耐心细致地引导观众入座,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在赛时为有疑问的观众解释赛况;在看台岗位,我们会在中国队打出好球时,发自内心地呐喊与欢呼;在一起观看闭幕式时,我们会因“照亮你、温暖我”的红灯笼在志愿者手动点亮的瞬间而热泪盈眶……这个冬天,我们化为“燃烧的雪花”,向世界展现北大青年、中国青年的风采,传递团结、温暖与友爱,用责任与细心力争让每一位观众有更好的观赛体验与安全保障。

这个冬天,我们都在“冰立方”,肩负着责任,怀揣着热情,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爱在“冰立方”,“一起向未来”。赛事服务,圆满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