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研究
- 高培勇主编
- 583字
- 2025-04-28 18:04:59
第一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立体格局
——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生态分析
摘要:本章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及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在回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章着重从几个案例的分析中得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存空间是一个立体格局分布的统一整体的结论。
关键词: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立体格局
中华民族共同体栖居的自然地理空间明显呈现出自西向东海拔逐级下降的立体生态格局:第一阶梯是西部海拔4000米以上的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东接横断山脉;第二阶梯是海拔降至1000—2000米的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其间有塔里木盆地;第三阶梯是往东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和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费孝通先生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开篇就是从这一地理空间讲起的,他指出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自成一个地理单元,是一个内部结构完整的体系。“中华民族的家园坐落在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北有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的这一片广阔的大陆上。这片大陆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形成一个地理单元。”对于中华民族所生存发展的生态格局,学界大致形成了经济文化类型论、过渡地带论、走廊通道论、互嵌共生论等主要的理论路径,今天这些解释路径是否依然有效,已有的解释路径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我们是否能够发展出对于当下更具解释力的理论路径,是值得学界共同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