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改变大明官场风气的契机

赵王府外,纪纲深深的看了一眼赵王府,一脸阴沉的往前走去。

此刻的纪纲,满脑子都在想着刚才的事情。

“赵王,你想通过这事控制我,你还不够格!若是汉王,我大不了就应了,但是你,没有任何机会啊!”

如今那件事是怎么被朱高燧知道的,在纪纲眼中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接下来的站队。

本来他是准备要站朱高炽这边的,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如今的朱高炽,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唯有早早站在朱高炽这边,他才有生机。

什么作为锦衣卫指挥使不应该站队,纪纲完全没有想过,之前的锦衣卫指挥使毛骧与蒋瓛已经充分证明了,不站队更是会死,他不想。

然而现在朱高燧想要通过这件事控制他,他是打心底的不愿。

因为跟着朱高燧,完全没有任何出路。

如果是朱高煦,朱高煦有着武勋的支持,再加上他的支持,可能性都还更大一些。

但朱高燧身后有谁支持?有什么势力?

跟着朱高燧早晚都要死,说不定哪天就被朱高燧给抛弃了,实在是在他眼中,朱高燧斗不过朱高煦,更是斗不过朱高炽。

他本来就不想死,他是在求生,那他还跟着朱高燧做什么?

跟着朱高燧要死,但要是不跟着朱高燧,这些事传到朱棣耳里,他到时还是要死。

“这真的是一个死结了吗?难道我就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了吗?”

在这么一瞬间,纪纲甚至想到了杀朱高燧,但片刻后就被压制了下来。

直接杀朱高燧,这是想要自己死得更快啊。

“该怎么呢?我要怎么做,才能有生路?难道要真的跟着朱高燧,然后等死吗?”

“除非,找到一个靠山,可以让自己度过这次危难!”

纪纲的脑海不断在思考着,要重新找一个可以在这件事上帮到他的,只有朱高炽与朱高煦可选了,只有这两人,他才有那么一丝希望。

而这两人之中,又是朱高炽出手才是相对最安全的。

“试一试吧,总比等死强,要么生,要么死!”

“解缙又是太子的人,太子总不能无动于衷吧?”

朱高燧让他干掉解缙,纪纲心中很清楚这件事的难度,因为解缙的处置,朱棣早就已经交给了朱高炽,朱棣已经对他交代过的。

他要是干掉解缙,朱高炽绝对要对他发难,朱棣也不会放过他。

不干掉解缙,朱高燧这里不会放过他。

横竖都没有生机,如今他唯有赌一次了,赌赢了则生,败了则死。

有了决定,纪纲不再去想,当即向着东宫走去。

东宫内,朱高煦已经离开,杨溥正在与朱高炽说着杨士奇的话与解缙。

“殿下,就是这些。”

朱高炽静静的思考着,他原本还有些意外朱棣怎么会答应得这么干脆,他都没有想到,原来高贤宁的入仕还代表着这么一层含义在里面。

想了一会,朱高炽缓缓开口。

“铁铉忠义,让人心生敬佩,这样的忠义之人,朝廷理应大力宣传其忠义之心,其忠义之骨,更应该让天下人广为学习。

传孤谕,命户部拨银二十万两,在山东济南修建铁公祀,由工部动工,所有银子必须全部用于铁公祀建设,任何人不得贪墨。

铁铉忠义之事,往日经历,刻碑文于铁公祀内,受万民敬仰。

此事由礼部起拟文书,广发天下,务必使得大明人人知晓。

要让天下人知道大明永乐皇帝之胸怀,要让天下人知晓朝廷用人之理念,更是要让所有人知晓,为大明尽忠者,当万古流芳!”

“其长子铁福安,诏临御前,由皇帝慰问安排。”

“其二子铁福书,据闻避难前往辽东之地,让锦衣卫与辽东都司合力查探,告知其皇帝已赦免所有罪责,朝廷诏其入宫谒见。”

“其三子铁康安被人虐待致死一案,由锦衣卫、大理寺、刑部共同提案,所有牵涉之人,不可漏过!”

“其长女铁秀英,次女铁莲英,着高贤宁抚养,务必恩待,另再赐赏赐。”

既然要做,朱高炽就要做得天下皆知,铁铉的忠义,对后人的影响同样无比的深刻。

一直有人说大明的文官不成大事,软骨头,有人认为是前元风气,加之前宋文官羸弱,但在朱高炽看来,也不尽然。

看看大明的那些忠诚吧,没一个有好下场,谁敢做大明的忠臣?

朱棣杀铁铉、方孝孺等人,后面的土木堡战神杀于谦,后面出了一个张居正,还是没有好下场。

朱元璋与朱标好不容易让那些清流士子改变的印象,从永乐一朝开始,又有了。

那些真正的硬骨头,那些真正有志向与抱负的文人,不屑做大明的官。

再加上这么一些真正忠诚大明的人被杀,试问哪一个做官的敢做大明的忠臣?

在这样的风气之下,直到大明中后期,尤其是明末,那些官员跪得比谁都快,造成那个局面出现的,有那些人自身的原因,也有朝廷,以及历任大明皇帝的影响。

其实朱高炽本来是没有想到这些的,但杨士奇引出的铁铉,偏偏杨士奇还说服了朱棣,让他看见了一个好时机。

一个让那些清流士子再度对大明认可的契机,让他们重新入仕的良机。

大明需要这些人,这些人既是朝廷的上限,更是朝廷的下限。

只有当朝廷真正重视这些人时,这样的人才会越来越多,而不是那些所谓的羸弱之人甚多。

他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忠臣,是会被铭记的,才会逐渐改变大明文官的风气。

这些一旦入仕,注定会挤压那些贪官污吏的生存空间。

终有一日,朱高炽不敢说情况就能彻底好转,但只要做到了,以后的大明风气,绝对要比历史上大明的风气要好得多。

杨溥听着朱高炽的话,满脸的震惊。

从这些话,他感受到了朱高炽改变的决心,这是要准备通过这件事,彻底改变大明官场的风气。

杨溥很期待,很惊讶,但又有担忧,因为朱高炽说的这些,会不会让朱棣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