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登基
- 南明:我真不是朱慈烺
- 眼0珠
- 1863字
- 2025-04-25 17:40:05
“我没事。”
李香君摇了摇头,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
那人到底是谁?为什么会有锦衣卫保护?莫非是哪个藩王世子?
李香君表面上是一名青楼名妓,但私底下却是复社的一员。
这些年她一直给复社做情报工作,渐渐养成了大胆猜测,细心推敲的习惯,为了传递情报,还琢磨出了非对称加密体系。
只是任她想破脑袋,也没有料到朱明就是当今太子。
在锦衣卫的刻意掩护下,朱明的身份并没有泄露,而是变成了冯可宗的侄儿与沈豹在青楼发生冲突。
回到宫里,朱明将冯可宗留下,然后让他找机会,将李香君拉入锦衣卫,并且透露了她是复社成员的身份。
冯可宗在应天府待了这么长时间,自然清楚复社是一个什么组织。
虽然感觉这件事很难,但还是保证道:“殿下请放心,臣一定办好此事。”
沈豹被抓进诏狱后,还期盼着这些日子在应天府结交的官员,会来救自己。
但被用刑后,顿时就变成了软骨头。
不但将如何掠夺卢九德财物的事情交代,还把刘良佐私自在凤阳扩军的事情都招了出来。
有了沈豹的口供,接下来要对付刘良佐就容易多了。
朱明立刻给还在路上的黄蜚发了一道密旨。
六月十八,黄道吉日。
在礼部的主持下,正式举行登基大典。
寅时。
朱慈烺斋戒沐浴,着白色素服,至奉先殿告慰崇祯帝灵位,祭天告庙。
四品以上官员午门外候场,五品以下承天门外列队。
卯时初。
午门、洪武门钟鼓齐鸣,南京十三城门同响。
文官由左掖门入,武官由右掖门入,过内五龙桥至皇极殿前广场。
辰时,锦衣卫仪仗引朱明乘舆至奉天殿,乐奏《飞龙引》。
鸿胪寺官宣读即位诏书,司礼监太监韩赞周捧传国玉玺,史可法代表百官献玺,宣读《即位诏》,百官朝贺,年号乾兴。
新皇登基,封赏功臣,大赦天下,当然有些人不在特赦范围,比如沈豹。
成功坐上皇位之后,朱明继续推行肃清水道的政策,以此练兵,同时与内阁商议,重整两淮盐务,增加国库收入。
两淮盐务积弊已久,盐课流失,经查年定额60万引(1引=400斤),实收不足30万引。
私盐泛滥,淮北私盐占比超50%,盐商垄断,徽商把持运销。
种种弊端,让崇祯朝两淮盐税从250万两,暴跌至80万两。
如今户部处处都缺银子,内阁诸位阁臣对于整顿两淮盐务这件事,自然是十分支持。
数日后,关于重整盐务的旨意,就从应天传至各府各县。
首先是取消灶籍,裁撤灶籍衙门,消除虚报灶丁冒领补贴,避免盐官勒索灶丁银,豪强倒卖灶籍,灶户可转业。
招募盐工,月饷1.5两,官给【煎本银】,每灶预支20两购置工具,年息5%。
第二技术升级,推广福建的滩晒法,这个技术可以提升三倍效率。
设盐铁司,统一供应铁盘,草荡,避免灶户被铁商勒索,私盐贩熔盘铸兵器。
第三,以工代赈,让流民疏浚淮安至扬州运河,派水师剿匪。
允许漕船利用返程空载运盐,不再固定由传统盐船专船专运,减少支出,避免私盐船混入。
改良票盐法,取缔纲盐法,只要交付500两押金,即可领票(1票=10引),打断世袭盐商垄断,允许跨区域销售,采用一票一税制,防止层层加耗。
第四,盐兵改制,成立盐兵营,归兵部统辖,打击私盐,一旦私盐案发,所在里甲补交3倍盐课。
承认现有盐引,但新引需要竞拍,价高者得,设盐法公所,商人、灶户代表共议盐价。
如果整改成功,户部估算朝廷每年,将会获取百万以上的盐税,充实国库。
随着盐务整改的旨意传达各方,顿时掀起轩然大波。
首先各地的盐商势力,第一时间联合起来,罢市抵抗。
他们还买通言官,在朝堂上弹劾这一项改革。
其中徽州汪氏控制淮北12盐场,以祖制拒改灶籍。
对此,朝廷立刻做出了应对,由勇卫营和京营联合派兵,护送督查官员前往各地,强制执行盐改。
并且任命原兵科给事中陈子龙,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兼总理两淮盐法整顿事务,由京营2000士卒护送,赶赴两淮。
凡是阻碍盐法改革的顽固分子,一律抄家。
朝廷还通过扶持中小盐商,许其优先购票,让其开市售盐,化解罢市行为。
就在两淮盐务整改,轰轰烈烈进行的时候,朱明不由将目光瞄向了沿海地区。
这可是一块大肥肉,如果能够掌握在朝廷手里,收入比起两淮盐场还大。
可惜目前朝廷水师实力有限,就算眼馋也是有心无力。
强行改制,肯定会与郑芝龙集团发生正面冲突,还得等待时机才行。
最好就是等到郑森购买火器回来,到时候正好以此给他封官。
关税暂时不能动,目前的小目标是先把盐税搞好,一步步来。
不过倒是可以通过郑家的贸易线,将玻璃和肥皂出口,也能给自己增加收入。
凤阳府,临淮关。
经过八天的行军,黄蜚终于带着1万兵马抵达了这里。
他麾下的兵员很杂,其中有3000是直属精锐,包含500名铁甲骑兵,2000多是溃兵组成,剩下5000人是新招募的新兵,还有80艘漕船改装战船。
刘良佐派长子刘泽洪带人过来迎接,并且准备设宴给黄蜚洗尘。
黄蜚以军务为由,拒绝了刘泽洪。
双方第一次见面,不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