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社联动“政策下的地方社区实践: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 杨志民主编
- 1876字
- 2025-04-07 18:47:37
总序
蔡常青[1]
当作者将三本厚重的书稿给我并要我作序之时,我内心既不安又感动。之所以不安,是因为这几位作者都毕业于名牌大学,师从于国内社会学的权威学者;而我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学者,深恐遮掩了这三本书的光彩。之所以感动,是因为在当今学术漂浮风气浓重的背景下,他们却能跳出书斋,下很大功夫深入社区调研,其学风尤其难能可贵。我与吕霄红等老师结识于2017年。当时我在撰写基层治理专著时,看到他们的若干篇社区工作调研报告,应当说,这些是我近几年看到的内蒙古学者最扎实的一线报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于是,我在后期做阿拉善左旗基层治理课题时邀请他们合作,进一步感受到他们用脚丈量基层的务实精神。这也是我决定为本书作序的缘由。
有什么样的精神就有什么样的作品。细读此书,既能感受到他们扎实的专业功底,更能体会到深入社区调研带来的扎实的“草根”味道。本套扎根于内蒙古基层社区治理实践的学术创作,既有作者身体力行的实践经验,还有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思考和模式总结;既利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了社区和民众,又提升和创新了相关领域的知识。可谓知行合一,成人达己。
本套从书共三册,分别为《“三社联动”社区实务模式——以呼和浩特市为例》、《“三社联动”政策下的地方社区实践——以呼和浩特市为例》、《社会评估实务模式——资源与需求评估》,三本书分别从“三社联动”的模式总结、政策实践和社区评估的角度开展了研究和实务工作,在实现理论创新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本套从书的特色在于对“三社联动”下社区服务的深入调研和系统总结,基于从呼和浩特市城市社区收集来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方式,准确而全面地反映了社区居民的诉求和意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相关服务计划和方案,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服务,避免社会福利资源的浪费,提高了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这种严谨且对服务对象负责的专业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现该丛书的编写团队和参与人员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坚守住了社会服务的伦理原则,这是作为社会工作学者应有的精神和担当。
该丛书的负责人吕霄红长期从事社会工作研究与服务工作,数十年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和学校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教学相长,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在国家大力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背景下,吕霄红多次协助当地民政部门进行政策咨询,共商呼和浩特市本地社会工作发展的模式和策略。正是借助与各方[政府(民政)、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社区居民]长期的互信和合作关系,她提出了符合呼和浩特市本地的“三社联动”模式,也就是该丛书这一主要成果。
进入21世纪以来,“三社联动”的模式在全国多地均有所提及和实践,本丛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对“三社联动”模式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和总结,并回答了枢纽型社会组织、支持型社会组织和服务型社会组织如何在“三社联动”的体系中发挥作用,以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的问题。这对于“三社联动”实务模式的高效实施十分关键。此外,作者提出政府部门(民政)在“三社联动”模式中的领导作用不可忽视,这符合对我国国情的基本判断,也符合当前我国社区治理的方向。当然本丛书作者的视角更多地放在社会组织之上,强调社会组织作为政策福利和社区民众的桥梁和中介,并细化了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更令我欣慰的是,本丛书的作者们并没有止步于模式的研究和探讨,而是将研究成果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利用专业知识和服务实践来推进理论研究和创新,在形成初步成果的基础之上,又调整专业服务的策略,使之更符合专业规律和居民需求,最终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回报社会。从这个角度上讲,本丛书的价值不仅限于其理论和模式创新,还包含了方法创新、实践创新,是一项直面社会真问题、居民真需求的课题,其价值最终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性上。
虽然本丛书的作者们付出了极大的辛苦和努力,形成了良多的成果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讨论,但探索基层治理之路任重道远。目前我国社区治理和“三社联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破解,这需要更宏观的视野、更大胆的突破、更富使命感的思考,就此意义而言,则本书的探索还不够,需要从社区主体性、公民权利和权益保障、居民自我服务和互助意识、社区生态和文化建设、空间和资源的再造等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1]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原党委书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内蒙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秘书长、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国政治学会理事、内蒙古大学硕士生导师等。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建、人才学、基层社会治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