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贾平凹是对当代文学有重要贡献的一位作家,他的创作与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史发展息息相关,对当代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伴随贾平凹长达40余年的写作历程,对其作品的广泛批评和深入研究的成果也相当丰厚。贾平凹研究在当代文学中是持续的关注热点,本书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对贾平凹不同时期作品的评价,更重要的是通过该作家的个案研究,梳理与考察新时期以来作家、批评家与文学思潮、社会变迁互动共生的发展史。本书既是贾平凹个人的创作史、批评史与研究史,也呈现了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和文学发展史。作为对贾平凹的个体创作与研究的论衡,深入考察当代文学40余年来的发展变革历程,以及当代作家和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转型及政治历史沿革中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观念史。

贾平凹是当代文学领域重要的大家,也是和中国新时期文学共同成长起来的作家,对于新时期文学具有标志性意义。新时期以来,贾平凹一直是当代文坛的重要存在。他的创作时间长、数量大,现实主义的书写方式也和中国社会以及文学史的发展紧密相连。同时,他也是当代文学界被研究最多的作家,从《满月儿》开始,他的作品一经发表就备受评论界重视,很多评论家从青年时期就与贾平凹的创作互动,迄今仍保持着持久的文学情谊,带有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时代朝气。此后诸多一线评论家和持续崛起的年轻批评家对贾平凹的创作都给予了及时关注和追踪研究,使其在当代作家经典化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贾平凹研究和贾平凹创作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应该纳入文学整体观的视野中去发现当代文学制度与批评、文学史、研讨会等共生互动的复杂关系。

选取贾平凹为研究对象做编年史研究,主要是基于笔者长期关注贾平凹的创作与研究,发现贾平凹研究虽体大思精,却缺乏系统的参照。贾平凹是新时期以来始终和文坛、时代保持紧密联系的作家,他的创作量巨大,每隔几年就会给文坛带来新一轮震撼,是一个可以称得上有份量的作家。他的作品从1978年被广泛认知、肯定,到20世纪80年代逐渐经典化,被认为是当代文坛的代表作家,再到90年代因《废都》遭遇挫折,以及21世纪以后随着学院派崛起对其作品的重新肯定、多方研究,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贾平凹研究史既是作家的创作史,又是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发展史,以及涵盖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思潮和文化现象。将其历史化,会发现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发展脉络。同样,这样的研究方法可以用于同类作家的研究,对于当代文学新的研究空间的开拓具有一定意义。

作为当代文学史上被研究最多的重要作家之一,梳理贾平凹的创作与研究,可以发现当代文学四十余年的政治氛围、社会转型、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变迁史。贾平凹研究史也是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发展变迁史,更是一部知识分子的精神成长史。贾平凹的创作仍在持续,今后研究贾平凹的学者仍会很多,需要了解之前的研究状况。把贾平凹研究置于新时期以来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对于贾平凹个案研究和当代文学整体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现实价值。

根据统计,1978—2020年,研究贾平凹的专著、硕博士学位论文、期刊论文、报纸文章的情况如图0-1至图0-3所示。

在长达四十多年的贾平凹研究中,数代研究者参与,相关的学术论文、专著、硕博士学位论文数量庞大,成为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文献过于庞杂也使贾平凹研究面临诸多困难。因之,对其进行整理,既可以全面把握贾平凹的研究现状,在梳理作家经典化过程中,也可以发现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文学史的多元共生关系。

本书的研究范围限定在1978—2020年,即新时期以来40余年的贾平凹研究资料。贾平凹的创作贯穿了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史,贾平凹研究也集中了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关键词,成为文学和文化转型的重要承载体。诚如韦勒克所言,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学批评观念和批评规范。本书所探讨的贾平凹研究多取自当时能代表社会思想风气导向的批评文章、史料、文学对话。旨在将贾平凹研究作为整体考察,将批评文章与史料研究相结合,综合时代转型、文学思潮、批评范式,力图还原贾平凹研究的整体面貌以及当代文学40多年的发展历程。

图0-1 贾平凹研究专著(1990—2020)

图0-2 贾平凹研究期刊(1978—2020)

第一章重在分析新时期初及20世纪80年代的贾平凹研究,从最初因《满月儿》被发现、研究并逐渐跃升为中国文坛的重要作家,与之伴随的是一批青年批评家与作家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典型的80年代色彩。同时,文学制度的指导和规训,也是导致其创作出现转向的重要原因。“商州”文学世界的发现使贾平凹进入经典作家序列中,个体美学思想的崛起对于青年作家和批评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图0-3 贾平凹研究硕博士学位论文(1987—2020)

第二章重在分析20世纪90年代的贾平凹研究。从时代语境中考察“《废都》批判”,其间既有时代转型期从“一体”到“多元”的众声喧哗,又有知识分子自身的“身份”焦虑,《废都》成为一个时代情绪和历史话语的聚焦目标。随后,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创作和人生境遇进入低谷期,创作的几部长篇小说《白夜》《土门》都反应平平,仅有《高老庄》获得较多关注。随着散文热的兴起,对其散文研究成为研究重心。同时伴随着媒介而生的文学批评如何导致作家的形象演变,也标识着新的文学场域中批评的话语转向。

第三章为新世纪以来的贾平凹研究(上),标志着作家创作成熟期的到来及个体风格趋向浑厚稳定。在研究领域,既有对《怀念狼》新汉语写作范式的关注,又有《秦腔》《高兴》与现代性进程中农村、农民命运及生存方式的思考。《秦腔》获得茅盾文学奖使贾平凹的文学处境大为改观,被认为故乡写作的一块丰碑。在这一时期,“酷评”与“重读”成为研究新现象,一方面是“酷评”对于作品的犀利质疑,另一方面是时过境迁之后,批评家群体作为中年人“重读”《废都》的感伤体验。

第四章为新世纪以来的贾平凹研究(下),这一时期的作家创作和研究成果同时出现高产状态,包括密集出版的长篇小说《古炉》《带灯》《老生》《极花》《山本》《暂坐》。对于贾平凹的历史书写、现实关切、“海风山骨”文体美学的新探索,被认为贾平凹已然形成自我的美学风格,注重“在传统与现代中往返博弈”。部分青年批评家也对《极花》等作品是否失实及女性命运的安放问题提出质疑。这也说明,贾平凹研究因代际的差异产生不同声音。这一时期,贾平凹的散文出版也取得新收获,《自在独行》《万物有灵》《游戏人间》成为畅销书,也折射出贾平凹作为经典作家与市场的同构关系。

第五章为贾平凹的诗书画研究,既与其自身的精神气质、文人传统有关,也与当代文学的跨学科及与古典文学传统接续的研究趋向有关。从其诗歌研究、书画研究、诗书画与小说创作的关系研究,分析贾平凹如何做到诗书画一体,并在小说中借鉴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巧,营造出风情画、风俗画的艺术效果,实现中国古典美学与现代性的融合,这也是他作品的独特魅力及当代文学寻求中国气派的重要趋向。

第六章为文学史中的贾平凹,通过分析不同时期文学史中的贾平凹书写,梳理贾平凹是何时进入文学史的,被文学史一笔带过或浓墨重彩的作品,进而发现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文学史彰显的时代要素、个人趣味、文学思辨,以及当代作家经典化的复杂与曲折路径。

第七章为作品研讨会与贾平凹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贾平凹作品研讨会,发现当代文学制度与当代文学批评不同时期的话语聚焦,也能够发现作家经典化的路径。探讨作家如何从西安到北京,继而走向世界的历程,与文学史中的贾平凹书写形成互动与参照。

第八章为贾平凹作品的影视剧改编研究,从新时期初《野山》的上映,引起较大的社会轰动,到新世纪的《高兴》《带灯》,商业化与地方文化传承的结合,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与影视的关系也成为其作品传播的重要途径。而从小说到影视的改编,也反映出视觉时代文学的多重面向,以及严肃作家与大众文学的互动共生。

第九章为海外贾平凹研究。作为新时期最早被译介海外的作家之一,《浮躁》是较早获得国际大奖的作品,《废都》也获得重要的国际奖项,贾平凹文学的世界性是其研究的重要面向。从作品的翻译到文学的研究,贾平凹的译作及影响折射出中国当代文学逐步走向世界的发展历程。

附录部分整理了1979—2020年贾平凹研究专著、硕博士学位论文,是对贾平凹研究著述目录的汇编。研究贾平凹的学者首先面对的是资料的浩瀚庞杂,本附录可以提供快速有效的参考,能够了解贾平凹学术研究的聚焦与新意,以推进贾平凹研究及当代文学研究向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