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声韵凄惋,断人心肠: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是《红楼梦组曲》第三首,这首曲子在组曲中颇为另类,除了《序曲》和收尾的《飞鸟各头林》,其它十一首曲子和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十一首判词都相互对应,单单这一首没有着落。
我们这本小册子已经完整解析了十一组图谶、判词、判曲,所有的图、词、曲都是一喉二歌,既在预言小说人物的命运,更在影射一段历史或一个人物。我们把《红楼梦组曲》与小说及历史人物的对应关系梳理如下:
终身误 林黛玉、薛宝钗 朱由检(崇祯)、皇太极
枉凝眉 贾宝玉、林黛玉
恨无常 元春 朱聿键(隆武)、朱聿鐭(绍武)
分骨肉 探春 朱以海(鲁王)
乐中悲 史湘云 堵胤锡、张煌言
世难容 妙玉 朱常淓(潞王)
喜冤家 迎春 朱由崧(弘光)
虚花悟 惜春 朱常润(惠王)
聪明累 王熙凤 张居正、魏忠贤
留余庆 巧姐 崇祯皇子
晚韶华 李纨 钱谦益、瞿式耜
好事终 秦可卿 朱载垕(隆庆)、朱翊钧(万历)、朱常洛(泰昌)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表中大多数判曲和判词都是一一对应关系,但《恨无常》是例外。因为贾元春象征整个南明历史,并没有影射具体人物,而探春影射了隆武帝朱聿键和鲁王朱以海两个人,但《分骨肉》只体现了朱以海的生平,并没有和朱聿键有关的词句。而《恨无常》中“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等词句描绘了隆武朝刚建立不久就覆灭了,且朱聿键被俘杀于山高路远的异乡,“天伦啊,须退步抽身早”又指向了朱聿键的胞弟绍武帝朱聿鐭(详细分析见《虎兔相逢大梦归》一章)。
所以《恨无常》《分骨肉》对于小说人物而言,分别对应元春和探春;但对历史人物而言,却是《恨无常》对应朱聿键、朱聿鐭兄弟,《分骨肉》对应朱以海。
理清了十一首判曲与历史人物的对应关系,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大问题:明末历史上重要或者不那么重要的帝王将相,在十一首判曲中都一一出场了,唯独南明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帝一将竟然在判曲中没有体现!
朱由榔和李定国去哪了?
在图谶和判词中,朱由榔和李定国对应的香菱和晴雯,虽然没有列入金陵十二钗正册,但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晴雯、香菱的图谶、判词是最先出现的。小说中香菱是第一个出场的女子,也是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人物,晴雯则有一篇全书最长的赋文纪念她,作者这些设计都配得上李定国、朱由榔在明末历史上的地位。
为何作为《红楼梦》全书纲领的《红楼梦组曲》,却没有南明最重要的一帝一将?
宝玉听曲时,脂砚斋评道:“题只十二钗,却无人不有,无事不备”,又在宝玉听完曲后,又评道:“香菱、晴雯辈岂可无”,这两句点明了朱由榔、李定国就在曲中。
同样奇怪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这首没有着落的《枉凝眉》,就小说的情节而言,是在哀叹宝黛爱情,但它必然也是一声二歌,《枉凝眉》又在咏颂什么历史呢?
《红楼梦组曲》中必须有朱由榔、李定国,《枉凝眉》必然在哀叹某段历史,那么答案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枉凝眉》就是在咏叹朱由榔、李定国生死相依的君臣情义!
如果我们了解了永历后期那段断人心肠的历史,也就不难理解《枉凝眉》在吟唱什么了。介绍这段历史,还是从朱由榔与李定国第一次相见开始吧。
1656年正月二十二日,朱由榔已经被孙可望软禁四年多了。这日清晨大雾,骗过贵州守军的李定国部,有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安龙府,朱由榔终于盼来了救星。
虽然大西军归附永历已经九年,朱由榔投靠孙可望也已有五年,但这还是君臣二人第一次见面。
此时李定国已经是名震天下,令清军闻风丧胆的战神。
两年前李定国已经收到朱由榔求援的血诏,他迟迟未动身,因为他正在攻打广东。李定国本想攻克两广后,将朱由榔迎到广州建都。这样就可以把郑成功的东南、孙可望的西南及华南连成一片,实现“三南共举”,再图北进。
然而两次进攻广东,都因郑成功未按约定计划出兵,功亏一篑,李定国军队损失惨重。
郑成功是有私心的,他遥奉永历,其实是在东南沿海经营着自己的海上帝国,“三南共举”战略真的实现,他头上就真的多了一个皇帝。
朱由榔与李定国君臣初见,或是因为朱由榔被挟持太久,或是因为李定国忠肝义胆,又或真有夙世奇缘,二人见面便相抱痛哭,朱由榔道:“素来就知道爱卿忠义,真是相见恨晚呀!”李定国哭道:“本欲攻取两广再迎銮驾,谁知不但不能如愿,还让陛下徒增忧虑,臣万死也不能赎罪呀!”
此后二人便开启了一段生死相依、至死不渝的君臣传奇。香菱“并蒂莲”的花签,及花签上的“连理枝头花正开”,说的便是朱由榔与李定国的君臣情谊。
贵州是孙可望的势力范围,李定国建议朱由榔移跸昆明。但永历朝臣担心李定国不过是第二个孙可望。为表忠心,李定国立坛盟誓,并在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字。
三月,李定国将永历皇帝迎入昆明,建立滇都,朱由榔赐封李定国“晋王”。
《红楼梦》第一回中,一僧一道见到甄英莲时,那僧便大哭起来,对甄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在此脂砚斋有一段评论:
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
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
或许冥冥中自有数运主载,有命无运、累及多少英雄、忠臣、志士,仿佛就是朱由榔的宿命。
回顾永历朝的历史,朱由榔有忠心不二的瞿式耜、何腾蛟、堵胤锡辅佐时,明军一败再败,好不容易盼来金声桓、李成栋反正,看似声势大振,也不过昙花一现,紧接着便被清军打得没有容身之处,瞿式耜、何腾蛟、金声桓、李成栋等人皆惨死。
朱由榔被软禁,权柄完全交给奸雄孙可望时,南明反而迎来抗清高潮,李定国大败清军、两蹶名王,收复广西、湖南,剑指广东,南方各路抗清力量皆欢心鼓舞。
现在权柄重新回到朱由榔手中,有李定国这样忠诚的战神辅佐,南明的局势反而江河日下了。
1657年,李定国与孙可望反目,在交水大战一场后,孙可望投降了清军。
受降之人是当时正在经略五省、总督军务的洪承畴。洪承畴正感对西南战局束手无策,请求调离休养,孙可望投降让他如获至宝。孙可望向清军献上了“滇黔地图”,将永历朝的军政机密和盘托出,又在清军进攻西南时,亲赴前线招降自己的旧部。
孙可望投降彻底改变了明军与清军在西南的相持局面。1658年正月,清军三路重兵进攻西南。
大概是受到永历朝廷苟且偷安习气的熏染,心图天下的战神李定国突然丢失了神彩,开始享受佞臣们的歌功颂德,惩责直言敢谏的诤臣,与刘文秀多次赴马吉翔家“为长夜欢”。重大战略问题上昏招频出,甚至相信妖道谗言,试图以幻术退敌。
于是湖南、四川、广西、贵州防线相继失守,明军节节败退。
1658年十二月,吴三桂率领清军进军云南,朱由榔再次开启逃亡之旅,先后逃往永昌(今保山)、腾越(今腾冲),1659年初逃入缅甸。
李定国为掩护朱由榔逃亡,在今保山境内的磨盘山布下重兵,欲阻击吴三桂大军。谁知明军的部署被叛徒出卖,李定国不得不仓促应战,双方两败俱伤。
这一战李定国的精锐损失殆尽,再也无力回天,只得率数千残部来到中缅边境的孟琏(今澜沧),召集明军残部、联合当地土司,俟机东山再起。
逃入缅甸的永历朝臣们,仍然“张灯高饮、彻夜歌号”,连缅甸人都看出这帮老爷非成事之人,私下说:“大臣如此嬉戏无度,天下安得不亡”。
随着永历朝廷带入缅甸的金银日渐耗尽,与缅人的矛盾也日益加深,1661年七月发生了“咒水之难”,缅王将永历身边的大小官员和侍从近卫三百余人全部杀死,囚禁了朱由榔及其家眷。
1661年十二月三日,缅王将朱由榔献给陈兵中缅边境的吴三桂,至此苦命的永历政权结束。吴三桂将朱由榔押至昆明,1662年四月二十五日,在五华山下用弓弦缢死,享年39岁。
磨盘山大战后,李定国便与皇帝失去联系,直到一年半以后才得知永历皇帝被困缅甸,李定国为了迎回永历,与缅甸大军发生大战,缅人集众十万、巨象千头来战,李定国数次试图深入缅地抢回永历,均告失败。
1662年,只剩几千兵马的李定国,驻扎在人烟稀少、瘴气逼人的澜沧江旁。这只从陕西出发,经过三十年血雨洗礼、有着辉煌战绩的军队,现在粮食短缺、一半将士病倒。李定国派人四处打探朱由榔下落,谁知传来的却是永历帝被杀的噩耗,李定国悲痛欲绝,暴病而亡,享年41岁。
临终前,他焚表祈告上天:“如果数运已尽,乞赐定国一人早死,无害此军民”,并对儿子及属下说:“宁死荒外,勿降也!”
天子薄命,英雄末路,这正是《枉凝眉》哀吟的主题。我们不妨把《枉凝眉》演绎得更直白些:
李定国用兵如神,是阆苑仙葩;朱由榔天潢贵胄,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李定国一个农民军起义军将领,为何见到朱由榔,便死心踏地追随?
若说有奇缘,为何君臣相遇,南明的局势便江河日下?
一个嗟叹不能恢复华夏,一个空劳战神牵挂。
华夏根脉缢死于西南,绝代战神暴毙于他乡,怎能不让泪珠儿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笔者揣测《红楼梦》作者的创作思路做出的解读,“有命无运”“知运知数”“若说没奇缘”等观念都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笔者并不赞同。
永历朝的失败完全源自于朱明王朝的制度、文化、精神内核都已经腐烂到极致,对于这一点孙可望应当有深刻认识,所以马吉翔向孙可望百般献媚时,孙可望却始终与之保持距离。相反,李定国却沦陷到了明末腐朽文化之中,本已下狱的马吉翔一番逢迎之后,又重新成为朱由榔身边的权臣,李定国也颇享受马吉翔的阿谀奉承。
朱由榔和李定国生死相依的故事,固然感人肺腑,但这是站在朱明宗室视角的一种解读。李定国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却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他与朱由榔来自两个完全对立的阶级,竟然陷入了统治阶级忠孝节义的话术体系中,看不到永历朝廷已腐朽不堪,看不到毫无担当的朱由榔是一个完全不值得辅佐的昏君,唯一的价值是团结汉人的旗帜,李定国的愚忠让人感到惋惜且有点匪夷所思。
笔者认为南明历史上真正让人遗憾的人物是孙可望,他像萧何一样能镇国家、抚百姓,而李定国像韩信一样能战必胜、攻必取,二人本该是天作之合,如果李定国、刘文秀能看清局势,拿出对待朱由榔一半的忠心来辅助他们这位义兄,未尝不能像朱元璋与徐达、常遇春那样成就一番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