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品的理论层面评价标准

精品必须是具有时代性和人民性的。

文艺作品总是反映所产生的时代的,即便内容主题来自不同的时空。文艺是时代的产物,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时代生活、凝聚时代精神、引领时代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这不仅是他对新时代文艺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任何一个时代对文艺作品的要求和期待。文艺作品无愧于时代,需要立足于时代,反映时代。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

对于文艺作品来说,“社会的色彩有多么斑斓,文艺作品的色彩就应该有多么斑斓;社会的情境有多么丰富,文艺作品的情境就应该有多么丰富;社会的韵味有多么淳厚,文艺作品的韵味就应该有多么淳厚。”“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同b。丁国旗引用吴承恩的例子说明,虽然文艺创作离不开想象与创造,但是这种想象与创造根本无法离开时代与现实为其提供的坚实根基。《西游记》虽然在艺术想象上丰富、奇特、大胆,但终究是时代的产物。也正因为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以及时代发展的本质规律,才得以最终超越其特定时代而久盛不衰。丁国旗。习近平文艺“精品”标准的六个维度浅论[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6.吴承恩曾在《禹鼎志·序》中写道:“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冯骥才。中华散文精粹:明清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30.吴承恩自己都说,虽然书名是神怪,讲的是鬼怪故事,但还是借故事反映、讽喻当时的时代的。换句话说,作者不论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也只有讲述自己时代的精神,才能得心应手,写出优秀的作品。总而言之,文艺作品的时代性在于文艺作品需要反映时代。

反映时代要进入时代、读懂时代和理解时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示的那样,“社会是一本大书,只有真正读懂、读透了这本大书,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把握的作品。”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中国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文艺大有可为的时代,在这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演绎了无数动人心弦的故事,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形成了气象万千的社会景象。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抓住时代特征,把握时代脉搏,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作。作家、艺术家要打造文艺精品,就应该明确文艺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入时代,把握时代,以新时代文艺创作素材的极大丰富,助推文艺精品的不断涌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N].人民日报,2019-3-5.

人民性是文艺作品的重要维度,文艺作品的创作导向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的重要论述,将人民置于文艺事业及文艺工作的核心位置。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文艺作品创作明确了人民维度。“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既是一个整体,也是众多具体、个体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同a。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第一个评价层次是作品对人民生活的描写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习近平总书记同样重视文艺作品对人民形象、人民生活的描写,他在谈到柳青的《创业史》时,便称赞其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人物形象塑造得好不好,人民生活刻画得深不深刻,一直是文艺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尺。纵观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祝福》《阿Q正传》等,没有哪一部作品是在这方面存在缺失的。丁国旗。习近平文艺“精品”标准的六个维度浅论[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6.今天的人民是社会主义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建设者,只有歌颂他们才能出精品,才能为历史存正气,为时代树风尚。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第二个评价层次是为人民书写,为人民创作。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内核,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精神,并很好地将其运用于文艺方面。他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服务人民作为探讨文艺问题的根本立场,这成为其文艺系列重要论述的核心理念、中心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N].人民日报,2019-3-5.“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人民的维度看似抽象,其实关注的是创作者的态度和原则问题。古今中外那些有成就的作家、艺术家,一定都是心系人民、深入人民、书写人民的,那些生命常青的文艺作品,也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出深厚的人民情怀。同b。这样的文艺创作者,需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熟悉和体验人民的生活,理解人民,歌颂人民,引起人民的共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同b。文艺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始终建立在人民生活的基础之上。文艺工作者要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是文艺发展本身的固有规律,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创作提出的具体要求,更是创作精品的根本出路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所列举的大量作品,如《弹歌》《七月》《采薇》《关雎》《天问》《敕勒歌》《木兰诗》,以及屈原、杜甫、李绅、郑板桥等人的作品,都是从人民生活中产生、深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没有融入人民的决心,没有关怀人民的真情,纵有精致华丽的文艺形式,文艺作品终究都会因缺乏内容支撑而无法引起共鸣,沦为过眼云烟,难以流传。丁国旗。习近平文艺“精品”标准的六个维度浅论[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