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相关概念及范畴界定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显然新型城镇化属于“内涵式城镇化”的范畴,它是相对于“外延式发展”的旧城镇化而言的,即它是从“质”的方面对城镇化发展所作出的新要求。具体来说,本研究所述的新型城镇化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强调产业支撑并强调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并举,并以全面提升其质量和水平为重点,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在贵州,推进山区城镇化面临着这样几个“约束条件”:边缘性和封闭性、脆弱的生态本底、经济结构的单一性、传统文化的厚重性、城镇空间布局的离散性。这就是说,推进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显然除了要符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旨外,对贵州省来说可能还有一些更加重要、更为特殊的内涵特征。

一 概念界定

1.城镇化

城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定义,概念英文单词为Urbanization,国际惯例和学术界将其翻译为“城市化”,用来描述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转型的历史发展过程。1982年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和地理学专家在“中国城镇化道路问题学术讨论会”上明确指出,城市化与城镇化的意义相同。关于“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不同国家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定义不同,其中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经过程、必然结果,而城镇化是我国结合国情、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后制定的特色城市化发展路径。我国对于城市的定义在城市规划法中明确规定,指按照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可以看出城市范畴包含建制镇,并且在2001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道路。

城镇化的深层次内涵在不同学科体系中具有不同的界定。例如,经济学领域学者认为城镇化是在空间体系下随着人口的集聚和规模扩张,实现人口和经济向城镇的集聚,继而带来的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更加强调城镇化进程中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地理学领域专家认为城镇化是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并在城镇集中,由此带来城镇的工业和服务业集聚、劳动力集聚和消费区位集聚的地理空间变化,更加关注由城镇化带来的地理空间演变规律和空间变化过程。社会学领域专家认为城镇化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升,城镇化进程使农村的生活方式向城市或城镇转变,包含城市中心对周边农村的影响及传播过程、全社会人口对城市文化的接受程度提高、人口集中在城镇并促使城镇范围扩大及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提高等。人类学领域专家认为城镇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转化过程中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思维方式、社会地位等方面向更高水平的转化及提升,强调城镇化的精神文明。对于城市规划学领域学者来说,城镇化是人口在城市或城镇集中转化过程中,促使土地性质由农业用地、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而不断推进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并非城镇地域景观的简单外延。

本研究认为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工业和服务业向城镇集聚、城镇数量增加和城镇规模扩大的历史进程,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历史过程,是物质文明发展的结果和精神文明进步的动力。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变过程和城乡空间结构的变迁过程,其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人口的空间集聚转化、非农产业的空间集聚、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等。总结为以下几点转变:第一,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第二,工业和服务业向城镇转移集聚;第三,地域空间特征和城乡景观空间转变;第四,城市生活方式向城镇范围的扩散和渗透。

2.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概念是相对传统城镇化提出来的。新型城镇化重点在“新型”、突破在“新型”、挑战在“新型”,相对于传统简单的城镇化内涵而言,新型城镇化的“新型”主要表现在新的发展方式和新的发展目标。传统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主要表现在城镇人口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上,衡量依据多为城市建设投资、城镇建成区面积、城镇人口规模、城镇人口增量、城镇化率增幅等。

当前,全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简单的城市人口数量增长和城市规模扩张已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新时代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衡量标准不再是城镇化发展速度和城镇化率的增幅。相对于过去传统的、粗放式的城镇化发展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要素投入产出比率不平衡等困境,新型城镇化要走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路径,因此,学者提出我国需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以经济内涵式增长、资源集约式利用、区域一体化发展、城乡统筹为主要的发展方式,旨在实现以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融合为主要目标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城乡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不仅要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使城市人口总量增加,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上表现为从一产向二产、三产的集聚转变,城市土地利用从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促使城市面积扩张,更多体现在产业结构、生活方式、城市文明、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方面的重要转变,集中体现在以人为核心的经济、社会、空间的转变与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含义如表1-1所示。

表1-1 新型城镇化含义

3.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

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是贵州在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地貌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出来的,并上升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战略。山地是地貌类型中的一种,广义的山地还包含丘陵和崎岖不平的高原。黄光宇教授将山地城镇定义为城镇建设用地的坡度大于5度(8.75%)的城镇,突破了原有的山地城镇的海拔高度限制。贵州高原山地占国土面积比例较大,城镇选址、规划、设计、建设的共同特点均是在平坦坝区,但是城镇周围的地形地貌复杂,故对城镇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气候环境以及发展形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目前,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增长动力不足;我国经济迈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能转换阶段;贵州经济面临“后发赶超、跨越式发展”和“提速增效”转型升级。为积极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趋势和新特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全省后发优势、发挥后发潜力、奋力后发赶超,贵州省结合省情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出建设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重点突出五个“新”和五个“特”的发展内涵(见表1-2),并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试验区和示范区目标。

表1-2 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内涵

二 贵州省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1.以人为本的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是要实施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以促农民工“市民化”——要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另一方面是要让暂时还留守在农村的农民过上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以及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32]

2.“绿色”“生态”乃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之基

实施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切勿一味模仿大中城市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摊大饼”式的、“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小规模分散的城镇化,因为贵州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非常有限,绝不允许这样的“大手笔”。也就是说,贵州要因地制宜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要始终坚持“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而且在城镇化推进中“生态环境保护”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也要一起抓,不能顾此失彼,否则也不是绿色化、生态化发展。

3.“高效”“融合”乃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之源

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一种“高效”的城镇化,这里的“高效”至少有如下几重要义:一是资源或要素配置的高效化;二是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效益,即发展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三是发展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能化解许多社会矛盾或问题,产生显著的社会效应。一定程度上讲,如果违背这个“高效”原则,所谓的城镇化建设就可能是舍本求末,也许还是一种霸王硬上弓式的为城镇化而城镇化。另外,贵州在建设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切勿将“城镇化”置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之外来建设。因为只有“四化同步”融合发展,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才能永续发展。尤其是在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方面,贵州更是有得天独厚之条件,其理由是:大自然赋予了山区很多平原和城市所不具有的资源优势条件,如因海拔高差而形成了多层次生物圈,因光、热、水、湿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名特优的农产品,以及特殊的地形地貌所蕴藏的矿产资源、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等都是山区人的“本钱”。因此,发展山区特色城镇化就一定要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则,即要以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特色产业(如农业、工业等)[33],并且辅以一定的信息或技术为支撑来推进城镇化建设。切勿为了政绩、GDP或为了城镇化而搞城镇化,更不可搞有城无市或有人无市的“空壳”城镇化。

4.“集约”“协调”乃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之盾

贵州在实施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懂得“取舍”,要根据不同空间尺度“量体裁衣”,要本着合理开发、合适开发、道法自然以及成本最小、聚集力最强的原则进行城镇化建设,即要坚持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与此同时,还要处理好“协调”之要求,即除了协调处理好大中小城市之间以及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关系外,还应通过农村城镇化为突破口和战略重点来推动贵州城镇化建设,如此才能彰显山区特色,符合山区实际。这里要加以区分两个关系,即“城市化指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过程,农村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向县域范围内城镇的集中过程或者说是形成小城镇的过程”。那么为什么说要以农村城镇化为战略重点和突破口呢?原因将在后文中分析,这里略去。

5.“特色”“多元”乃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之依

贵州山区真可谓“十里不同景”,仅从地理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就具有很鲜明的自然山水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长征文化、阳明文化、土司文化、三线文化等,若能将这些特色“文化”按实情“巧妙”地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则其个性特点、主题特色彰显。总之,贵州建设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主要是应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依山就势,道法自然,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贸则贸、宜游则游,走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从某种意义来讲,特色就是内生动力,特色就是“激情”,特色就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种特色也许就是一种模式,多种“特色”汇集于一体就成就了贵州多元型城镇化道路。

6.社会意蕴:城乡统筹城镇化

即新型城镇化应注重城乡互补、城乡一体化发展,不能像旧城镇化那样走“重城轻乡”式的城市优先发展道路。当然,城乡一体化并不是说城乡“一样化”发展,即不是要将农村都变成城镇,而是指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城乡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一体化,以及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所致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理想状态。

7.价值意蕴:内源式城镇化

即新型城镇化绝不能像旧城镇化那样搞“造城运动”,亦即新型城镇化不是“房地产化”“土地城镇化”,原先那种“圈钱”“圈地”“圈人”的推进方式与新型城镇化本意格格不入,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转型提升。

8.辩证意蕴:协调型城镇化

即新型城镇化不能像旧城镇化那样存有“重大轻小、重城轻镇”倾向,其强调的是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9.Logo意蕴:品牌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不是千城一面、产业雷同的城镇化,而是传承了自身文脉、注重特色塑造的城镇化。一定程度上讲,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相关的“产”“城”“景”“文”能融合互动,也可近似地认为“城”与“产”“景”“文”是一一对应的,或曰“一业”“一景”就代表了一种品牌、一种文化,就是这个“城”的Logo。

总之,新型城镇化除了要求城镇本身在规模、布局、功能等方面的协调一致外,它还是人口、产业、生态、社会、城乡五位一体的城镇化,但又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要义和最终的落脚点。

三 贵州省新型城镇化的山地特色

贵州是典型的山区省份,地处中国西南部,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是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同时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34]。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方式,一些地区石漠化问题较为严重,生态十分脆弱,生态修复任务重。山地面积占比高和生态脆弱的特征决定了贵州省不能像其他有平原支撑的省份那样,在平原上建立城镇,并且可以通过若干环城圈向外平面铺开发展城市,扩大城镇容量。这就决定了其新型城镇化必须围绕山地做文章。贵州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向就是以山地为特色的城镇化,必须走符合自己特色的山地城镇化之路。

集中做大“一核多组团式”的中心城市。构建以综合性的城区为核、若干功能城镇(园区)为节点的“一核多组团式”中心城市。培育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大中心城市集约紧凑程度,完善城市配套设施[35]。同时不能像平原地区那样大片地发展,要选择组团式的、点状式的布局发展,通过现代交通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组成现代化大都市。要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构建都市化格局,快速推进以贵阳—贵安为核心的黔中城市群发展,着力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组团发展,不断提升贵阳市在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

重视小城镇、县城的发展,均衡布局重点镇和一般镇。以县城和重点镇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空间载体,结合地方能源矿产开发与加工、生物资源及农副产品加工贸易、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利用等资源主导型产业的发展布局,以小城镇为主体形态,推进山地城镇化进程[36]

四 贵州省城镇化的“新”“特”体现

(一)“新”的体现

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具有自身特色,并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新在目的上。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首先强调人的城镇化。贵州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推进农民市民化,使农村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

新在内涵上。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实施全过程,倡导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城镇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新在路径上。更加注重城乡统筹,促进城镇从外延式扩张转变为内涵式发展,强化产业就业支撑,不再一味地、人为地、盲目地去造城。

新在机制上。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的作用,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和人口自由迁徙。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形成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新在体系上。更加注重优化布局,采用集群式、组团式、点状式、串珠状布局,既要加快培育城市群,又要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功能,探索多山地、多民族、生态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特”的体现

贵州是一个山区省份,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能求大,也不能求洋,只能求特。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特”要突出5个方面。

特在自然生态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推进新型城镇化要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道法自然,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两者有机统一。

特在城镇形态上。坚持不走“摊大饼”老路,多下“蒸小笼”功夫,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镇布局,实现山水、田园、林地、城镇有机融合。

特在产业业态上。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选择发展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等新兴产业,用信息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

特在民族文化上。文化对于城市来说好似空气,视之不见但真实存在并至关重要,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加强民族文化元素应用,增强城镇识别性和阅读性,推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特在建筑风貌上。建筑是城市的音符和图画。贵州民间建筑风貌别致,既有各具特色的黔北民居,又有少数民族风雨桥、鼓楼、吊脚楼等。要坚持既要经济适用也要特色鲜明,推动建筑融于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生态,显山露水、错落有致,杜绝“千城一面”“千楼一貌”,实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建筑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