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是笺述大谢的问题域
——写在笺述前面(代序)
这是一本笺述谢灵运全部作品的书稿。
著者试图吸收老一辈著名学者俞平伯、唐圭璋、马茂元、刘学锴等人的学术成就,努力借鉴他们诗歌笺述的方式与方法,以全面解读大谢作品。
在笔者看来所谓笺述者,首先指本书的随笔性质,即就作品以搭建解释平台,就地掘出,随文变灭,不拘形式及文字短长;其次指它既不同于赏析,也不同于被动依文串意,从而营造以下问题空间:
1.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拓荒者,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政治诗人、玄言诗人,是晋宋易代之际三大鼎足诗人之一,本笺述力求还原他的时代性、他复杂的心灵迁变印迹以及他的玄学立场。
2.玄学诗与山水诗的关系一直为学人所关注,本笺述力求个案考察大谢山水诗与其玄学思想间的关系,从而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性。
3.中华传统文化中自然观最终精练为“天人合一”观,它往往需要从周边及平常日用中,以生命感性来获取体悟。本笺述努力指证大谢作为一代山水宗师在这个根本的深层文化观上的地位与意义,从而在这个平台上定位他的山水诗价值以及他对早期山水诗的理论建构及实践意义。
4.谢灵运的时代也是佛教关河所传龙树学逐渐向江南漫延泛化的时代,谢灵运作为一个活跃在思想前沿的士子,无疑也受到波及并表现出回应。本笺述也努力去揭示他表现在诗文中的思想与性情回应,揭示他协调佛学、维护玄言的思维特征,从而定位他根本上儒学的特质。以上应该说是包含在笺述中的思路。
本书有关谢诗文基本意与编年资料主要依据顾绍柏先生《谢灵运集校注》(台北里仁书局),也有个别地方采用了李运富《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中相关内容。
而笺述展示则是在完全采用他们注释成就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思路特点是:
(1)对于谢灵运诗作,著者试图努力于一首诗中找寻一核心诗句,然后围绕此梳理谢灵运于诗中性情的表达。
(2)尤其是对于作为山水诗人早期代表的谢灵运,著者努力以“怀新”“寻异”为关键词,寻求大谢山水诗的“赏心”蕴含,个案阐发他们不同心态下的玄学意蕴。
(3)对于乐府诗与政治抒情诗(包括赠答诗),著者试图还原它的玄学氛围,在此氛围中求证其历史含义。
(4)谢灵运的文种类很多。对于创作性文体,著者努力找寻其核心意念;对于应用型文体,著者注意力在于理顺其表达思路及目的。而无论是哪一类,著者均试图将解释还原至玄言背景。
书稿主体部分即全部谢灵运诗文笺释,分上下编:上编诗笺,下编文笺。
另附:
1.谢灵运年谱辑要
2.历代大谢评诠评
3.“千古一人”与“不知《三百篇》如何”——试析王船山对大谢的试图修饰与企图接近
4.大地回声与人生玄思——从几首诗看大谢散在人生旅程中的玄韵
5.《辨宗论》辨
总之,著者想在笺释及附论中包含以下一些问题:
1.为什么说大谢是玄学家,他的理想是什么?
2.作为一个玄学家,大谢人生困惑是什么?大谢怎样在困惑面前展现玄学家姿态,换言之,大谢怎样利用玄学理想来超越困惑?
3.大谢时代应是“六家七宗”全面铺开、势头已过的时代,慧远、鸠摩罗什及道生之学如何影响大谢,大谢碰到哪些佛学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大谢标举的玄学精神何在?
4.以“山水诗”命名大谢,最初取自于何人,何处?大谢山水诗的玄学价值在哪里?
5.“三玄”在谢灵运山水诗中的体现为:
①以三玄为旨趣;
②以三玄为意象搭建抒情平台,以三玄理念体认为抒情理路;
③以王弼《易》学为构思方式、思维展开模式。
总之,以此为标准考察大谢山水诗所处处体现的玄学,大谢的目的是什么?
6.大谢写在三地的山水诗异同与他人生旅程应是怎样的呼应?
在笺释展开过程中,笔者想把欧阳修以前的中华文化称为文化的古典时代,认为宋代以前随历史对大谢的批评形成有两套系统,它们所突出要点可举隅如下:
首先,南朝系统包括:
①初发芙蓉(鲍照)
②兴会标举(沈约)
③源出陈思,锐精研思(钟嵘)
④酷不入情(萧子显)
其次,隋唐系统包括:
①文傲(王通)
②高致之奇(魏征)
③顿惊康乐,独惭康乐(李白)
④格高气正,貌古词深,才婉调逸,但见性情,不见文字(皎然)
⑤以康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白居易)
综上两套系统联系起来看可有以下特点:①鲍照、沈约、钟嵘立足于玄学,分别从一个角度肯定大谢:鲍照从风格,沈约从成诗的内在过程,钟嵘从诗之源流及思的角度去加以肯定;②萧子显已将齐梁时代声色追逐带入了批评思路以垢滞大谢;③从初唐到盛唐,学人逐渐包容了大谢的高致与文傲,大谢潜在诗歌中的幽、异、奇等特征已被升华为气象融入李唐文化;④中晚唐起,学人研究大谢开始注意从抒情主体角度、从分析品评主体性情思路入手。
7.宋代大谢之评呈明显变化态势,其意义在于能从一个侧面反映着道学的进程,意味着一个明显不同于古典时代的审美气氛。
北宋最著名的评论当数苏黄师徒。
苏轼云:“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黄庭坚尝论云:“谢康乐、庾义域之诗,炉锤之功,不遗余力,然未能窥彭泽数仞之墙者,二子有意于俗人赞毁工拙,渊明直寄耳。”(葛立方《韵语阳秋》)
宋代张镃《诗学规范》亦引云:“谢康乐、庾义域之于诗,于炉锤之功,不遗力也。然陶彭泽之墙数仞,谢庾未能窥其仿佛也。何哉?盖二子有意于俗人赞毁其工拙,渊明直寄焉耳。”
从苏轼师徒的评论及影响不难看出,到了宋代对大谢批评在悄然变化。世人只注意在宋代称颂之者以自然、天真角度视之。例如,王直方《直方诗话》云:“田承方云,‘池塘生春草’盖是病起忽然见此为可喜,而能道之,所以为贵。”或者以浑然天成视之,葛立方《韵语阳秋》云:“诗人首二谢,……二公妙处,盖在于鼻无垩、目无膜尔。鼻无垩,斤将曷运?目无膜,篦将曷施?所谓浑然天成,天球不琢者与?灵运诗,如‘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玄晖诗,如‘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等语,皆得三百五篇之余韵,是以古今以为奇作,又曷尝以难解为工哉?”
其实,若总结起来看,从苏轼师徒到严羽对大谢的批评观曾发生两次更深刻的迁变。
首先,苏轼以陶谢并提取代了一直以来的颜谢并提,更明确地聚焦于“远韵”评之,同时苏轼进一步结合着对韦应物、柳宗元的批评更深刻地推举了陶诗。[2]其次,黄庭坚创造性地传承其师,并进一步在陶谢间做了区分。至此,谢诗虽被提升到道学的意义上加以认证,也在道学平台上被打了折扣。可以说,在苏黄的视野中,大谢被从“远韵”的角度提升出来,又在道学充实的远韵背景上做了等而下之。
终于苏轼师徒以理性超越钟嵘在陶谢问题上的结论。他们以自己明确的观念将批评带出了古典时代;以思维的明辨选中了大谢,又用同样的思路在陶谢问题上做了区分。
中唐以前,虽思潮五花八门,但均应是玄学内部之事,只是随时代而流变,一些学人的玄学观不强,反而给人的感觉像是淡化了玄学观。到了宋代欧阳修后,[3]随着道学的成熟,苏轼虽以“远韵”还原了大谢玄言历史蕴含,独标其玄言个性,但很快苏轼自身因其道学审美观的充实对大谢做了关乎玄言的再反思。此即是此前所论:以陶谢并称标其玄学,很快就更赞同对陶的地位标,从而使谢因更理性的思辨而遭受批判与反思。
由此说来,在宋代关乎大谢的批评是在这个意义上联结中华思想史的变革,以这种方式随社会思潮而一起走出古典时代士人心灵之界域的,此显然是第一次迁变。
到了南宋,严羽虽极其赞同大谢,但思路显然已再一次发生大转移。严羽明确将大谢归为他所标举的盛唐一类,在很大程度上与北宋士人的审美相隔开,此应是第二次迁变。
其云:“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
在严羽看来,盛唐诗人代表如李杜学谢已主要师其气象,师其精奇。这个结论贴切变乱复杂的时代背景,不仅换一种理念揭示李唐时代对大谢的承祧,而且符合《沧浪诗话》总精神,因此影响很大,以至于成为北方士人承祧中华文化的标的与途径。
从金元可见,北方学人已认可了大谢与李杜的关系结论,以为李杜虽亦师从大谢的奇异处,但这个奇异仅指所捕捉的客体而言,而非主体思维的尖新、忌俗,从而继严羽后继续拉开与苏黄的距离。此亦即是说,宋元时代对大谢诗的阐释,虽有苏轼开了一个好头,但自黄庭坚起,大谢逐渐被学人抛出自己审美追寻视线及兴趣落点,而陶渊明却逐渐被学人从性情上加以认知。如果说这是中华学术的一大关目,那么对大谢的批评,严羽的思路显然也是要加以考察的重要环节。只要留心一下金元阶段的大谢评,就会发现大谢在学人眼中不仅越来越与陶潜不一样,学人对其解释也越来越游离《沧浪诗话》中的气象说。
且看较早热衷陶谢比较且倾向于陶的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就曾云:“坎井鸣蛙自一天,江山放眼更超然。情知春草池塘句,不到柴烟粪火边。”又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自注评柳子厚、谢灵运、白乐天)此虽从性情上认知了陶,从艺术上定位谢,但由于没能明确受苏黄阐释影响,元好问的寂寞心论无疑以既没承袭严羽也不去呼应苏轼而显空洞,以至于未引起后人共鸣。
再比如元代陈绎曾《诗谱》即有云:
“(郭景纯)构思险怪而造语精圆,三谢皆出于此,杜、李精奇处皆取此,本自淮南小山。”
“(谢灵运)以险为主,以自然为工,李杜取深处多取此。”此即全面赞同严羽的定位。
明清时代,虽大谢研究的资料很丰富,但令人遗憾之处在于大谢诗始终不是学人探讨文学观念的主要着眼点,有明一代学人纠结于正统与法度的讨论之中,因此大谢之评仅停留在诗艺形成的层面上。清代虽派别林立,但各派只是围绕自己的观念试图将大谢说深说透,从而在这个意义上回炉明人的问题,显然也是一种憾事。
相鉴于宋元,明清学人的大谢评,沿袭苏黄与严羽的两种思路均有。从大谢研究角度说,虽均欠深刻,但无疑均体现出当时的时代思潮及学人的个人主张,因此也呈现出无穷风彩。
此笺注以顾绍柏先生《谢灵运集校注》(台北里仁书局)为本,以绍柏注本的编年为据。本笺注目的是努力探究上述议题,力求还原大谢诗的历史价值与玄学意蕴。
[1] 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本书简称顾本,李运富《谢灵运集》本书简称李本。
[2] 苏轼评韦柳最经典有二处:一处《东坡题跋》提出:“外枯中膏,似澹而实美”,一处《书黄子思诗集后》提出“发纤秾于澹泊,寄至味于简古”,从而在这个意义上将陶与韦柳从内在上统一起来。
[3] 北宋的社会思潮从总体上分成诗文革新时代与道学时代,这其中欧阳修以其人品与思想境界表现出承上启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