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西兰华侨华人史(全3卷)
- 杜继东主编
- 6959字
- 2025-04-08 17:28:45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本卷在研究方法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展开历史的实证研究。本卷尤其注重宏观考察与微观考察、综合研究与个案研究的均衡协调以及华侨史与其他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纵向可见历史风云变幻中的华侨华人社会演变,横向可见各个主题的精微刻画,以期最大限度地揭示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的全貌。具体而言,本卷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追求最终成果的创新与突破。
首先,以第一手资料夯实研究基础。
本卷广泛利用了业已整理出版的有关华侨华人史的历史资料集,如陈翰笙主编的《华工出国史料汇编》、广东省档案馆等编辑的《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等。[23]本卷的主要着力点在于第一手中英文资料的发掘与搜集。本卷所依据之资料,主要有以下五个来源。
一是官方文书。英文方面,主要有《新西兰众议院议事录附录》(Appendix to the Journals of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新西兰国会辩论集》(New Zealand Parliamentary Debates)、新西兰政府的历次人口普查报告书;中文方面,主要有《清季外交史料》、《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外交档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公报》以及台湾地区出版的《侨务统计年报》、《华侨经济参考资料》、《华侨经济年鉴》等。[24]
二是档案文献。新西兰方面,主要有新西兰国家档案馆、新西兰国家图书馆的亚历山大·特恩布尔图书馆(Alexander Turnbull Library)所藏的有关华侨华人移民的多种珍贵文件,如华侨向新西兰国会递交的多份请愿书、人头税存根、华侨华人社团侨农会资料,等等;达尼丁(Dunedin)奥塔哥大学图书馆霍肯文库(Hocken Collections,University of Otago Library)所藏唐愿高(Alexander Don)、麦沾恩(G.H.McNeur)及其长老会传教团档案中华侨华人部分;伍德明、叶宋曼瑛等学者提供的个人私藏文献,包括伍德明与杨汤城、周耀星等老侨领往还信件等。中国大陆方面,主要是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国民政府相关档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所藏档案;台湾方面,主要是台北“国史馆”所藏“军事委员会侍从室档案”、“外交部档案”和“国民政府档案”,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所藏“外交部档案”。
三是中英文报刊。新西兰英文报刊对于华侨华人的报道相当丰富,本卷利用较多者,有《奥塔哥见证报》(Otago Witness)、《伊达山纪事报》(Mount Ida Chronicle)、《奥塔哥时报》(Otago Times)、《图阿皮卡时报》(Tuapeka Times)、《新西兰先驱报》(New Zealand Herald)、《奥克兰星报》(Auckland Star)、《旺加努伊先驱报》(Wanganui Herald)、《晚邮报》(Evening Post)。除此之外,长期在奥塔哥矿区向华工传教的唐愿高有多篇文章刊载于《展望》(Outlook),亦有结集出版的奥塔哥内陆巡游记。中文报刊方面,除了大量利用鲜有学者注意的新西兰本地华人所创办的华文报刊,如《民声报》(Man Sing Times)、《中国大事周刊》(N.Z. Chinese Weekly News)、《屋仑侨声》(Q-Sing Times)[25]、《侨农月刊》(N.Z. Chinese Growers’ Monthly Journal)外,还有中国国内出版的民国时期的《外部周刊》、《国外情报选编》、《国际贸易情报》、《时事月报》、《中央侨务月刊》、《华侨周报》、《侨务月报》、《侨务周刊》、《侨务季刊》,以及当代的《侨务内参》、《华侨华人资料(报刊剪辑)》等。本卷对其中有关新西兰华侨华人的内容均有广泛搜集和利用。
四是口述史料。课题组成员对新西兰华裔学者叶宋曼瑛教授、伍德明先生,首位新西兰达尼丁华人市长陈永豪(Peter Chin)先生以及华人国会议员王小选(Kenneth Wang)先生、霍建强(Raymond Huo)律师、杨健(Jian Yang)博士等20余位新西兰华侨华人做了口述访谈,获得了大量珍贵资料,本研究引用了采访实录中的精华部分。除此之外,亦有部分史料取自叶宋曼瑛的《也是家乡》等口述史著作。
五是在线网络资料。除了课题组成员在新西兰、澳大利亚有限的调研时间内所获各类资料外,对各大机构官方网站以及各种在线资料库也有充分利用,尤其是当代新移民部分所涉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历届新西兰大选、华人社团等资料,均来自新西兰移民局、统计局等官方网站。
其次,以宏阔视角拓展研究广度。
既有关于新西兰华侨华人的研究,主要是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下进行,他们或被视为暂时居住在新西兰的中国社会的一员,或被视为新西兰的华裔居民和少数族裔,他们的故事往往被割裂在中、新不同国家各自的历史叙述中。本卷则试图从世界史、中国史、新西兰史、中外关系史、国际移民史以及华侨史等多个维度全面考察新西兰华侨华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呈现复杂多变的历史环境下华侨华人族群的命运变迁;既注意从新西兰在地的视角考察华侨华人对当地社会的融入、认同、影响与贡献,同时也关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现代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勃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国与新西兰成为盟国、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新西兰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功与挫折等因素对新西兰华侨华人社会的深刻影响。华侨华人群体既被不可预知的种种历史变数所裹挟,亦借助有利的机缘奋力开拓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在此过程中,华人移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始终如一的家国情怀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新西兰华侨华人社会的独特面貌亦由此铸就。本卷关注国际关系、中国国内政治以及新西兰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在华侨华人社会的投射,以宽阔的视野充分展现华侨华人族群与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之间密切而持续的互动关系,极大地拓展了研究的广度。
最后,以专题突破推进研究深度。
本卷以创新为要务,绝非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汇编和整理。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对于新西兰华侨史中的诸多重大问题均做出突破性的专题研究,已经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近20篇,所涉及的主题主要有:新西兰华工淘金热的兴起、新西兰排华法案的出台与演变、以新西兰华侨为中心的19世纪后半期海外华侨形象、新西兰华工与广东家乡的传教互动、中国驻新西兰领事的设立与华侨保护、新西兰华侨与海上丝绸之路、抗日战争与新西兰华侨社会的演变、二战时期新西兰华侨妇女从临时难民到落地生根的转变、1950年代国共两党对新西兰华侨的争夺、当代新西兰中国新移民的跨国实践等,以及相关专题的衍生作品。因此,本卷系以多项专题性研究为基础,以新框架、新资料、新视野、新叙事为特色,精耕细作之后再创作的具有相当深度的学术成果。
本书分九章考察新西兰华侨华人社会的历史变迁。
第一章为19世纪下半期中国人移民新西兰概观。以19世纪中叶的华工出国浪潮和环太平洋地区淘金热为背景,华工经澳洲华商何阿美(Ho A Mee)组织于1866年2月抵达新西兰南岛奥塔哥矿区,当地的华工淘金热由此兴起。淘金华工主要来自广东珠三角地区,绝大多数华工通过赊单制(Credit System)得以成行,属于契约华工的范畴。该章还简要介绍了中国人对新西兰的认知。
第二章考察了种族关系的演变与新西兰的排华法案,主要展现了当地社会对中国移民从容纳到排斥的转换以及排华法案的演变。最初中国移民曾经得到较为公允的评判和对待,1871年新西兰国会华人移民特别委员会(Select Committee on Chinese Immigration)的调查结论即为种族关系和谐面相的典型代表。然而,随着经济利益冲突、文化习俗差异在种族主义的旗号下形成合力,加之以“白新西兰”为指向的国家认同的构建,新西兰以日趋严苛的限制移民法案将中国人拒之于国门之外。在新西兰屡次修正排华法案的过程中,新西兰华侨在没有中国外交代表保护的情况下,自行组织了十数次向新西兰官方请愿的活动,非但一无所成,在某些情况下其效果还适得其反。
第三章主要考察淘金华工群体的工作与生活情况。首批华工入境以后,大批华工络绎前来并迅速进入奥塔哥各矿区,1870年代以后则参与了南岛西海岸的淘金热。华工一般只能对白人放弃的矿坑再做开采,工作酬劳远低于欧工。华工们的精神世界保留着家乡的传统印记,抱持着落叶归根的期盼,与此同时,基督教在华侨中有所传播。由于华工基本上只身前来,华侨群体的性别失衡极为严重,出现了少数跨种族婚姻。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移民中出现某些获得成功的杰出人物,如徐肇开(Choie Sew Hoy)、周祥(Chew Chong)等。他们不仅是中国移民的奇迹,亦在新西兰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19、20世纪之交,淘金时代步入终结。大致来说,参与组织、输运华工出洋并安排华工在新西兰从事采金工作的华商群体收益颇丰。以一般中国移民而言,从所能搜集到的个案来看,其财富命运呈现出喜忧掺杂的多种面相。淘金时代前期,华工移民的经济收入相对丰裕;淘金时代后期,华工们的淘金梦则变得日益缥缈。
第四章论述了20世纪前期华侨的职业转型与社团组织。这一时期,新西兰政府对华继续执行较为严格的移民政策,从新西兰华侨华人史一个半世纪的历程来看,20世纪前期的华侨人口数量处于历史低谷期。不过,这一时期的华侨社会也有若干进步:第一,1908年,清政府设立中国驻惠灵顿(Wellington)领事。第一任领事黄荣良工作较为出色,新西兰华侨拥有了来自祖国官方的保护和管理。第二,华侨继从事淘金业之后,在蔬菜种植业、果菜店和洗衣店经营中,逐渐站稳脚跟,顺利实现了职业转型,人口分布从南岛向北岛转移。他们展现了中国人善于经营、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当然也引起同行业白人竞争者的不满。第三,华侨社会内部成立了若干社会团体和同乡组织,华侨在新西兰孤独无依的状况有了很大改观,组织性增强。
第五章研讨了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新西兰华侨的爱国捐款活动和他们在侨乡的眷属到新西兰避难的情况。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和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发生,对新西兰华侨社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新西兰华侨像世界各地的华侨一样,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慷慨解囊,积极为国内抗战进行长期捐款。令人感动的是,新西兰华侨鲜有巨富,多从事农业和小商业,但人均捐款在世界各国华侨中名列前茅。更为重要的是,新西兰华侨在救国过程中,克服了内部的不同意见,消弭了华侨之间的裂痕,真正走向团结,并得到所在国人民的尊敬和信任。另一方面,抗战爆发后,特别是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新西兰华侨担忧侨乡亲人的处境,经过种种努力,他们的妻子儿女得以来新西兰避难。妇女儿童的到来,改变了新西兰华侨以男性为主的人口结构,开启了新西兰华侨的家庭时代和落地生根时代。因此可以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新西兰华侨华人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第六章主要探讨1949年后中国大陆与台湾当局与新西兰华侨的关系。1949年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新西兰的华侨华人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华侨对“祖国”的认同趋于复杂纠结。一些华侨受当时反共宣传的影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生政权心怀疑惧,同时也有很多新西兰华人对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得以恢复荣光感到自豪,而对偏处台湾弹丸之地的所谓“中华民国”的认同发生动摇。台湾当局极力防范中共在新西兰华侨社会的影响渗透,甚至达于草木皆兵之境地,其侨务工作亦以反共为核心,国、共对于新西兰华侨展开争夺。新西兰大多数华侨无疑心系大陆,但台湾当局驻新西兰的“使领馆”设置障碍,他们欲回故乡并非易事。新西兰对中国的巨大市场颇为憧憬,新西兰国内向来不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发展经济贸易的呼声,且在1950—1960年代双边经贸关系有所发展。1972年中新正式建交后,关系日益密切,华侨亦形成亲近祖国大陆的趋向。
第七章主要探讨新西兰华侨的日常生活与融入当地社会的问题。为避免面面俱到,主要着力于侨团、侨社在1950年代后的新变化、华侨集腋成裘筹建会所的具体过程,该章通过详细论述新西兰颇具影响的侨团华农总会的发展历程,展现华侨生活的一些面相。对于新西兰华侨的融入问题,在综合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细述了1953年迎接英女王在华侨社会激起的波澜,并对华侨职业的变化、华侨群体的习俗、华侨中文学校加以分析考察。体现出在以“同化”为主题词的1950—1980年代,新西兰华人群体力图融入主流社会带来的发展变化;在“同化”的同时,华人群体也体现出保持自身特性和认同的文化心理。
第八章主要探讨1987年《新移民法案》推行后近30年来新移民时代的新西兰华人。进入198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西兰“毛利复兴事业”的推进,新西兰社会昔日的种族偏见迅速让位于多元文化主义,为缓和巨大的人口外流以及经济衰退,1984年开始执政的第四届工党(Labour Party)政府开始采取激进的移民政策。在此背景下,摒除种族歧视成分的《新移民法案》于1987年正式出台,这个开放给非传统移民输出国的移民政策,惠及世界各地华人,香港、台湾以及大陆的新移民开始蜂拥而至。此后新西兰移民政策不断进行调整,如推行计分制、商业移民政策、“意愿表达”(EOI)系统等,技术移民、商业移民等新移民人数激增。新移民的到来为华人社区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人口结构特征、来源地及居住地分布状况,以及社会适应程度(语言、教育、职业、收入)等方面。
第九章集中探讨新移民在政治参与、社团活动方面的表现,以及在“跨国主义”(transnationalism)理论的视野下,新移民华人社区的多元身份认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华侨华人史研究领域,“华侨”一般指称在海外长期工作生活的具有中国国籍的人,“华人”一般指加入了外国国籍、在当地同化程度较高的具有中国血统的人。根据新西兰华侨华人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具体发展、演变情况,本卷以1970年代为界,此前一般称新西兰的中国人为“华侨”,此后称之为“华人”。因19世纪后半期新西兰华侨的职业以淘金为主,所以在这一阶段也常使用“华工”一词。当然,“华侨”与“华人”的含义,在不同侨居国、历史阶段与语境中是有变化的,且有丰富的延展性,本卷也相应地做一些酌情处理。
中国人移居新西兰迄今已有150余年的悠长岁月,在天遥地远的南太平洋,中国移民在历史风云的无常变幻中饱经族群和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留下无数悲喜交织的故事,有待探寻与书写。本卷所呈现的只是作者对于此一漫长而厚重的历史的粗浅领悟与把握,相信此一成果对于新西兰华侨华人史和海外华侨华人史的研究将有所推进。
[1] 1901年1月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成立之前,澳洲的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南澳、西澳、昆士兰、塔斯马尼亚,与新西兰一起,属于英国的澳大拉西亚殖民地。1901年成立的澳大利亚联邦包括上述六个州及北领地。晚清时期,中国人多称澳大利亚为澳洲,有时亦称澳大利亚。下文为行文方便,除引文外,以1901年为分界,之前称为澳洲,之后称为澳大利亚。
[2] 更详细的学术史梳理参见张丽《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的英文著述研究》,《暨南学报》2016年第2期;邱志红《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以中文研究著述为中心》,《暨南学报》2016年第2期。
[3] P.C.Campbell,Chinese Coolie Emigration to Countries within the British Empire,London:P.S.King & Son,1923;H.F.MacNair,The Chinese Abroad,Their Position and Protection,Shanghai:Commercial Press,1925;Lynn Pan,Sons of the Yellow Emperor: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Diaspora,New York:Kodansha Globe,1994.
[4] Ng Bickleen Fong,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A Study in Assimilation,Hong Kong: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1959.
[5] Stuart W.Greif,The Overseas Chinese in New Zealand,Singapore:Asia Pacific Press,1974.
[6] C.P.Sedgwick,Politics of Survival: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nterbury,1982.
[7] James Ng,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Dunedin:Otago Heritage Books,Vol.Ⅰ,1993;Vol.Ⅱ,1995;Vol.Ⅲ,1999,Vol.Ⅳ,1993.
[8] Manying Ip,Home Away from Home,Life Stories of Chinese Women in New Zealand,Auckland:New Women’s Press,1990;Manying Ip,Dragons on the Long White Cloud:The Making of Chinese New Zealanders,Auckland:Tandem Press,1996;Manying Ip,Being Maori-Chinese:Mixed Identities,Auckland:Auckland University Press,2008.
[9] William Tai Yuen,The Origins of China’s Awareness of New Zealand 1674-1911,Auckland:New Zealand Asia Institute,2005.
[10] Julia Bradshaw,Golden Prospects:Chinese on the West Coast of New Zealand,Shantytown:West Coast Historical & Mechanical Society Inc.,2009.
[11] Nigel Murphy,A Guide to Laws and Policies Relating to 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 1871-1996,Wellington:New Zealand Chinese Association Inc.,1997;Nigel Murphy,The Poll-tax in New Zealand:A Research Paper,Wellington:New Zealand Chinese Association Inc.,1996.
[12] Lily Lee and Ruth Lam,Sons of the Soil:Chinese Market Gardeners in New Zealand,Pukekohe,N.Z.:Dominion Federation of New Zealand Chinese Commercial Growers Inc.,2012;Nigel Murphy,Success Through Adversity:A History of the Dominion Federation of New Zealand Chinese Commercial Growers,Pukekohe,N.Z.:Dominion Federation of New Zealand Chinese Commercial Growers Inc.,2012.
[13] Phoebe H.Li,A Virtual Chinatown,The Diasporic Mediasphere of Chinese Migrants in New Zealand,Leiden:Brill Press,2013.
[14] S.W.Greif ed.,Immigr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New Zealand:One People,Two Peoples,Many Peoples?Palmerston North:The Dunmore Press,1995.
[15] Manying Ip ed.,Unfolding History,Evolving Identity: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Auckland:Auckland University Press,2003.
[16] Wanning Sun ed.,Media and the Chinese Diaspora:Community,Communications and Commerce,New York:Routledge Press,2006.
[17] Manying Ip ed.,The Dragon and the Taniwha:Maori & Chinese in New Zealand,Auckland:Auckland University Press,2009.
[18] Suryadinata and Lee ed.,Chinese Migra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Singapore:Chinese Heritage Centre,2009.
[19] Manying Ip ed.,Transmigration and the New Chinese:Theories and Practices from the New Zealand Experience,Hong Kong: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2011.
[20] 李长傅:《华侨》,中华书局1927年版;何汉文:《华侨概况》,神州国光社1931年版;李长傅:《中国殖民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刘达人、田心源:《澳洲华侨经济》,台北:海外出版社1958年版。
[21] 《中国人在新西兰》,载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8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47页。该文系吴碧伦1959年英文专著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A Study in Assimilation第三章的节译本。吴碧伦英文名为Ng Bickleen Fong,其中Ng为吴姓的广东发音,Fong为其父吴滕芳1924年10月28日初抵新西兰时人头税存根上所记英文名Ng Teng Fong的最后一个单词,外国人根据姓名习惯误认为Fong是姓。陈泽宪在摘译该书时,将Fong误译为冯姓,误记作冯吴碧伦。参见叶宋曼瑛《也是家乡》,香港: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96页;Nigel Murphy,The Poll-tax in New Zealand:A Research Paper,p.120。
[22] 刘渭平:《新西兰华侨简史》,载氏著《澳洲华侨史》,台北:星岛出版社1989年版;周耀星编著《纽西兰华侨史略》,新西兰:双星出版社1996年版;杨汤城:《新西兰华侨史》,《文史资料选辑》第33、34辑,1999年;沈己尧:《海外排华百年史》(增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吴凤斌:《契约华工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黄慰慈、许肖生:《华侨对祖国抗战的贡献》,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按,其中杨汤城的文章后来出版了单行本,见杨汤城口述,丁身尊整理《新西兰华侨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3] 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1—8辑,中华书局1980—1985年版;广东省档案馆等编《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4] 王彦威纂辑,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孙学雷主编《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外交档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影印版。
[25] 屋仑,即奥克兰(Auck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