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苏联民族关系史研究

1991年苏共丧失政权,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轰然崩塌。对于这一改变了俄国历史方向、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的20世纪重大事件,中国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力图通过对苏联历史的反思来解释苏联解体、苏共丧权的原因,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各种学说,本研究室的科研人员主要立足于解密的档案文献,从苏联的民族关系史角度出发,探讨苏联解体的内在动因。刘显忠从苏联领导人列宁、斯大林的“自治化”“联邦制”方案出发,对两者在建立联盟问题上的分歧进行了研究,认为两者的分歧主要在于各个独立的苏维埃共和国以自治共和国的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还是俄罗斯联邦与其他各个独立的苏维埃共和国平等地加入新的联邦。他们的分歧不是原则性的,只是联合的策略和方法上的不同。苏联联邦制的内在缺陷为苏联解体埋下隐患,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刘显忠:《列宁的民族问题理论及实践》,载于邢广程主编《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长春出版社,2009;《对列宁斯大林在建立联盟问题上分歧的再认识——兼论苏联联邦体制的问题和缺陷》,《史学月刊》2013年第4期;《苏联联邦制的问题与缺陷》,《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4卷第4期;《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及其在苏联的实践》,《俄罗斯学刊》2016年第4期)。追踪溯源,刘显忠对帝俄晚期以立宪民主党为首的自由主义政党的民族观点进行了论述,认为自由派政党对民族联邦制的担忧恰恰在苏联的政治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刘显忠:《十月革命前俄国自由派政党对俄国民族问题的认识》,《世界民族》2017年第4期)。

不仅如此,刘显忠还重点关注苏联实施的具体的民族政策,特别是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的“本土化”政策。“本土化”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地位。但作为典型案例,“本土化”政策在乌克兰的强制实施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弊端(刘显忠:《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民族政策:成就与问题》,《十月革命与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0世纪20年代苏联“本土化”政策的利弊分析》,《俄罗斯学刊》2013年第1期;《20世纪20~30年代苏联“本土化”政策在乌克兰的实践》,《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4年第4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政府对境内的德意志族持不信任的态度,将他们从俄欧地区迁移到西伯利亚等边疆区域,伤害了其民族情感,造成历史积怨和苏联的经济损失。赫鲁晓夫执政后,为二战时期被强迁的民族平反以及扩大民族共和国的权力,这一举措并未解决已有的民族问题,反而使民族问题变得更为复杂,特别是他把属于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划给乌克兰,为苏联解体之后的俄乌冲突埋下伏笔(刘显忠:《卫国战争前后苏联境内德意志族人的命运》,《俄罗斯学刊》2015年第4期;《赫鲁晓夫在民族关系领域的“解冻”及其效果》,《世界民族》2014年第5期;《克里米亚半岛历史的变迁》,《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4年第2期;《乌克兰危机的历史文化因素》,《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5年第1期)。

2015年底,刘显忠和左凤荣合著的《从苏联到俄罗斯:民族区域自治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一书出版,该书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这是国内又一专门研究苏联及俄罗斯民族问题的重要著作,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该著作主要利用俄罗斯的最新档案文献,重点研究了苏联时期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形成、发展与存在的问题,把苏联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考察;以发展的观点来考察从苏联到俄罗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演变的历史逻辑;在论述当今俄罗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时,与苏联时期进行比较,进而把握了当今俄罗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