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洋简史
  • 王静
  • 2600字
  • 2025-03-24 16:18:08

蔡元培北上迎袁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南北议和告成。居间发挥了“莫大之功能,为万世所钦仰”《陆军部参谋部盼宣扬袁世凯电》,《民立报》1912年2月21日。的袁世凯,按照南北议和条件,15日顺利登上了权力的顶峰,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虽然交出了手中的权柄,但对袁世凯及其背后的北洋一系是否坚守共和仍心存疑虑。

为了钳制袁世凯,孙中山在辞职咨文中着重强调了定都南京、袁世凯南下就职的内容。孙中山低估了袁世凯的政治手腕。其实早在南北议和阶段,袁世凯就向唐绍仪交过底,涉及政府选址的问题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

当孙中山以南京为民国之基石、北京无革故鼎新之气象为理由游说袁世凯时,袁世凯先是以高姿态回应孙中山,称自己始终以国利民福为目的,值此危急存亡之际,当勉尽公仆之义务。但话锋一转,他声称北方局势未稳,军旅如林,一旦安排失当,北方秩序难以维持,甚至还以退归田园为要挟。这种“舍我其谁”的政治手段何其熟悉!

孙中山意识到启动建都问题为时尚早,他决定退而求其次。18日,孙中山告知袁世凯,建都问题可以放一放,但袁世凯必须来南京就职。南京方面将派教育总长蔡元培为欢迎专使,偕同汪精卫等八人亲赴北京,迎袁南下。

既然南京方面不再纠缠定都问题,袁世凯也就放心了。于是袁世凯换了一副面孔,低姿态诚恳地回电南方,表明自己对建都的问题并无成见,只是北方的军队及直晋豫陕甘奉吉黑等省督抚,还有全体蒙古王公一律主张仍定都北京,身为临时大总统的他不得不考虑这些人的意见。同时为了解决建都问题,他欢迎专使北上,共商大计。如果国民同意建都南京,他将随专使南下就职,以达到顺应全体国民意愿之目的。

事实上,迎袁专使与袁世凯讨论的已不再是定都的问题,而是袁世凯要不要南下就职的问题。显然,袁世凯胸有成竹。

全国瞩目之下,袁世凯大张旗鼓地欢迎北上专使。他专门在外务部挑选若干房间以备专使之用,之后在天津安排直隶总督并各机关人员和当地士绅陪同,以及保卫局、商巡(盐商组织的缉私盐巡)200人迎送,甚至在南方方面未能确定具体到津地点时(或在紫竹林登岸,或是塘沽转火车到天津北站),袁世凯要求北京接待人员提前一天到津,安排专使下榻休息相关事宜。

北京车站也装饰一新,“欢迎”条幅随处可见。毅军、禁卫军、游缉队及各国军队在站台整装持械列队欢迎,袁世凯的亲兵护卫队亲自到车站恭迎。各衙门、公所及商铺也一律悬挂五色旗,欢迎南方来使。27日,蔡元培一行抵京,袁世凯开正阳门迎接以示隆重。当日下午,蔡元培等人在迎宾馆会见袁世凯,并呈递南京委任状。之后,袁世凯安排外务部设晚宴及会议事项。

与袁世凯的泰然不同,蔡元培肩负着说服袁南下就职的重任。26日,蔡元培在天津官绅的欢迎宴会上就已表示,袁世凯可先去南京两个星期以利交接,然后再回北京组织临时政府,至于将来建都问题则由国会最后解决。28日,蔡元培再次向袁世凯陈述南京意见,只要袁世凯南下就职,临时政府设在北京或天津均可。

南京临时政府的让步,再加上日益好转的北方形势—蒙古王公不再闹分裂,表明承认共和的态度;东北的张作霖也被袁世凯收买,斩断了在东北兴风作浪之宗社党的后路;本想浑水摸鱼的日本政府一时也不敢轻举妄动—尤其是南方承诺,袁世凯只是小住无须常驻办公,袁世凯好像决定要南下了。

袁世凯向蔡元培承诺,两天之内将与各军队统制和民政负责人商谈留守人员,一旦留守人员名单确定,即南下。没想到的是,当欢迎使团正准备与袁南行之时,北京出事了。29日晚7时30分,曹锟部下第三镇士兵哗变,并迅速波及保定、天津、通州等地。哗变的士兵冲进了蔡元培等人的住处。仓皇之下,蔡元培等人藏身于六国饭店以避祸端。

此后一周内,北京城一片混乱。4000余家商店遭到抢劫,京奉、京汉铁路局及大清银行和造币厂亦遭到抢劫,驻京各国使团纷纷调派本国军队护卫,日军甚至从关外调兵千余人来京。北京城一时风声鹤唳。

北京为什么会发生兵变?难道是袁世凯自编自导的一出闹剧,目的就是为不想南下找借口吗?也有人说,这场兵变是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擅自策划的兵变,其目的是要做“皇太子”的美梦。但不管怎样,袁世凯是无法南下就职了。

3月1日,袁世凯致电孙中山,表示将妥善安排欢迎使团,严惩变兵。3月2日,天津发生兵变,共有3100多家商铺被抢,损失1280多万两白银,造成3人被枪杀。考虑到兵变后形势急转直下,蔡元培改变了主张,迭电孙中山,称北京已如累卵,外国人开始在东交民巷和御河桥等地安设炮台,其中日本人甚至已经派兵进京了;此危机情势下,应速建统一的民国政府。蔡元培并于6日再次发电,建议孙中山设临时政府于北京。

经此兵变,南北方支持袁世凯的舆论甚嚣尘上。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高票否决了定都南京的提案;革命党喉舌《民立报》发表社论,强调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建立统一的民国政府,至于定都南京或北京则是次要问题,这显然是公开与孙中山唱反调;还有章太炎,也以上海光复会总会的名义,分别致电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袁世凯,表明支持袁世凯就职北京的态度。甚至,南京军界一些重要将领也公开支持北京作为临时政府之处所。

迁都之争尘埃落定,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石大人胡同前清外务部公署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蔡元培不再是迎袁专使,反而以参议院代表身份参加了袁世凯的就职仪式,并代表孙中山致词。

大事年表

1912年 2月15日,临时参议院批准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20日,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

2月 1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派蔡元培为迎袁专使,北上迎袁南下就职。

2月 27日,黎元洪致电袁世凯,表示赞同定都北京。

2月 29日,北洋陆军第三镇在北京发生兵变。

3月 1—2日,天津、保定发生兵变。

3月 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小常识:北京兵变

又名“京保津兵变”。为恐吓欢迎使团、阻止使团迎表南下就职,1912年2月29日,袁世凯指使第三镇统制曹锟在北京发动兵变,随后兵变蔓延至天津、保定一带。列强借口保护侨民,纷纷调兵入京。袁世凯以维持北方秩序为由拒绝南下就职。在各方压力之下,南京临时政府作出让步,同意袁世凯在北京任职。

相关链接:兵变后的北京政局

兵变后,鉴于北方局势及与列强协调关系,南京临时政府作出让步,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表面上看,袁世凯成为此次兵变的最大受益者。殊不知,此次兵变对北京政局的影响颇深,尤其是影响了袁世凯政府的外债借贷计划: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团因兵变停止对袁二次借款,同时附加“监督财政”等苛刻条件作为借贷前提,这让初建的袁世凯政府陷入了极大的财政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