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一)

中阶为提高级,为一般省份的中考难度,只有少量地区的中考题会超过这个难度。所以,如果无法轻松应对此难度的学生也不必过于慌张,可以训练2~3个周期(40~60篇),而不必晋升到高阶的训练。中阶的选篇又细分为B-、B+、B++三种难度,已可以较好应对的学生,可以选择继续训练1个周期,也可以挑战高阶难度。高阶难度与高一相衔接,只有少量省份的中考有此难度,更多的省份,只有初三的一模二模可以偶尔达到这个难度。

阅读的能力包含两个部分,一曰招数,即考试之规则,一曰内功,即文章理解力。很多理解能力好、读书多的学生依然不擅长阅读理解的原因,往往是不理解考试的规则。故理解规则,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第一步。以我之经验,学生每周训练2~4篇为宜,每周1篇,则因为频率太低而无法起作用;若在寒暑假,则隔天训练2篇或每日训练2篇,比每周训练要更有效果。另外,掌握了考试规则后,则要以训练内功为主。如果经过2~3个周期尚不能应对考试,则不必过多练习,应该多读散文,学习批读和理解文章,修炼内功。

特别提醒:若在25篇的训练中,都不能集中精力、仔细思考,而是把这个当作任务,或偷看答案,或懈怠应付,则无法起到相应的作用。我们希望你刷题,是想你先解决考试问题,以便用更多的时间去阅读人类文化的经典,拓展知识,挖掘思维的深度。考试一日不过关,那么你初一将不得不应对考试,进行大量刷题;初二将不得不应对考试,进行大量刷题;初三将不得不应对考试,进行大量刷题。从初一刷到初三,直到灵性磨尽,思维萎缩,最后成一平庸之毕业生而已。

切记切记。

请享受你的刷题之旅吧!

(二)

2009年,我写过一本书,叫《用数学方法学语文》。书名标新立异,有博人眼球之嫌。然知我者,应该能理解我的主张。

我认为,语文阅读理解最让人头疼之处在于,任何题目都有规则,无规则即不能改卷、判分,无法把学生阅读能力数字化;但问题是,从未有任何权威文件对这些规则做出说明。故而,语文中盛行的,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逻辑,而是不成文的规则。

故我特意用数学思维,以推理的方式,写题目的原理、推理和结论,而且我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与原参考答案完全一致。所以,答案分为两个部分:组织答案是我们推理出的答案,参考答案是试卷命题者设置的答案。之所以要设置两种答案,本质是尊重理性的思考,在比较中领会语文答题的灵活性。

学生若理解我之苦心,则当细细参看我对文章的分析,我对题目的推理,则学习之效果,当可以保证。

中阶难度,即提高级的难度,适合初一优秀的学生,而初二学生则不论基础如何,都要努力掌握。这一级别的文章,一般摆脱了幼稚感,具有了“成人化”“文人化”的特征。也就是说,初阶文章更像作文,更像专门写给孩子看的,属于“青少版”;而中阶文章,就是一个文人写给成年人看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主题往往有对社会的批判性思考,并走入审美的境界。如果一个学生思维幼稚,停留在极低幼的审美境界中,读这些文章,往往无法理解主题,即使朦胧理解,也往往无法清晰表达。另外,这一类题目的灵活性和综合应用难度也在提升。

如果刷完一个周期(25篇),此类阅读依然无法较好掌握,建议停止刷题。

你的问题是:

1.思维境界太低,尚停留在幼稚阶段,故读文章,缺乏共鸣。

2.语言表达和思维挂钩,既然思维幼稚,语言输出必然不好。(观察你的答案,是不是都是“大白话”,毫无“文气”,而且能少写则少写,连横线都填不满?)

3.你的作文也必然缺少“文气”,既无华丽文笔,也无深刻立意。

4.因为文章较难,思想较深,所以忘记了基本的“套路”,答题思路开始紊乱,乱了方寸。

所以,阅读理解越进入深水区,“套路”越不关键,思维层级、理解力和表达能力才越来越重要。长期的解决方案,是增加阅读,特别是增加散文的阅读,因为散文更短,更适合锻炼自己的理解力。其次是短篇小说,而长篇小说篇幅过大,往往无法培养精细化分析的能力。但有很多人的问题是,把读小说的那种“泛泛浏览”的坏习惯带到了散文中,所以读了也没有效果。

我认为,读散文也要“刻意训练”才能真正提高理解力,方法如下:

第一,读完一篇散文,可以将散文分成“优秀”“普通”“不好”三类。

第二,对“优秀”的文章,读2~3次,详细批读。

第三,能筛选出绝妙段落,能标记读不懂的段落,能分析主旨。

第四,当主旨不清楚,或某个段落无法理解时,会询问老师,努力解决。

记住,“内”“外”兼修,“道”“术”并重,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最后一条建议,是多读我们的批读,把重点从“解题”中挣脱出来,多研究文章本身。

张兴东

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