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石门吴文照家藏尺牍
- 张丽敏主编
- 1141字
- 2025-04-08 18:21:58
前言
我们知道尺牍其实是信件的代称。在古代,用竹木或绢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写于木片者称“牍”或“札”,写于竹片者称“简”,写于绢帛者称“帖”。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在纸张发明和应用之后,写于纸片者称“笺”。我国迄今为止,最早写在纸上的书信,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然尺牍的名称则一直沿用下来,此外,还有尺素、尺笺、尺翰、书启、书柬、书札、手札、启牍、八行等称谓。
千百年来,文人士大夫重视尺牍。“与人尺牍,主皆臧弆以为荣。”(《汉书·陈遵传》)世之好收藏尺牍者,亦不乏其人。洋洋大观,目不暇给。这些传统书札以当时人记当时事,耳目所接,皆成佳咏,是任何历史书籍都无法比拟的,史家已经把尺牍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记录和社会记录。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文化也得到复兴与繁荣。名人书札,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文献形式,备受关注。我们父亲张梅坤立足桐乡地方文化的研究,开始对古代书启制度进行研究。蓦然回首,七年一梦,恍如昨日,只见他在书房一角,伏案解读,钩稽年代,搜先达典籍,通前贤哲思,苦思冥索,一旦知悉,有所心得,总免不了向我们感慨一番。然而生命在他七十岁时戛然而止。只叹,离兮,远兮!
诚然,我们接过了他的未了之事。根据尺牍进行选录、点校和考释。这些手札中最早的是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年),最晚的是道光七年丁亥(1827年),时间跨度近40年。而信札历时两百年之久,仍完好如新,神采耀目,古香袭人,甚可宝也,我们亦自幸眼缘不浅。
这些书札的作者都为进士出身,具有很深的文化造诣,每一通书札都是书法精品。行草洒脱、文辞典雅、格式严谨、称谓讲究,没有“我、你、他”的直白不修,而是“大兄大人、先生、年兄、友生、愚弟”等敬语谦称,在格式上,抬和阙行礼如仪,体现对人的敬重。见信如晤,也许,我们能从中学到“敬人而自谦”的传统美德。
这些书札涉及内容广泛,有乾隆禅位嘉庆登基、大臣具奏的情况,会试下第举人选用的记载,有镇压川楚陕白莲教乱的议论、有对吏治和官场一些现象的隐示,还有一些收藏趣事、学术探究的讨论等。这些信札是清乾嘉时期重臣名士致吴文照父子的私人信件,所谈多是自身经历或所见所闻,可作为研究相关史事的重要参考资料,还可能补史之阙如。
这些书札,罕署年份,为我们的考释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令人欣慰的是,近两年,通过线上开放的电子图书馆,获取了大量历史中文文献的影印资料,为我们破解信札中的疑惑,提供了事实依据证明。根据手札内容本身的线索和史志档案、诗文集等材料提供的佐证,我们推断其写作日期,为了解吴文照生平情况提供了新的资料。
《清代石门吴文照家藏尺牍》终获出版,谨此以记我们兄弟姐妹三人对父亲的怀念。
郑张敏 郑智杰 张丽敏 谨识
二○一八年八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