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岐路徘徊:1918—1945年的奥地利
- 崔阳
- 2453字
- 2025-03-24 16:24:40
二、劲敌普鲁士崛起
普鲁士国家的形成要比奥地利晚得多。12世纪时,神圣罗马帝国在东北方的易北河畔建立了一个名为勃兰登堡的边区。此地不仅与皇帝富饶的直辖领地—奥地利相距甚远,而且极其荒凉贫瘠,素有“砂石罐头”之称。自1134年以后的200多年里,勃兰登堡历经阿斯坎尼、维特尔斯巴赫和卢森堡几个家族的治理,完成了从帝国边区到德意志邦国的进化。1356年,勃兰登堡伯爵被列为德意志七大选侯之一。1411年,来自霍亨索伦家族的纽伦堡伯爵腓特烈六世趁勃兰登堡统治者绝嗣的混乱之机,凭着自己与皇帝西吉斯蒙德不错的私人交情,外加一大笔贿金,将勃兰登堡的临时管辖权抢到了手。1415年,西吉斯蒙德见腓特烈六世治理有方,索性将勃兰登堡连同选侯身份一起赐给了他。此后500年中,勃兰登堡始终都是霍亨索伦家族的核心领地。

霍亨索伦家族徽章
霍亨索伦家族源于士瓦本,由于起点太低,领地又小,一直没成什么气候,只能围在皇帝身边打转,充当打杂的家臣,在大诸侯眼中宛如土包子一样的存在。好在他们的忠诚和耐心终于得到了回报。勃兰登堡虽然地处偏僻、贫穷落后,但山高皇帝远,开发潜力大,霍亨索伦家族在这里发展势力基本不受限制。至于不经意间落到头上的选侯身份,更是把家族的政治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平定了勃兰登堡的匪患之后,霍亨索伦家族立即着手扩张。由于勃兰登堡人口有限,选侯手下也没有多少士兵,所以这时的霍亨索伦家族也和哈布斯堡家族差不多,主要是通过联姻、继承、购买等方式,不声不响地兼并土地。在近300年的时间里,他们不仅大大扩展了勃兰登堡的疆域,还得到了许多与之不接壤的领地,其中最重要、最有名的就是普鲁士。
普鲁士位于波罗的海沿岸,是13世纪参加十字军东征的德意志骑士团征服的土地,原住民普鲁士人早已德意志化。这个本来臣属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骑士团国家,15世纪时因屡败于波兰,国家被一分为二:以维斯瓦河为界的西普鲁士被割让给波兰;东普鲁士仍保持独立,条件是须承认波兰为宗主国。普鲁士就此中断了与神圣罗马帝国的联系。1510年,出身霍亨索伦家族一个支系的阿尔布雷希特当选骑士团团长,他在位期间把普鲁士改造为世俗化国家,并尊新教为国教。1525年,波兰封阿尔布雷希特为公爵,是为普鲁士公国的肇始。
阿尔布雷希特和他的儿子阿尔布雷希特·腓特烈是那个年代少有的长寿者,父子相继统治了普鲁士公国100多年。1618年,阿尔布雷希特·腓特烈死后无嗣,他在勃兰登堡的亲戚、选侯约翰·西吉斯蒙德马上闻风而动,以最快的速度接管了普鲁士公国。由于两家早就存在姻亲关系,皇帝和诸侯们对选侯的举动都无话可说。不过为了争取普鲁士的宗主国波兰的同意,选侯又搭上不少钱财,才算达到了目的。勃兰登堡与普鲁士两地相隔甚远,且此时的普鲁士仍处于波兰统治下,因此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霍亨索伦家族对外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将勃兰登堡和普鲁士连在一起,二是讨回西普鲁士并使东普鲁士摆脱波兰的束缚。
就在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成立的当年,“三十年战争”爆发。勃兰登堡选侯兼普鲁士公爵格奥尔格·威廉鉴于国力尚弱,不敢公开支持新教阵营,而是宣布中立,企图明哲保身。但交战各国根本不给公爵面子,照样在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地面上来回厮杀。1648年战争结束时,勃兰登堡-普鲁士虽然也勉强算是战胜国,但已满目疮痍、人口锐减,被蹂躏得奄奄一息,连重要的易北河出海口都被瑞典割占。格奥尔格·威廉于1640年去世,没有看到这令人绝望的一幕。振兴勃兰登堡-普鲁士的任务,就留待其子腓特烈·威廉完成了。
腓特烈·威廉是带领勃兰登堡-普鲁士走向强盛的奠基人。他生长于乱世,对国家贫弱有切肤之痛。腓特烈·威廉从“三十年战争”中总结出一个深刻经验,就是一定要效仿法国和瑞典,在国内确立君主专制制度,再训练一支听命于国王的精锐之师。而要做到这两点,就得驯服不听话的贵族、增加人口和政府财政收入。腓特烈·威廉继位后精心设计了一套全新的官僚体制,以确保中央集权能够顺利推行。他恩威并重,对贵族既打击又拉拢,以换取他们对君主的忠诚。他还大力提倡重商主义,竭力扩大税收来源。1685年,腓特烈·威廉允许两万多名遭法国迫害和驱逐的胡格诺派新教徒来到他的国土上定居,这批人为勃兰登堡-普鲁士带来了大量资金、技术和生产经验,大大加速了勃兰登堡-普鲁士的经济发展。这些成效斐然的措施后来还被其他德意志邦国照搬了过去。
腓特烈·威廉在位48年,把勃兰登堡-普鲁士军队扩充到3万之众。但腓特烈·威廉不是穷兵黩武之徒,他总是小心地避免让国家轻易卷入对外战争,因为他知道,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实力和所处的国际环境并无根本性改变,现阶段还是要依靠外交手段谋求国家利益。1657年,腓特烈·威廉设法取消了波兰对普鲁士的宗主权,就是最好的证明。
腓特烈·威廉之子腓特烈三世在其统治期间(1688—1713)的政绩乏善可陈,甚至有些败家。但在1700年,他却做了一件对勃兰登堡-普鲁士影响深远的事情,那就是为正准备同法国和瑞典开战的皇帝利奥波德一世提供8000名士兵,以换取皇帝授予他一个国王称号。按照神圣罗马帝国的法律规定,帝国境内只能有皇帝兼任的德意志国王和波希米亚国王,而不能有其他国王。普鲁士不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属地,所以腓特烈三世才会处心积虑地选择在这里称王。心急火燎的利奥波德一世大概不懂得“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的道理,未加思索就慨然应允了,这一无心之举给40年后的奥地利挖了个大坑。
1701年1月18日,腓特烈三世正式称王,即第一位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相应地,他的头衔也改为“勃兰登堡选侯和在普鲁士的国王”。“在普鲁士的国王”一词相当微妙,它暗示只占有东普鲁士的腓特烈三世还不是整个普鲁士的国王。霍亨索伦家族统治者成为货真价实的普鲁士国王和“普鲁士”演化为霍亨索伦家族所有领地的统称还要再等上70年,但并不妨碍后人提前这样称呼。国王的称号既满足了霍亨索伦家族的荣誉感,也大大提升了勃兰登堡-普鲁士在德意志的影响力。腓特烈一世身后连续几位国王都是雄才大略之主,实为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幸事。普鲁士国家的上升速度超过了包括奥地利在内的所有德意志邦国,德意志地区从奥地利一枝独秀变成了普奥两强并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