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敌舰队
- (美)加勒特·马丁利
- 5129字
- 2025-04-11 16:28:39
译者的话
嘿,各位书友!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我翻译的美国历史学家加勒特·马丁利的《无敌舰队》。
我翻译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小说,而这部作品,虽然是非虚构,却毫不亚于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历史小说,并且还多了一份真实史料带来的厚重与沧桑,让我们得以仅仅通过阅读文字,就近距离、多视角、全过程地“观赏”那场改变大英帝国国运的海战。
那么,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派出的“无敌舰队”是怎么溃不成军,沦为历史笑柄的?号称“童贞女王”的伊丽莎白一世又是怎么带领英国的半海盗舰队击溃强敌,走上崛起道路的?作为四百多年后欧亚大陆另一头的普通读者,能从这本大部头历史专著中找到什么乐趣,获得什么启发呢?作为本书的译者,我或许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比较容易进入的阅读视角,供大家参考。
一、那些我们熟悉却又陌生的历史元素
1、巴黎圣母院:不只是个游客打卡点
说起巴黎圣母院,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是几年前那场大火,还是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的爱情故事?在历史长河中,这座哥特式建筑可不只是个旅游景点那么简单。它见证了无数的历史风云,其中就包括本书描述的若干历史大事。
比如,书中提到,当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让苏格兰女王玛丽去见上帝(好吧,就是砍了人家脑袋)后,法国人在巴黎圣母院为玛丽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为啥?因为玛丽可不是一般人。她曾是法国王后,也是当时法国国王的嫂子,还是法国最有实力的吉斯家族的表亲(她妈妈就是吉斯家族的)。所以,这场葬礼不只是哀悼,更是一场政治表态,表明法兰西与英格兰势不两立,不共戴天。
欸,等等,不是说西班牙无敌舰队吗?怎么扯到巴黎圣母院了?别急,这正是导火索。
2.敦刻尔克:历史上的“梦想粉碎机”
“敦刻尔克”这个名字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对,就是大导演诺兰那部战争片的背景地。但有趣的是,这个地方似乎天生就是让军事狂人梦想破灭的。
几百年来,从希特勒到拿破仑,再到我们书中的帕尔马公爵,都曾幻想从这里出发,横跨英吉利海峡去征服英格兰,结果都铩羽而归。
特别是帕尔马公爵,这位仁兄自信得可怕,他居然认为只靠三万步兵和四千骑兵就能攻下英格兰。最后呢,他龟缩在尼德兰,连海面都没摸着。但就是这种天马行空的胡言乱语,赢得了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信任,制定了荒唐的海陆军会师并进的计划。
3.宗教:欧洲历史的真正推手
作为中国人,我们很难真正理解宗教在欧洲历史中的分量。在中国,宗教更多是农民起义的旗帜或道德教化的工具。但在欧洲,宗教简直就是历史的导演。
前面说了,无敌舰队战争的导火索是新教的伊丽莎白砍了天主教的玛丽的头,这引爆了新教与天主教两大阵营的冲突。而在战争中,双方都坚信自己是上帝的忠实仆人,理应得到上帝的眷顾。战争结束后,西班牙人对待失败的态度,是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上帝的惩罚,同时又继续赞美上帝,感谢上帝的宽恕和怜悯,没有彻底葬送舰队。
看出来了吧,战争从头到尾都没离开上帝。说这是一场大规模宗教冲突也不为过。事实上,无敌舰队覆灭后没过多久,欧洲大陆就爆发了三十年宗教战争,那是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冲突之一,战争、暴力、饥荒和瘟疫导致了八百万人死亡。
我们身处和平时代,而且大多并无宗教信仰,在我们看来,这些事简直匪夷所思。但在当时,宗教就是欧洲人解释世界、构建世界的方式,那就是他们的世界观,而且他们是真心相信、愿意为此献身的。
4.欧洲王室的婚姻:比《权力的游戏》还复杂
看欧洲史最头疼的是什么?最容易让咱们中国人眼花缭乱的是什么?绝对是那些错综复杂的王室婚姻关系。
我们都知道,哈布斯堡家族的家训是:“让别人去打仗吧,你,幸福的奥地利,只管结婚!”但事实上,联姻策略并非哈布斯堡家族首创,而是欧洲王室普遍采用的策略。例如,本书中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就曾和英国的玛丽女王结婚(对,英格兰也有个玛丽女王,是伊丽莎白她姐),成了名义上的英格兰国王,所以他认为自己有权继承英格兰王位,征服英格兰那是名正言顺得不得了。这种关系让欧洲历史比宫斗剧还狗血,一句话概括就是:国王们一直在“相爱相杀”。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欧洲始终无法像中国那样出现长期稳定的统一帝国——大家都是亲戚,谁也吃不掉谁,只能互相牵制!
5.国王也要借钱?比咱们的大皇帝差远了
说到中国的古代帝国,欧洲的所谓君主,和咱们的皇帝比起来简直弱爆了,他们的一个明显弱点是,即便像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这样最专制也最有钱的君主,他要打仗也需要借钱,并且还要支付利息。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财政运行是有预算约束的,是要付出成本的,而在中国帝制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不用对任何人负责,自然也不需要对任何人借贷或者支付利息。打仗要花银子,加税就可以了。朝臣固然会反对,但最终无法否决。皇帝顶多就在道德层面上“谴责”一下自己,像崇祯皇帝说的那样,“暂累吾民一年”吧。
6.三个亨利:欧洲人起名也太敷衍了吧!
你觉得中国人起名叫“张三”“李四”烂大街吗?看看欧洲吧,他们才叫没创意呢!比如“亨利”这个名字,简直泛滥成灾!书中描述的“三亨利之战”,就是三个叫亨利的大佬在掐架:一个是法国国王亨利三世(天主教),一个是纳瓦拉国王亨利(新教,后来当了法国国王),还有一个是吉斯家族的亨利(极端天主教,跟亨利三世是远亲)。
为啥会这样?主要原因还是宗教信仰。在全民信教的环境下,欧洲的父母都按《圣经》中提到的圣人或者后来的圣徒、殉道者的名字给孩子取名,于是就出现了一大堆彼得、保罗、约翰、玛丽亚,现在依然如此。
7.喝完酒再开打:酒比水更安全
你知道中世纪海战最缺什么吗?看了本书你就知道,最缺的不是武器,也不是士兵,而是干净的饮用水。有趣的是,当时的主要饮用水来源竟然是酒。大战开打之前,英国的德雷克船长先去西班牙沿海骚扰了一圈,结果发现了大量桶箍,用这些桶箍制造出的酒桶,竟然可以装六七万吨酒!
想象一下,双方士兵喝完酒,嘴一抹,心一横,就上阵杀敌。难怪当时的海战那么混乱,搞不好双方都喝嗨了。当然,这是笑谈。历史记录表明,那时的战船上确实提供酒精饮料作为标准配给。更准确地说,有时酒精会被添加到水中,以改善味道,并且杀死水中的细菌和其他生物(如藻类),以确保船员的健康。
二、“无敌舰队”为何败北?
1.劳师远征vs以逸待劳:为何守方总是赢?
《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强调进攻一方需要压倒性优势。可是,西班牙国王纠集了庞大的军队,结果还是没能攻下英国,这证明征服严密防守的地区确实难如登天。咱们常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的力量比“天”和“地”重要,但这场战争告诉我们:“天时”和“地利”往往比“人”更重要。
看看双方的将领:西班牙这边是一群欧洲公认的顶级老将,英国这边呢?海军的将领是海盗头子德雷克,陆军的统帅是女王的情人达德利。按理说西班牙必胜,那为什么英国最后赢了?英国人靠的就是“天时”“地利”:岛国的地理优势让英国能以逸待劳,诱敌深入;而风向上的变化又保证了英国顺利实施火攻,一举击溃无敌舰队。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有力的反证:无敌舰队溃败后第二年,英国也集结了舰队去远征西班牙,同样的战斗水平,同样的指挥官,英国照样大败亏输。这充分说明,“人定胜天”只能当口号吼吼,事实往往是天时地利在决定人的成败。
2.计划再完美,没有通信工具也白搭
除了自然条件不占优势,西班牙人的组织协调也出了大问题。想象一下,在没有手机、没有对讲机的年代,要协调两支相距上千公里的军队精确会合,这比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条件下从山两头挖隧道最后精确合龙还要难!
如果他们当时拥有二十世纪——不,只需要十九世纪的某些通信技术,比如电报,或许战争就会是另一个样貌了。
在不具备即时通信工具的情况下展开行动,尤其需要计算缜密,需要一定的容错空间,但这是坐在修道院斗室里指挥千军万马的腓力二世不允许的。他丧失了耐心,一方面让他的海军将领在陆军将领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时候开动战船前去会合,另一方面又让自己的陆军将领不要等待自己的海军将领,独自穿过英吉利海峡,而整个战争的成败恰恰取决于海陆两方的大军能否密切配合。国王的焦躁与善变让这样的战略成为痴人说梦。
3.“信徒”的对决:谁运气好谁赢
话说回来,这场所谓的巅峰对决其实并没有那么高大上,说得不好听就是“瞎子对瞎子,瘸子对瘸子”——双方都没做好准备。西班牙没准备好进攻,英国也没准备好防御。双方都把希望寄托在“上帝保佑”上。
腓力二世沉迷于自己脑中的完美计划,德雷克则相信自己一贯的好运气。有趣的是,德雷克本想搞海盗式袭击,结果因为补给不足被困在英格兰海岸线,这反而让他阴差阳错地获得了战略优势。
正像书中指出的一样,这是一群中世纪的人以中世纪的方式打的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海战,所以双方都比较蒙,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打,都指望对方先犯错,或者老天降下什么不幸的事件,让对方损兵折将。而事实证明,好运这次站在了英格兰一方。
4.让你抓不着,还能打你:英国战术更胜一筹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西班牙海战技术的落后也是其覆灭的重要原因。他们保留着古老的“抛钩登船肉搏”战术,就像古罗马战船那样;而英国人则发明了新战术:近距离舷炮齐轰,掉头走人,再来一轮!加上英国船只机动性好,可以在逆风条件下抢风航行,随心所欲地保持和敌人的距离,这种“打完就跑”的战术让西班牙人头疼不已。
但你也别以为英国人占了多大的便宜。这些先进战术其实伤害不大。他们捕获的西班牙船只基本是因为事故而无法动弹的。西班牙舰队一直保持着紧密的新月阵形,这个阵形特别擅长防守,让英国舰队无法实施其击沉主力大帆船,迫使西班牙人撤退的战略意图。
5.没人敢对国王说“不”的悲剧
西班牙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实是从上到下没人敢向腓力二世说实话,从一开始就避免这场惨败。无论是陆军的帕尔马公爵还是海军的梅迪纳公爵,心里都觉得这个“征英大业”不靠谱,但没人敢明说。
加莱锚地的战斗简直就是英伦版火烧赤壁。英国人用火船一攻,西班牙舰队就慌了,纪律性全无,纷纷逃命。讽刺的是,英国人都没想到自己这么容易就赢了——海风和洋流把西班牙舰队往浅滩推去,英国人只需袖手旁观,大自然就帮他们消灭了敌人。
一次火攻就让一支庞大的舰队崩溃,这是不是太不可思议?这就是腓力二世的固执和纸上谈兵导致的悲剧。但更悲剧的是,执行计划的将领明知是悲剧,也只能率领大家赴死。
三、普通人能从这段历史中学到什么?
1.别盲信:人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
在西班牙舰队大败而逃之后,天主教阵营当中居然出现了宣称西班牙取胜的流言,甚至有人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德雷克的惨败。可见无论什么时代,人只会相信自己愿意去相信的事情,这是人的本性使然。在只有碎片化信息的时候,这种情况尤其容易出现。
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依然会自动过滤自己不想知道的信息,只接受符合预期的消息。这不是现代病,而是人类天性。难怪有人说:“最大的谎言不是别人告诉你的,而是你告诉自己的。”这也算是一种信息茧房吧,只不过作茧自缚的是我们自己罢了。
2.别盲从:不是跟着大佬就一定沾光
无敌舰队看似庞大,其实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在舰队当中,中小船只,比如说平底船和双桅小帆船,本身并没有什么战斗力,但它们跟在大战船后面,仿佛也具备了这个集体所拥有的想象中的强大威力和无上荣光。可实际上,一旦这个群体开始垮台,这些小船就是最先被抛弃的对象。它们不会获得所谓的力量,只会被大船抛弃,自生自灭,最后要么因为漏水沉入海底,要么绝望地撞上暗礁。即便是幸运登上陆地,也被爱尔兰人无情杀害。
这告诉我们:别把希望寄托在团队中最厉害的队友身上,团队的力量跟我们个人的力量不能画等号。跟着老虎混的狐狸,再怎么假虎威,关键时刻还是得靠自己。
3.别破罐子破摔:及时止损才是智者
没错,西班牙舰队失败了,但司令梅迪纳公爵从容而明智地制定了正确的应对方案,将战略目标从“占领英国”调整为“全力保全剩余力量”。他顽强勇敢地率领舰队北上,然后西行,再南下,来了一个战略大迂回,最后返回西班牙,最终为国王保留了大概三分之二的战斗力。
从西班牙舰队统帅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一点: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何时该放弃原来的计划,专注于止损。正如商业精英常说的:“知道何时退出,比知道何时进入更重要。”
看完本书,回顾这场无敌舰队覆灭记,你可能会发现历史的一系列吊诡之处:最强大的舰队被最简单的战术击败;最精密的计划败给了最基本的通信障碍;最勇敢的将领屈服于最固执的国王……
历史总是充满了意外和反讽,它从不按我们期望的剧本发展。或许这就是我们研读历史的意义: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以及权力、信仰、技术和运气如何交织在一起,最终决定历史的走向。而认清了这些,我们就能在面对当下和未来时,找到合适的认知框架与行动策略,因为正如马克·吐温的那句名言所说:“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它总会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