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泥村:一个西南山村的变迁与振兴
- 周力等
- 2357字
- 2025-04-28 16:59:48
第四节 文化生活
一 广播影视与文艺活动
(一)广播
相较于沿海省份的村落,广播在黄泥村的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黄泥村还并没有引入广播,当时村内的通讯方式依赖上门告知或集中开会的形式,对于较远的亲友(受地形、交通、通信的限制,当时村民鲜有远在外乡的亲友),只能去县城打公用电话,或是书信往来。20世纪80年代初,广播才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引入村内。一开始,黄泥村只有一台广播设备,安装在当时的村大队(现称为村委会),主要是村干用来通知国家或当地的突发事件、召集村民开会,以及传达上级部门的文件指示。
广播的操作程序虽不复杂,但在20世纪80年代的黄泥村也算是稀奇物品。当时的广播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广播,而是充当了扩音喇叭的功能,因此,在相对闭塞的山村,利用广播打开外界世界的大门并不成功。
广播在黄泥村真正实现“组组通”是在2016年前后。2016年,脱贫攻坚正式在黄泥村打响,脱贫攻坚的大量文件需要及时传达给村民,同时在“扶贫先扶智”的思想引领下和国家文化管理局的政策指导下,要求村委会每天给村民广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多方面的信息,广播建设由此大面积展开。广播在村内大范围的运用虽然较晚,但对早就熟练运用智能手机的年轻村民来说影响甚微,反而对村内老人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每天早晨7点、中午12点和晚上18点的广播时间,让老人对日常劳作的安排有了更清晰的划定,同时,广播也是对老人闲暇的填充,极大扩展了老年群体的信息获取量。
(二)电视
电视给山村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外部世界的信息。在20世纪80年代的沿海地区,电视已经成为结婚的必备物品,和冰箱、洗衣机构成了那个年代的结婚“老三件”。然而直到1985年,黄泥村内只有三台黑白电视机,到了1990年后,村内80%以上的家庭都购买了黑白电视机,短短几年的巨变可以说是黄泥村的一次“电视革命”。
这其中有三种力量驱动着这次“电视革命”。首先是地形,当时黄泥村也存在着“一户电视,户户来看”的现象,但是与地势缓和的农村地区不同,山村村民想要去别家看电视需要绕一段很长的坑坑洼洼的山路,即便是同组的居民相互串门儿也颇费周章,并且村民放松娱乐的时间多在夜晚,在别户看完电视后需靠手电筒照明山路回家,因此,安全问题也是一大隐患。为了规避地形与道路带来的麻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家中置办一台电视。其次,人情与这场“电视革命”息息相关。每天或者隔天就去别家看电视,虽拥有电视的主人家不会逐客,但是把别人的私人领域当成公共场所总会让黄泥村的村民内心不安。随着时间的流逝,陆陆续续有村民自己购买电视机,“蹭电视”的群体越来越少,村内逐渐形成了买电视的氛围。最后,电视的价格也是实现这次“电视革命”的关键推动力。1990年前后,电视的价格大约在600元,村民一年的收入在800—1000元。对于村民来说,电视虽是一种奢侈品,但也在经济承受的范围内,绝大部分的村民愿意省吃俭用一整年来购置一台电视。2000年,彩电开始在黄泥村地区流行起来,彩电成为大部分家庭有条件购买的商品,而不用像之前一样通过节俭才能购置一台黑白电视。到2016年后,在脱贫攻坚的帮扶下,网络电视成为家家户户的基本家电。
(三)电影
与现在不同的是,曾经看电影是上到老人、下到小孩都适宜的活动。早在电视引入黄泥村之前,即1980年前后,电影放映就在黄泥村展开。多为山地的黄泥村想找一块较为宽敞的平整土地并不容易,因此电影放映往往在村委或是村民的院落进行。前者放映多为县文化局下派安排,后者多是谁家逢红白喜事,主人家特意花钱(大概10元)请人来放映电影。在电视引入之前,村内放映电影可是大事,只要听闻谁家晚上要放映电影,即便刮风下雨,村民也会前来观看。在人数对比方面,县文化局安排的电影放映观看人数少于村民自己组织的放映活动。
到20世纪90年代,受黑白电视迅速普及的冲击,电影的吸引力逐步下降。根据麻江县统计数据显示 [23],1992年县城闭路电视开通,县电影上座率大幅度下降,电影公司全年亏损0.7万元。现代电影对黄泥村村民的影响力较小,黄泥村村民结构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村内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传统的院坝电影已经不复存在,而现代电影的形式与风格对村内老人和妇女吸引力较弱,因此村民对现代电影的需求也相对较少。
(四)文艺活动
文艺表演或许是村内唯一能找寻民族元素的舞台。黄泥村的文艺表演虽不专业却成体系,每个村民小组都有一个“广场舞”小队,每逢正月运动会,村内也会同时举办一场“广场舞”比赛,各组小队便各秀风采,吸引不少村民前往观看。各组的小队对于外界的文艺活动也是踊跃参与。各组派人组成黄泥村的代表文艺表演团,不仅学习“广场舞”,也会学习一些民族舞蹈进行表演展示。对此,黄泥村村委办公室黄主任表示:“黄泥村的才艺氛围十分浓厚,上到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下到十几岁的青少年,不论男女多多少少都会跳‘广场舞’。”
二 文化氛围的培养
在一个小山村,图书馆和书屋的建设较为困难,村委现有的阅读室也是近几年才建立的。在教育供给侧改革中,为了培育村内良好的文化气息,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黄泥村建设了阅读室来保障书刊和阅读地点的供给。另外,阅读室有一套详细的管理章程,负责人会定期查阅图书借阅情况。
对于书目来源,村干部会主动联系县文化局或者负责提供智力帮扶的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举办募捐图书活动,村内也会用部分的扶贫资金进行图书采购。阅读室书刊的类型丰富多样,有针对学生的学习辅导工具书,也有适合大众阅读的历史类读物,当然大部分是有关于农业生产生活的科普书刊。
然而,村内对于阅读需求的刺激效果甚微,阅读室也常常处于闭门状态,自2018年以来,村内阅读室人稍多起来,这主要由于村内产业发展,少数外出返乡创业的青年人需要扩充专业知识,由此使阅读室渐渐有了人气,如图2—2所示。

图2—2 黄泥村阅读室
(注:王崇懿于2020年08月27日拍摄,拍摄地点:黄泥村阅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