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秘诀

福州府,承宣布政使司衙门,

上午辰时许,顶着逐渐升起的太阳,韩昶快步走进衙门之中,

今日休沐,

但得到传信的福建省承宣布政使司主官左右布政使二人已在二堂等待,

韩昶走进堂中,

才得林大有与许乘峰起身迎接:

“韩昶,那都指挥使大人真非常人,才到泉州就开始和你商量政事了?”

“不过是财政之事,与日常政务并不冲突。”

韩昶笑了笑,低声道,

“是好事。”

“好事?”

韩昶笑了笑:“两位大人请看公文吧。”

林大有和许乘峰看着公文,啧啧称奇,“完全不涉及土地,这煤铁工业.....”

“基础工业归化三年计划......”

朱允炆的构想完全打破了这两个人的固有观念,

截止近代,作为全球从古至今最大的农业国之一(后世封建的米国不算),农业发展和政策,决定了国家的强大程度,

基本国家强盛的时候,就是土地政策好,百姓吃得饱饭,甚至有余钱的时候,

换个角度,官吏们涉及财政的动作,或者说贪腐,基本都从土地下手,

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农业经济的发展,

决定了地方财政,甚至说决定了国家财政,

虽然朱允炆来到泉州府第二日便开始涉足政事,而且呈报了具体的公文,叫人难以想象,

但完全是一副另外的构想,推翻了他们对于土地政务的想象,

“与北平之事相差无几,但无关军政之要.....”

林大有和许乘峰对视一眼,眼中有些迷茫:“不要土地,要我们协助开垦矿山......还要我们帮忙招揽匠人,这钱,难不成真不是钱了?”

朱允炆这份公文里,没有任何对土地的要求,眼里只有对人员的渴望,

“这些矿地,即便是不收赋税又如何?今岁中央的煤铁新政已经削减了部分税收,铁事更是可归私人兼营.....”

“所谓工业用地规划,基本是以矿地作为延伸,韩昶你不就可以审批了?不过这里有些两府交邻之地,的确不好处置......”

两人头脑风暴,咀嚼着这份公文里的词汇,越看越觉得不一样,

林大有看了片刻,看出了些头脑,但不多:“韩昶,这里有些生涩的名词,你跟我解释一下,我看关于北平之事的通报和流文里都没有这些词汇啊。”

韩昶当即说道:“所谓工业用地,便是相对于农业而言,不同用途的地。”

“工业税收,都指挥使大人要求较低一点的份额,是考虑到泉州府起步,可能得不到北平那般的政策扶持,因此特别要求。”

“至于人员新政,则是北平较为周密的人员使用政策,毕竟矿产复杂,而且涉及和官府的政务交叉,难免有官员一人两份职责的情况,因此权责分明了些,有些琐碎,也是都指挥使大人考虑周到,避免贪腐的情况。”

“还有这里的矿产分布情况,是都指挥使大人简单分析衙门的档案写就,具体情况还要根据实地勘察结果来再呈报一份公文,不过就目前而言,上交中央已经够用,具体情况等勘察结束后会再呈报一份。”

韩昶看着二位逐渐明晰的表情,添油加醋地说道:“我连夜赶来,不过都指挥使大人更是辛劳,今日已经去勘察矿山了......”

林大有赞叹:“朱子何以言【圣贤有别】?皇孙殿下果然非常人。”

“这种种设想我是闻所未闻,据说与北平相仿,略有微调,待我向中央汇报查证之后,再做决定。”许乘峰说道,“韩昶你过来辛苦,午时一起吃个便饭?”

韩昶站起身,拱手行礼:“二位大人,若是可行,下官还有事务在身,不便留饭。都指挥使大人说,若是能直接签署公文下发,再好不过......”

天底下的百姓可不认什么流名,但政府公文是绝对要认的,

盖的章越高级,署的名越大,越令人信服!

林大有和许乘峰对视一眼,表情尴尬,

仅凭一纸上书就要他们盖章署名发文,未免有些过分了,

相比于州府之地的主官,他们控管一省之地,思虑要更多,

这份政事请求可谓是新之又新了,哪有那么容易通过的?

要是六部衙门不通过,甚至皇上不通过呢?

林大有说道:“韩昶,都指挥使大人未免有些急躁了。我与许大人商量之后,还要润色上报,届时政事上通下达也需要时间。”

“二位大人,下臣只是传达都指挥使大人指令,还请通融。”韩昶躬身再拜,“还请二位大人看在都指挥使大人的面子上,先下发公文。”

“......这。”

林大有面露难色,说到底这是泉州府一地之事,他今日爽快通过不无不可,

但这又不是一地之事,也涉及到了泉州府未来的发展,将来很容易辐射到周边的州府之地,

北平乃是有燕王坐镇,届时天塌下来有个儿高的顶着,经一祸事,损失惨重,

朱允炆不过是一个被贬谪到这里的皇孙,他们也要承担责任,

这份新政要是出了问题,而未及时呈报中央,到时候他们可是承受不起啊。

见二位主官面露难色,韩昶拢起袖子,掏了掏,摸出一封书信来:

“二位大人,还有一份书信交给大人们看,今日下官真要走了,三日后下官晚些时候再来此地求事,还望二位大人能及时给我个答复。”

他放下书信,转身便走,没有丝毫犹豫。

林大有叫住:“韩大人,你这......”

许乘峰拿起信冷声道:“送到中央需要三日,三日之后送回,林总七日,皇孙殿下三日就要答复,为何不自己往中央去?”

“拆开信看看吧。”

“瞧瞧。”

两人先后读完信件,对视一眼,眼中疑惑渐少,欣喜渐多:“他自己掏钱干这个?”

地方官员之所以和六部衙门主官态度完全不一致,

则是因为中国官员考核执行的两套标准,

中央需要的执政官员考核标准是一回事,

而各地方官员的考核实际上又是另外一回事,

除开特殊人才有六部大员提报举举荐的特权之外,

大多数官员皆是以功绩,例如粮食税收,居民增长,土地开垦及其他各项指标作为考核晋升的标准,

总之能在基层稳步提升的,大多都是能吏。

大明实行的是层级上报制度,

也就是县,州,省,六部层层上报,

只有省级以上二品大员(实为从二品)才能直接向中央汇报,

不过,从二品大员必然有决定地方政事的能力,

不然地方事务就无法开展了......

“他花自己的钱,咱们操什么淡心?”

“做好了也是一份政绩。”

这俩人很快就做了决定:“如此,今日便将文书草拟下去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