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根正苗红(求收藏 追读)
- 从1977年开始当文豪
- 白白是只猫
- 2137字
- 2025-04-13 07:00:24
临近中午,饭菜已经摆好了,方珍招呼上桌。
“小陈,你家里情况怎么样?”方珍问道。
陈铭章笑道:“我妈在华东师范学院后勤工作,我还有一个妹妹,比我小5岁。”
“你爸呢?”
“我爸啊,在69年珍宝岛,成了烈士!”陈铭章脸上微笑不变,仿佛诉说着一件非常光荣的事。
林卓韵没好气地瞪了一眼方珍:“妈~~”
“对不起,对不起,阿姨不知道你家的情况,提起你的伤心事。”方珍一脸歉意着。
陈铭章微笑道,“没事,这不是丢人的事,我以我父亲为荣,他是为祖国而牺牲的!”
方珍、林教授看陈铭章,愈加的顺眼。
爱国,总是没错的!爱国的人,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可以说,陈铭章可谓是根正苗红。
对于陈铭章这个姑爷,两人是越看越满意。
“姐夫,你是怎么写出这么多好文章呢?”林卓君好奇问道。
陈铭章略微沉吟道,“多看、多思、多写,写作没有捷径,唯勤尔!”
林卓韵深以为然,她和陈铭章在一块,最是清楚陈铭章有多认真,每天都会坚持看书、坚持写作,每天都坚持不辍。
别人只看到陈铭章的才华,却没有看到陈铭章背后的努力。
哪有什么人随随便便取得成功呢。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
午饭结束,陈铭章又陪着他们聊了会天,泡了会茶,便起身告辞。
林卓韵送他下楼。
方珍脸上都是笑容,满意地说道:“这个小陈很不错,有才华、有相貌、有眼界,而且还很懂礼貌,简直完美无缺。”
林卓君道:“我也觉得姐夫很不错,放在古代都是才子,是文曲星下凡了。”
“就是太不错,太完美了。”林教授感叹道,“我怕韵儿镇不住他,结婚以后要吃亏。这种年轻人,做我的学生我肯定高兴坏了,做我的女婿却让我提心吊胆。”
方珍白了一眼林教授,没好气道:“有这么好的姑爷,晚上打着灯笼都找不到,你倒好,还提心吊胆。”
......
与林卓韵挥手告别,陈铭章骑着摩托车离开。
他先回了一趟四合院,将四筐葡萄都在摩托车后面用绳子捆绑固定好,然后出发前往北大。
来到五四文学社,陈铭章拿了一筐,让大家吃着,然后拿着袋子装好,去老师、校长那里拜访,一家送个四斤,刚刚好送完。
北大是高校没错,在这一巨大的象牙塔,能够被保护得很好。
但是这里同样是个江湖,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只要是有江湖,就有争斗。
陈铭章很深刻地记着,江湖不止只有打打杀杀的,更是有人情世故。
送完葡萄后,陈铭章和陈健功等人聊了会天。
当到了工地的时候,相比之前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基础部分全部完成,现场可以看到有工人在立木柱,在搭木梁。
虽然这座四合院设计,并非完全抛弃钢筋混凝土,但是大部分的梁、柱依旧是采用木头材料,而且是比较好的木料。
按照魏广教授的说法,起码用上百年不成问题。
对此陈铭章是深以为然,京城很多四合院,都有三四百年历史,甚至还有五六百年历史的,虽然期间也许有过修缮,但是主体结构却是不变。
再看看后面的商品房,产权70年,设计的时候则是使用年限一般为50年。
用木结构,陈铭章不但不排斥,相反还很拥护。
当然,有些地方,还是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
不同的工组,施工各不一样。
哪怕如今很热,但是工人依旧汗流浃背的干活,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才有了中国的‘基建狂魔’美誉。
按照这个速度,国庆前建好,完全不是没有希望。
陈铭章去信箱取了自己的稿费单,一张张稿费单,总是能够让人心情愉悦。
除了稿费单,还有写给他的信。
去了一趟将稿费取出,存入自己的存折。
他的现金已经完全够了,不需要再取回家。
回到四合院,径直往书房而去,陈铭章取出了十封信。
有一封信,是《文汇报》写给他的,确切地说是钟锡知写给他的,钟锡知在信中向他问好,然后表达希望陈铭章能向《文汇报》投稿。
其他信也一一拆开看,都是大同小异,向他约稿。
虽然说,陈铭章的文章在发表后,其他刊物也是可以转发的,只需要支付给陈铭章稿费即可,但是首发跟转发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
能够形成的影响力,天差地别。
陈铭章略微想了想,给钟锡知回了一封信。
钟锡知是他最先认识的编辑,要不是钟锡知赏识,也许《伤痕》都无法在《文汇报》发表。
陈铭章写信告诉钟锡知,自己这几个月一直在写一部长篇小说《亮剑》,如果可以的话,将会在《文汇报》连载。
陈铭章也是考虑到,如今《亮剑》写的已经不少,可以考虑连载的事。
《京城文艺》是月刊,显然并不合适。
《未名湖》同样也是月刊,同样不合适。以后以《未名湖》出版整本书就可以。
《文汇报》则不同,现在《文汇报》是全国性的大报,也改为了日报。
那么是可以将《亮剑》进行连载。
还有一点,《文汇报》是目前全国进步性最强的报刊,而这一点无疑是与《亮剑》契合的。
在很多报刊,《亮剑》恐怕连审核都过不了。
《亮剑》连载时赚稿费,等到连载差不多时候出书赚版税。
其他出版社,是没有版税的说法,但是陈铭章主导的《未名湖》可以有版税。
不是陈铭章一门心思掉进钱眼里,而是这本就是他应得的。
在信的后面,陈铭章留下自己的联系电话号码,以便于两人的联系。
取来邮票,贴在信封上后,陈铭章将信装入信封,在信封上面填写了寄件地址。
随后陈铭章将这封信封口,拿到门口的寄信箱。
四合院门口的信箱,分为收信箱和寄信箱,每天都会有邮政工作人员前来。
回到书房后,开着电风扇,陈铭章沉下心继续写作,《亮剑》他写的很慢,写得非常用心,他希望写出来能够超过原著。
为了更具时代感,他甚至翻阅相关的资料,研究着一些战役。
当然,他这么写,与如今时代的写法有着很大的区别,读者买不买账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