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节 研究主旨与意义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是大洋洲的一个美丽岛国,与澳大利亚隔海相望,领土主要由南岛和北岛两大岛屿组成,面积约26.8万平方公里,在1200年至1300年毛利人的祖先波利尼西亚人即在此登陆并定居,被称为“奥特亚罗瓦”(Aotearoa),意为“长白云之乡”。1642—1777年,荷兰、英国、法国的探险家先后到达新西兰。1840年新西兰因为《怀唐伊条约》(Treaty of Waitangi)成为英国殖民地,1907年成为英国自治领,1947年获得完全独立,属于英联邦成员国。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流布到世界各地,百年间有2000多万中国人告别故土,去往他国,在五大洲的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华侨华人社区。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国际迁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而且在19世纪至20世纪全球大移民的背景下,也相当引人注目。中国人移居新西兰便是此一全球移民浪潮中的重要环节。中国人与新西兰的渊源相当久远,1840年代即有零星中国人因机缘巧合踏上这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1866年2月,首批有组织的淘金华工抵达新西兰南岛的奥塔哥省(Otago),华人移居新西兰的历程由此开启。始于19世纪中叶的华工出国浪潮中,有相当数量的华工以参与1848—1866年的环太平洋淘金热为契机进入北美、澳洲[1]和新西兰等地,形成华人移民在淘金热点地区的分布。华工在这些地区的境遇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所在国的经济规模、社会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华侨华人移民社会的日后发展各有其独特之处。

新西兰华侨华人移民社会的形成与演变,大致历经四个主要阶段,即19世纪下半期的淘金时代、20世纪上半期的侨居时代、20世纪50—80年代的融入时代以及1987年至今的新移民时代。一个半世纪以来,新西兰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以跌宕起伏来形容可谓恰如其分。淘金时代,中国移民数量从1866年初的微不足道,增长到1871年10月的4215人,人口普查录得的峰值为1881年的5004人。另据估计,由于此一时期华工的流动性相当之大,先后约有15000名华工曾经踏足新西兰。侨居时代,受制于日益严苛的排华立法和限制中国移民措施,华侨数量长时间徘徊于二三千人之谱。1940年代,由于新西兰政府有条件地允许中国妇女赴新与家人团聚,华侨数量再次达到五六千人。受此移民政策调整的影响,由完整家庭构成的华侨华人社会开始在新西兰落地生根。其后的融入时代中,华侨华人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繁衍生息状态,至1980年代中期新西兰华人数量已经将近2万人。最为剧烈的变化发生在1987年新西兰政府实施新移民政策以后。随着大批华人新移民的涌入,2017年,新西兰华人数量增至近2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4.2%,华裔新西兰人成为新西兰的第五大族群。与上述四个历史阶段相适应,华侨华人社会结构、华侨华人的自我认知、他者眼中的华侨华人形象、华侨华人族群与当地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所能获得的发展空间,均经历重大变化。华侨华人的地域分布、职业构成、教育程度、人口性别比例、社会融入程度等指标在不同的时代显现出不同的特征,既反映出华侨华人社会的内在演进,亦折射出外部环境的突变。仅以他者眼中的华侨华人形象为例,淘金时代被视为劣等族群的华工群体与今日业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的华人移民,不啻天壤之别。如此富于变化的华侨华人史,为相关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具探索价值的素材。

新西兰华侨华人史是一个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关怀的研究课题。以国内华侨华人史的研究现状而言,学术界对于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为主的亚洲华侨华人史和以美国为主的美洲华侨华人史用力颇多,业已取得一大批颇具开创意义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相形之下,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的研究极为薄弱,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真正具有学术分量的中文著述寥寥无几,且研究主题多集中在当代新移民问题方面,反映新西兰华侨华人史全貌的权威著作尚付阙如。本卷旨在以专门的综合性、系统性研究,呈现一个半世纪以来新西兰华人社会形成与演变的完整过程,以填补此一学术空白。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上升,以及当今中国人移民版图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追溯海外华侨华人在所在国的生活、奋斗和发展的历史,可以感受家国命运不可分割的历史过往,增强全世界华侨华人的凝聚力和对祖国的向心力。这也是本卷以历史研究关怀现实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