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天泰武皇帝:宣德皇帝之后,便是在历朝历代,都能称得上传奇的叫门天子朱祁镇了。说起朱祁镇,又不得不提他的生母——一代妖后孙氏。】
【遮天泰武皇帝:宣德皇帝因喜欢宫女孙氏,故不喜世祖爷指定的太孙妃胡氏,对胡氏多加疏离,少有临幸。宣德二年,孙氏诞下长子朱祁镇,宣德皇帝便迫不及待地,以皇后胡氏无子为由废后,立孙氏为皇后,只有三个月的朱祁镇也被立为太子。】
【宣德十年,年仅九岁的朱祁镇继位,改元正统,由内阁文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政,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后,朱祁镇宠信的太监王振弄权干政,摘掉太祖爷所立“宦官不得干政”的铁牌,开启了大明宦官专权的先河。】
【正统十四年,瓦剌太师也先进犯我大明边境,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五十万京营大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靖难勋贵集团被一网打尽,世祖爷亲手打造的三大营也没了,而朱祁镇自己也被瓦剌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
【也先挟持朱祁镇为人质,兵临北京城下,想要凭朱祁镇叫开城门。一众文臣主张迁都南京避祸,兵部侍郎于谦等人拥立宣德帝次子郕王朱祁玉监国登基,孙氏懿旨立朱祁镇长子朱见深为太子,次年改元景泰,坚守北京打退了瓦剌。】
【北京保卫战虽然胜利了,但是,大明自此之后由盛转衰,文官集团坐大,兵权尽归于兵部,五军都督府沦为养老院,武将勋贵任凭文官欺凌,也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景泰元年,也先见朱祁镇失去利用价值,便将他放回求和。后被景泰帝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病危,孙氏趁机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改元天顺。】
【朱祁镇复位后,削去景泰帝号,谥为“郕戾王”,又杀于谦等大臣,为也先立庙。先后在位二十三年,足足活了三十八岁,庙号英宗。】
对于朱祁镇母子,只要是脑子正常,就不可能对其有好感,朱存梧亦然。
甚至在朱存梧看来,大明亡国之祸,主要罪责在朱瞻基、孙氏、朱祁镇这一家子身上。
明实亡于万历,或明实亡于嘉靖,这两种说法都不怎么对,应该是明实亡于正统,而祸根则是在宣德朝埋下的。
可以这么说,明朝灭亡的锅,朱棣的好圣孙朱瞻基,至少要背一半。
【佛本是道洪武大帝:果然是妖妇,咱的大明都毁在她的手里了!难怪泰武说宣德埋下了祸根,咱都已经能够想象到后面的大明是怎么衰败的了。叫门天子?好一个叫门天子!朱棣,你好好看看,这就是你的子孙!】
【一人之下永乐大帝:爹,是我的错,我这就下旨,立高煦为太子,让老大一家子去云南就藩。】
朱棣本就喜欢朱高煦而不喜朱高炽,只是因为徐皇后和一众文臣反对,最后才不得不立朱高炽为太子。那句“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朱棣是发自肺腑说的。
而且一人之下世界的朱棣,少说能活一千岁,让朱高煦当当太子又能如何?还能翻天不成?如此也算是完成当初的那句话了。
【一人之下永乐大帝:泰武,你继续说说,朕倒要看看,后面还有什么样的王八蛋!】
【遮天泰武皇帝:好嘞,那咱就继续!接下来的一位你们也知道了,景泰帝朱祁钰。】
【景泰帝即位后,任用于谦等贤能之臣,励精图治,稳定时局,组织北京保卫战,使大明王朝转危为安。又发展经济,安定社会。】
【随着地位逐渐稳固,景泰帝废除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哪知一年后朱见济夭亡,景泰帝就此绝嗣。】
【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病重,夺门之变后被废为郕王,同年二月崩。在位八年,享年三十,谥曰郕戾王,成化帝即位后复其帝位,追谥景皇帝,弘光帝时追上庙号“代宗”。】
【一人之下永乐大帝:懦弱无刚,难当大任!】
永乐大帝对朱祁钰的评价很确切。不想放弃皇位、想让自己儿子继位都没问题啊,解决掉有问题的人就可以了,胡亥都把答案给你了都不会抄。
都已经当上皇帝了,还能被人左右,最后身死人手,怨得了谁?完颜构都比他聪明,只能怨他自己,怪不得别人。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不外如是!
【佛本是道洪武大帝:其虽有功绩,但终究还是缺少决断啊!】
所谓决断,说白了,就得要心狠,太祖爷当年怎么处理小明王的学不会吗?
【遮天泰武皇帝:咱大明的第八位皇帝,就是两位太子的成化帝朱见深。】
【成化帝即位之初,由于朱祁镇两番祸祸,国家破败,朝政混乱,所以通过恢复景泰帝帝号、为于谦等人平反等措施,用以收买人心,迅速稳定了朝局。
而后发展经济,安置流民,以犁庭之势剿灭辽东犯边的女真建州三卫,镇压各地叛乱。又任用宦官设置西厂,监察天下,有效的限制了文官集团的膨胀。在位二十三年,享年四十一,庙号宪宗。】
成化帝在后世声名不显,多是文官集团和满清抹黑的缘故。而朱存悟认为,成化帝的功绩,在大明十六帝中,应当排在第三。至于万贵妃,那是个人喜好,瑕不掩瑜。
【一人之下永乐大帝:这后辈手段不错,比他爹和叔叔强!】
【佛本是道洪武大帝:又是个宠信太监的!】
【遮天泰武皇帝:太祖爷,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宗室和勋贵集团都废了,文官集团独大,外戚扶不起,只能扶持太监制衡文臣了。】
【佛本是道洪武大帝:咱就知道,这帮子读书人,没一个好东西,该诛九族!】
【遮天泰武皇帝:太祖爷说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