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潜龙在渊之望孙成龙

1

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夏季,时值正午,烈日当空,骄阳似火。大汉朝廷西京长安三辅所属的扶风郡的所在之地,热浪滚滚,仿佛要将天地间的一切都烤焦。

朝廷的大臣官吏们身着厚重的朝服,汗流浃背,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断滑落,浸湿了衣襟。

他们个个精神疲惫,眼神迷离,仿佛被这酷热的天气抽走了所有的活力,只得勉强支撑着身体,处理着手中的政务。

百姓们也同样不好受。街市上,行人稀少,偶有几人匆匆走过,也是低着头,眯着眼,尽量减少与烈日的直接接触。小贩们也无精打采地吆喝着,声音低沉而无力。孩童们本应活泼好动,此刻却也躲在阴凉处,恹恹欲睡,失去了往日的欢笑。

四野之中,动物们也同样受到了酷暑的折磨。牛羊等牲畜低垂着头,喘着粗气,寻找着树荫或水洼以避暑热。飞鸟们也懒得飞翔,大多躲在树枝间,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以驱散身上的热气。

在这酷热难耐的夏日中午,大汉朝廷上下,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显得萎靡不振,期待着能有一丝凉风拂过,带来片刻的清凉与舒适。

然而,烈日依旧高悬,热浪依旧滚滚,仿佛要将这个夏日的热浪永远地定格在这一刻。

2

而这个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的烈日炎炎的夏季,大汉王朝下属的扶风郡平陵县内,一座普普通通、十分简陋的亭子却显得格外热闹。

这亭子位于地方望族班氏家族的后花园里,四周绿树成荫,为这酷热的夏日带来了一丝难得的阴凉。

亭子内,一个精神矍铄、面目慈祥的老人正端坐在胡床上,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温和与智慧。

尽管天气酷热,老人却强打起精神,陪着两个不到十岁的孩子玩耍。孩子们活泼好动,围着老人转个不停,笑声、喊声此起彼伏。

“孩子们啊,你们都快歇歇吧!”老人微笑着说道,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对孩子们的疼爱和宠溺,“爷爷今天中午已经困倦得不行,眼睛已经快要打架了啊!你们就绕过爷爷吧!”

说着,老人揉了揉眼睛,试图驱散那股袭来的困意。孩子们听了爷爷的话,却并没有立刻停下来,反而更加兴奋地围着老人转圈,仿佛是在和爷爷开着一个小小的玩笑。

老人看着孩子们那天真无邪的笑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深知,这份陪伴和欢乐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于是,他再次强打起精神,和孩子们继续玩耍,享受着这份难得的祖孙之乐。在这个简陋的亭子里,充满了温馨和欢乐,仿佛外界的酷热和疲惫都与他们无关。

3

那一个矍铄慈祥的老人,在孩子们天南地北、无休无止的问话和胡搅蛮缠之下,再加上炎炎烈日的双重折磨,终于显得有些筋疲力尽,精神也倦怠起来。

他的眼神里虽然依旧充满着对孩子们的疼爱,但身体却已经不堪重负。

老人故意板起脸来,故作烦躁不耐地向两个孩子求饶道:

“哎呀,我的小祖宗们,爷爷真的不行了,你们就饶了爷爷这一回吧!”

年纪稍小的孩子却不肯让步,他缠着自己的爷爷,撒娇地说道:

“爷爷,不行,不行啊!爷爷不是说,一定会陪着我们好好玩耍聊天吗?

怎么才和我们兄弟俩玩耍一会儿,就说话不算话,想反悔了呢?爷爷啊,你生平见多识广,知识渊博,你就再给我们多讲些故事吧!我最喜欢听光武皇帝那些时代的英雄豪杰们行军打仗、除暴安良、建功立业的故事了。”

老人苦笑了一下,他真的很想满足孩子们的愿望,但此刻的身体状况却不允许他这样做。

就在这时,年纪稍大的孩子十分懂事地说道:

“仲升,你就放过爷爷吧!爷爷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等爷爷休息一会,小憩一会,再陪我们兄弟俩玩耍聊天,再给我们兄弟俩讲故事吧!

爷爷,你稍稍等等,好好歇歇,不用管仲升的,我去给爷爷端一些茶水来喝!”

说完,那个年纪稍大的孩子就转身跑回了自己的屋子里,不一会儿,他就端着一杯清凉的茶水走了出来,小心翼翼地递给了爷爷。

老人接过茶水,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看着这两个懂事的孩子,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他知道,虽然身体有些疲惫,但有这两个孩子的陪伴,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还是孟坚懂事孝顺,晓得爷爷年老体衰,说话口干舌燥,需要休息喝水。”

这一个矍铄慈祥的老人,笑容满面地夸奖那个年纪稍大的孩子道。

4

那一个矍铄慈祥的老人,听着大孙子的懂事言语,不禁夸赞了几句。

却不曾想,这话被一旁的小孙子听在了耳里,心里可大大不乐意了。

他急忙抗议爷爷道:

“爷爷偏心!爷爷啊,你怎么和我的爹爹,娘亲一样,尽偏向大兄呢?

在你们眼里,大兄什么都是好的,难道我班超就一无是处,没有什么优点了吗?”

小弟弟撅着嘴,眼里闪着一丝委屈。

爷爷一听这话,心里可着急了。他连忙放下手中的茶杯,把小弟弟搂进怀里,温柔地安慰道:

“仲升啊,你一向心胸开阔,豁达大度,怎么会猜疑爷爷和你的爹爹,娘亲偏心呢?你也是个好孩子啊!

在爷爷和你的爹爹,娘亲眼里,你和你的大兄,都是爷爷和你的爹爹,娘亲最最心爱的孩子。你们的才干品行,都是那么出色,不分伯仲啊!”

爷爷的话语里充满了慈爱和公正,他轻轻地拍着小弟弟的背,眼神里满是疼爱与怜惜。

那个年纪稍小的孩子,似乎对爷爷的回答,并不满意,继续不满地抱怨说道:

“爷爷啊,你和我的爹爹,娘亲一样,都是口是心非,说话言不由衷。

我又不是傻瓜,怎么不知道你们大家,都喜欢我的大兄孟坚呢?喜欢大兄善于读书,有学问呢?

在你们大家眼里,大兄就是天才儿童,就是神童超人一般的存在。

而我呢?人见人嫌,什么也不是,最多不过是一个喜欢调皮捣蛋、不懂事的莽撞孩子罢了!”

5

那一个矍铄慈祥的老人,突然间面容一肃,慈祥和蔼的神色被严厉所取代,对孩子发怒呵斥道:

“仲升啊,爷爷听了你的这些话,可有些生气了。你的年纪虽小,还不十分懂事,但有些事情,也不可不知道啊!

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今,圣明天子在世,天下刚刚太平不久,四处还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国家正在休养生息,急需人才来建设治理。

你如今年纪轻轻,风华正茂,正是读书学习的好时候,却不好好用心,长大以后,怎么能够担负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呢?

难道你都想像前朝那些公子王孙、纨绔子弟一样,整日里不学无术,无所事事,最终败坏社稷,祸害百姓苍生吗?爷爷可不希望你成为那样的人!”

老人的话语掷地有声,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那个叫做仲升的孩子,被爷爷这突如其来的呵斥吓唬住了,一时之间,他沉默了下来,眼睛里闪烁着惶恐和不安,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听了爷爷的呵斥,那个叫做仲升的孩子,他从未见过爷爷如此生气,心里既害怕又懊悔,被吓唬住了,一时之间,沉默了下来,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6

“爷爷,喝水吧!小弟弟还不懂事,读的书少,不明白这些大道理,爷爷就不要责备小弟了吧!”

恰在此刻,那个年纪稍大的孩子班固,已经端着茶水,从屋子里走了出来,急忙一边向爷爷递水,一边撒娇地对爷爷求情道。

爷爷接过班固递上的香茗茶水,轻轻抿了一口,神色稍缓,看向班固的眼神中满是欣慰:

“还是孟坚懂事!仲升啊,不是爷爷怪你,而是爷爷从艰难困苦的岁月中走过来,经历九死一生,最最清楚太平盛世的来之不易。

我们怎么能够不珍惜当前这个好的时代,这些来之不易的太平岁月,担负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好好读书,奋发图强,有所作为呢?

要是庸庸碌碌,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岂不是辱没了我们的班氏家族的美好名声吗?我们班氏家族,可是赫赫有名的名门望族,世世代代都为官吏、百姓、士大夫们称道的大善之家啊!”

这一个矍铄慈祥的老人,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继续教训着孙子班超道。

班固见状,连忙接过话茬,替弟弟班超求情道:

“好了,爷爷。我替仲升,向爷爷道歉了。爷爷就大人大量,饶过仲升的冒犯吧!

爷爷啊,乡邑的官吏、百姓、士大夫们,不了解仲升,但爷爷还能够不了解自己的乖孙子吗?

仲升貌似大大咧咧,没心没肺,不喜欢读书,实际上,他特别喜读《公羊春秋》等典籍,孝敬恭顺,心胸豁达,口才卓绝,有英雄豪杰的胸怀和气度,非常人能够相比啊!

爷爷,您就给仲升一个机会,让他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才干吧!”

那个年纪稍大的孩子班固,向着爷爷,夸奖自己的小弟班超,向爷爷求情道。

听到这里,爷爷转怒为喜,恢复了和蔼慈祥的语气,转过身子,安慰并勉励自己的小孙子班超道:

“仲升啊,爷爷之所以对你生气,也是为你好啊!

正所谓圣人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生在世,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能够没有雄心壮志,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无所作为,籍籍无名,庸庸碌碌地老死床笫呢?

如今,天地神灵护佑,圣人在世,朝廷清明,国家正处复兴的关键时刻。我们的班氏家族,也应该处于家族振兴的上升期,最好的时代啊!

现而今,对于我们班氏家族的振兴与兴旺发达,最有优势的一点是,国家朝气蓬勃,欣欣向荣,治理公正公平,大环境十分有利。

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如今天下太平,朝廷偃武修文,依靠立功疆场,去封侯荫子,光宗耀祖,可能性已经不大了。

摆在我们目前的上进之路,看似前程远大,条条大路通东都,实际上,可供最佳的选择的道路,实际上并不多,更没有什么终南捷径啊!

货值经商,垦屯养殖,依靠土地谋生,不是我们班氏家族的擅长,也是我们这样的书香门第不肯去做的;

贪腐纳贿,搜刮百姓,强取豪夺,荼毒生灵,更是我们士大夫之耻,不屑为之;

投靠豪门,荫蔽豪族,依靠贵人相助,获取终南捷径,希望也是十分渺茫。

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人心同然。锦上添花者多有,雪中送炭者稀罕,不靠自己的努力,寄希望于亲戚朋友之中,有达官贵人相助相帮,无异于天方夜谭、痴心妄想而已。

如今,我们班氏家族凋零衰落,家财几乎散尽,没有财力与达官贵人结交来往。

有钱有势的亲戚朋友,也对我们班氏家族亲人子弟,唯恐避之不及,生怕被我们这样的穷亲戚缠上。

而爷爷也已经脱离官场,早就心灰意冷,何况如今年老体衰,如同黄昏红日,门生弟子稀少,对于提携子辈孙辈,爱莫能助,几乎已经完全无能为力了。

你爹爹喜欢钻研学问,为官清廉,也不是擅长钻营投机之辈,长期籍籍无名于令长等下层官吏的位置上,无人提携,又没有裙带关系,可以仗恃,无法升迁,也无缘与达官贵人结交,得到他们的荐举了。

而你们年纪幼小,生不逢时,爷爷已经说过,立功疆场,封侯荫子,光宗耀祖,可能性已经不大了。

唯一值得庆幸欣慰的是,天无绝人之路。

如今,天子圣明,朝廷百废待兴,国家已经逐渐走上公平的正轨,恢复公平公正的治理,急需各种英才俊杰,有学问才干的士大夫,帮助君王振兴帝国,保境安民。

朝廷选拔任用官吏,有章可循,大致任人唯贤,还算公平公正,不仅仅看重家世门第,依靠学问出仕,施展生平抱负,治国齐家平天下,正逢其时。

所以,爷爷私下以为,如今,我们这样的书香门第之家,家族唯一的振兴之路,唯有依靠自己的本事学问,依靠读书出仕,入朝为官一条路可走了啊!

爷爷殷切希望你们兄弟,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地钻研学问,就在于此啊!

爷爷已经老了,有心无力,振兴班氏家族的希望,只有寄托在你们兄弟这些后辈子孙的身上了啊!

仲升啊,虽然俗言,欲速则不达,但你可理解,爷爷恨铁不成钢,望孙成龙心切的心理呢?

仲升啊,爷爷刚才,听了你孟坚大兄,对你的评价和夸奖,爷爷由衷赞同。

仲升啊,你有英雄豪杰的志气、相貌、胆略和气度,但要经历磨难考验,才能够成就大器啊!仲升勉之啊!

孩子们啊,但愿今天,爷爷对你们的敦敦教诲和叮咛教诲,能够帮助孩儿们,成就功业,光宗耀祖,光大我班氏家族门楣,不辱没班氏家族列祖列宗的英名!

到了那时,爷爷的在天之灵,就能够得到安慰了。”

那个身体矍铄的老人,说着说着,越发激动起来,有些老泪纵横了。

见爷爷如此激动,兄弟俩也受到了感染。那个年纪稍长的孩子班固,急忙十分懂事地向爷爷班稚表态道:

“爷爷放心!我一定认真钻研学问,不会辜负爷爷的殷切希望,光大我们班氏家族门楣的。”

而那个年纪稍小的孩子班超,似乎还在为自己,受到的不平待遇而生气,闷闷不乐地看着爷爷和哥哥,不肯言语。

那个身体矍铄的老人,见自己的小孙子班超,依然闷闷不乐,还在生着闷气,觉得自己心太急,有些内愧起来。

班稚急忙微笑着,向自己的小孙子班超让步道歉道:

“仲升啊,你不要生气了好不好?是爷爷太心急,错怪你了好不好啊!爷爷会向你的爹爹、娘亲,汇报你的进步的。

虽然你有些贪玩好耍,学问没有你的大兄好,但你也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好孩子,爷爷也非常清楚啊!

爷爷只能够说,你们兄弟俩,是各有千秋,各有所长,难分伯仲啊!”

见爷爷主动道歉让步,小孙子班超终于高兴起来,急忙得寸进尺,向爷爷提出要求道:

“爷爷,只要你再给我讲一个故事,孙儿就不生气了。孙儿一定听爷爷的话,好好读书,争取赶上大兄。”

“好了好了,爷爷的乖孙子!你这一闹,爷爷的瞌睡虫也被你吓跑了。

好了,好了,你让爷爷先喝喝水,爷爷再给你们兄弟俩,讲一个故事吧!”

那个身体矍铄的老人班稚,对着孩子们说道。说完话,那个老人,就急忙津津有味、酣畅淋漓地喝起茶水来。

7

这个身体矍铄的老人,就是前汉末年之时,因不肯谄媚逢迎权高位重的大司马王莽,而得罪王莽,最终被王莽威逼,离职归乡,回家养老的汉朝廷前广平郡太守班稚。

而这两个孩子,就是班稚最宠爱的孙子,儿子班彪的两个孩子长子班固和次子班超。

8

当初,汉末新莽之时,大司马王莽乱政篡权。其时,天下大乱,战事纷纷,群雄割据,命且不保。

班稚的儿子班彪与堂兄班嗣等,见天下动荡,被迫率领亲朋好友,跟随扶风郡的士大夫,背井离乡,前往陇右河西等安宁之地避难,躲避战祸。

不久,光武帝刘秀励精图治,图谋中兴,就在河北和东都洛阳等地成了气候,人心所向,三分天下有其二。

而西州上将军隗嚣,西蜀公孙述等割据势力,不肯屈服,占据天水郡、陇右、西蜀诸地称雄,试图割据一方,创立一番偏安大业。

班彪渴望天下一统,天下太平。

投奔西州上将军隗嚣以后,班彪等士大夫,对隗嚣依靠穷乡僻壤的西州诸地,割据一方的想法,很不以为然,认为隗嚣偏安一隅,难成气候,于是恳切向隗嚣上书谏言,劝说西州上将军隗嚣道:

“主公啊,如今光武皇帝在洛阳登基,天下大定,百姓渴望安居乐业,重返天下太平。

西州偏远穷困,群英不聚,已经失去人心支持,恐怕割据一方,最终成不了大事,反而惹下滔天大祸,让家族覆灭。

光武皇帝宽宏大量,宅心仁厚,大施仁政,广得天下民心,三分天下有其二,大势已成,早已经不可抗拒。主公还是心向洛阳汉朝廷,及时表态效忠为好啊!”

西州上将军隗嚣,受到亲信大将王元等将领士大夫播弄,不肯归顺洛阳汉朝廷,拒绝班彪建议道:

“大人言之不当。刘文叔妇孺之仁,迂腐懦弱,不过尔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大人何苦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呢?”

见西州上将军隗嚣不识时务,说服无果,班彪大失所望,遂决定急流勇退,脱离祸根。

于是,班彪弃职而去,率领自己的家眷亲友,前往河西五郡,投奔河西五郡大将军窦融。

河西五郡大将军窦融,头脑清醒,有远见卓识,很识时务。见班彪等西州士大夫前来投奔自己,窦融大喜不已。

窦融特别欣赏班彪等士大夫的杰出才干,遂任命班彪,为部属从事,侍从左右,对班彪非常信任。

班彪遂趁机说服河西五郡大将军窦融、窦友兄弟,酒泉郡太守梁统等河西五郡士大夫,看清时务,认清形势,靠拢刘秀建立的东都洛阳汉朝廷。

河西五郡大将军窦融,赞赏班彪的远见卓识,认为班彪言之有理,遂一心一意,心向洛阳汉朝廷,并把自己窦氏家族的女孩窦钰,嫁给班彪为妻。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凉州牧窦融,酒泉郡太守梁统等河西五郡士大夫,前往东都洛阳,朝拜汉帝刘秀。

班彪一家老小,也跟随凉州牧窦融,酒泉郡太守梁统等河西五郡士大夫一道,得以回到东都洛阳,并返回自己的故里扶风郡平陵县居住。

9

这座数百年之久的班氏家族老宅,屹立于长安三辅扶风郡平陵县,乃是班氏家族的发祥圣地,祖屋所在。

它见证了班氏家族一族的兴衰更迭,承载着无尽的历史与记忆。

尽管这座班氏家族老宅,已近百年历程,期间历经汉末、新莽之时的数十年战乱摧残,饱受风雨侵蚀与人为破坏,早已不复往昔的繁华盛景,显得残破不堪。

然而,班氏家族的主人,却并未放弃这片祖业。他们怀揣着对班氏家族的深情与责任,尽心尽力,对班氏家族老宅进行了一番精心的修缮。

如今,这座班氏家族老宅,虽然依旧带着岁月的痕迹,但却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它坚固的墙体和屋顶,能够遮蔽风雨,为班氏家族这个庞大家族的子孙提供一个温暖的栖息之所。

在这里,班氏子孙们传承着家族的荣耀与传统,继续书写着班氏家族的辉煌篇章。

这座近百年之久的老宅,虽然饱经汉末,新莽之时,数十年之久的战乱毁损,早已经残破不堪,不复当年的繁华与兴盛。

但经过班氏家族主人一番精心的修葺,也依然能够遮蔽风雨,庇护班氏家族这个庞大家族的子孙栖息。

10

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前广平郡太守班稚,引以为傲的班氏家族,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是扶风郡赫赫有名的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之一。

其时,班稚之子班彪,正在东都洛阳的朝中任职,担任司徒椽(司徒玉况的下属)等职务,无暇照顾留在扶风郡班氏家族老家的亲人和孩子。

于是,前广平郡太守班稚,代替自己的儿子班彪、堂侄班嗣等,担负起了抚育孙子班固、班超,以及堂侄班嗣的孩子等班氏家族子孙的重任。

然而,见孙子班超有些叛逆,不肯用心读书,班稚望孙成龙心切,禁不住有些着急焦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