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麋鹿大百科
-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组织编写
- 983字
- 2025-04-16 16:18:30
1.我从远古来
麋鹿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曾广泛分布于我国海河、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流域的平原湿地地区,已有200多万年的进化历史。历史上曾存在五种不同的麋鹿,分别是达氏种(现生种)[注](Elaphurus davidianus)、双叉种(Elaphurus bifurcatus)、晋南种(Elaphurus chinanensis)、蓝田种(Elaphurus lantianensis)和台湾种(Elaphurus formosanus)。其中,双叉种、晋南种、蓝田种和台湾种已经不复存在,只有达氏种(现生种)保留了下来,目前存在的麋鹿都是达氏麋鹿。

麋鹿的分类
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金山九浪沟红色土底部钙质结核中发现了新种蓝田四不像鹿化石,即蓝田种(Elaphurus lantianensis)。本次发掘的是一头成年麋鹿的右侧鹿角化石,位于更新世早期下更新统的阳郭组。根据计宏祥在《陕西蓝田地区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中的描述,该化石仅保存了角环以上的部分主枝及分枝,角的表面有较深的纵沟,主枝后部向上弯曲成直角,主枝横断面接近椭圆形,有一个前叉,前叉之下保留主枝部分最大直径49毫米,前叉最大直径40毫米,前叉以上主枝最大直径53毫米,前叉与主枝之间的夹角为130°。它与双叉种最典型的区别是前叉的顶端不双分。


蓝田人遗址
晋南种(Elaphurus chinanensis)是贾兰坡在1974年根据山西早更新世的考古材料确定的古麋鹿新种,与晋南种共生的动物群被称为西侯度动物群,也就是泥河湾动物群。晋南种鹿角的第一叉和第二叉虽然彼此相接,但各自从主枝上分出。

双叉种(Elaphurus bifurcatus)是由德日进和皮韦托发现的。1930年,他们在研究中国河北泥河湾维拉方期哺乳动物群时,发现了一类鹿角化石分叉性质与现生的达氏麋鹿不同:它只有一个前叉,前叉向上一段距离再分成两个。他们将该种命名为双叉种。

台湾种(Elaphurus formosanus)发现于中国台湾台南左镇,时代为早更新世。它们之所以在中国台湾地区生活,可能是因为第四季冰川时期海平面下降80~130米后发生迁徙。它们的鹿角细长,表面粗糙,内面具有许多小的瘤突;有一个向上的前叉,呈弓琴状,前叉向上一段距离后,再分成三个叉,而主枝微向后不分叉。

根据麋鹿角枝的分叉情况,研究者推测达氏麋鹿可能是由蓝田麋鹿阶段经晋南麋鹿阶段、双叉麋鹿阶段进化而来。达氏种是1866年根据法国传教士阿芒·戴维从北京南苑带到法国巴黎博物馆的标本研究建立的。其属名Elaphurus为“长尾”之意,指出麋鹿尾长这一鲜明特征。种名davidianus是纪念第一个发现者阿芒·戴维的,所以西方人习惯称麋鹿为“大卫鹿”(David's deer)。“麋鹿”是中国学术界沿用古代的称谓,俗称“四不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