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艺术设计:交互·融合·元宇宙
- 刘立伟 魏晓东主编
- 2411字
- 2025-04-22 11:39:53
二、新媒体
随着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互联网、手机与平板电脑等新兴媒体终端和载体的出现,新的媒体形态也应运而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媒体”。新媒体包括计算机桌面与程序展示、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手机短信与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移动电视、网络(互联网为主)、触摸媒体等媒体形式,在传统四大媒体的基础上被称作“第五媒体”(图1-2)。在第五媒体阵营中,有很多都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升级版,比如数字电视、网络电台、手机报等。从概念命名上看,所谓新媒体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因此这种命名有着一定的时间限定性。参照不同的界定范围,新媒体也有一些其他的相关概念,比如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全媒体等。

图1-2 新媒体设备(图片作者:Pixabay)
数字媒体即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媒体形式。数字技术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利用二进制数“1”和“0”,也就是电路的开通和闭合两个状态将包括图、文、声、像等在内的各种信息进行转换、运算、加工、存储、传送和还原,涉及编码、压缩、解码等操作,因此人们也常把数字技术称为数码技术、计算机数字技术等。很多平面设计师喜欢用表征数字媒体的“1”和“0”作为视觉表达元素,例如Facebook(脸谱网)网站早期界面和产品视觉包装就采用了这类视觉样式。同时,“1”与“0”的组合逐步拓展到其他数字以及字母等范畴,形成了电子流、数字流视觉样式(图1-3)。

图1-3 电影《黑客帝国》海报
网络媒体和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一样,都是传播信息的渠道。同时,网络媒体的技术内核是数字化的,因此与传统媒体又有很大区别。构建网络媒体需要客户端(client)和服务器(server)两种类型的计算机或类计算机设备(如智能手机等),网络连接需要有特定的协议与技术(图1-4)。最为常见的网络媒体形式即互联网(internet),也称因特网。互联网是指将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计算机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互相联系起来,这样人们就可以突破地域和物质材料的限制进行文字、图像、视频等形式的交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还成为物联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平时的工作、生活联系更为密切。相对于其他媒体形式,网络媒体具有传播范围广、保留时间长、数据量庞大、数据处理能力强、开放性强、操作相对简单、交互性好、成本低、视觉形式丰富等特点,逐渐成为新媒体的主体。

图1-4 两类网站基本模型(上为单向静态连接,下为双向动态连接)
随着互联网形态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互联网+”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互联网+”强调各个行业与互联网的紧密联系,使得互联网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体,而是要渗透到其他各个行业并改变固有生产和经营思维。可以说,“互联网+”概念作为网络媒体的升级版,结合智能手机的普及,必然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大转变。
手机与平板电脑(或以“Pad”命名,后面章节将有特别说明)作为一类相对较新的媒体设备,集中体现了新媒体在触摸式操作、便携移动以及与工作、生活无缝连接的强劲特征,尤其是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快速普及的必备工具与媒体形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手机已经成为“新媒体中的新媒体,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和组成要素”,手机“正在从人际传播媒体向大众传播媒体发展”。[匡文波. 手机媒体概论(第二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应该说,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设备,已经完成了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转换,即从移动通信网的特殊功能集合(电话、短信、彩信、手机报等)转变为普适性的计算机与网络媒体终端(App程序安装与使用、网页浏览等)(图1-5)。在这种发展过程中,前者的部分功能正在逐步被后者取代,比如微信应用对手机通话和短信功能的取代、新闻门户App对手机报等新闻性媒体传播的取代等。以微信为例,在应用形态内部,同样有着不断变化的发展趋势,比如微信的小程序、订阅号等。总的来说,手机网络媒体属性的强化,加之其本来所具备的便携性,使得手机媒体已经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娱乐还是办公,流行的社交媒体软件所起到的作用已经无法取代。

图1-5 智能手机App应用(图片作者:Lisa Fotios)
将传统媒体和各种新媒体形式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全媒体”的概念。时下,全媒体的概念并没有在学界被正式提出。实际上,全媒体一词并不是舶来品,也没有合适的外文名词与之对应。它是由中国传媒行业率先提出的一个概念,与传媒行业报道新闻的方式改革密切联系。从媒体运行方式来看,全媒体是指将采写的相关视频、音频、图片以及文字稿以原始资料的形式归入媒体库,再根据不同的媒体类型进行二次编辑与生产,在不同的传播渠道中使用不同形态的新闻产品,节省了反复收集与初步处理素材的时间。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和变化,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使得人们需要一个覆盖面更广的媒体概念。在这个背景下,“全媒体”一词在国内开始得到广泛的使用。

认识全媒体
关于全媒体的研究,现阶段大多停留在新闻媒体实践领域。2015年3月,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亮相,引入了“中央厨房”的概念,即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录入“中央厨房”内,各媒体分部根据需要对其进行二次加工以生成各类新闻产品。2015年10月,南方日报进行了第12次改版,对内容生产流程再次进行升级,推出了全媒体采编与多媒体发布一体化平台。2021年,媒体全行业在各个方面、多个维度持续进行积极探索。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国家顶层设计与政策指导下,各级媒体加深纵向融合,全媒体传播矩阵初步建成,媒体融合呈现出结构集约、区域合作的趋势,其中比较典型的案例当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各地总站的陆续建立。可以说,全媒体的概念侧重于强调新媒体的兴起与日益上升的媒体作用,也体现了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将会长久地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