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邪相争
正邪相争,是指结证发生及其演变过程中,机体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的相互斗争。正邪斗争,不仅关系着结证的发生,而且直接影响着结证的发展及转归。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各种结证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正邪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结证的发生,亦即发病,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产生的抗病、康复能力,简称为“正”。邪气,则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结证的发生,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正邪斗争的结果。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固密,病邪难以侵入,结证无从发生,故《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当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防御能力低下时,邪气才能乘虚侵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障碍,气血功能紊乱,从而发生结证,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但并不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邪气是发病的条件,在一定情况下,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如烧烫伤、冻伤、饮食中毒、枪弹伤、毒蛇咬伤等,即使正气强盛,也难免被伤害。又如疠气引发疫疠大流行的时候,如《温疫论》所描述的“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说明了多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邪气是重要的条件并起着主导作用。
3.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1)正能胜邪则不发病:
邪气侵袭人体时,正气即奋起抗邪。若正气旺盛,抗邪力强,则病邪难以侵入;即使侵入,正气亦能奋力驱邪外出,或扑灭于内,及时消除其病理影响,不致产生病理改变,那么结证无从发生。
(2)邪胜正负则发病:
在正邪相争过程中,若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抗邪无力,则邪气乘虚侵入而发病;若感邪毒烈,致病作用强,正气显得相对不足,亦可导致结证的发生。
(二)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
结证发生之后,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和邪气这两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正邪双方在其斗争的过程中,发生着力量对比上的消长盛衰变化。正邪之间消长盛衰变化,必然导致疾病发展趋势上出现表邪入里,或里邪出表的病理变化过程,亦即病邪出入。邪气亢盛,正气损耗,抗邪无力,那么在表之病邪可由表内传入里;反之,若正气来复而旺盛,邪气虚衰,则在内之病邪可由里出表。
1.表邪入里
表邪入里,指外邪侵袭人体,首先停留于机体肌肤卫表引发表证,而后则内传入里,转化为里证的病理传变过程。是结证向纵深发展的反映,多由于机体正气受损,抗病能力减退,正气不能制止病邪的致病作用,病邪得以向里发展;或因邪气过盛,或因失治、误治等,致表邪不解,传变入里而成。例如,外感风温,初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咽喉肿痛、脉浮数等风温邪气在表的症状,继而发展为但发热不恶寒、口渴汗出、咳嗽胸痛、咯痰黄稠、脉滑数等邪热壅肺的表现,即属由表热证转化为里热证的表邪入里过程。
病邪由表入里的传变,一般按规律依次相传。例如,“伤寒论”的六经传变,通常是依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顺序,由表入里逐个层次传变;温病则依卫分、气分、营分、血分,或由上焦、中焦、下焦之顺序传变。病邪之依次转化入里,多由于正气渐损,正不胜邪所致。然而,当邪气过盛,暴伤正气时,袭表之邪气也可不按上述顺序“顺传”入里,在伤寒则有直中三阴,于温病则有逆传营血之入里过程。例如,寒邪袭表,卫表不固,直接深入于里,伤及脾胃,而见腹痛、泄泻等症状,称为寒邪直中太阴;温邪袭表,初有发热恶寒等邪在卫分的表现,不经过气分阶段,而直接深入营分或血分,出现身热夜甚、神昏谵语、斑疹隐现或显露、舌色红绛等症状,称为热邪逆传营血。
2.里邪出表
里邪出表,指病邪由里透达于表的传变过程。是邪有出路,病势有好转和向愈之机的反映,多因正气渐复,邪气日衰,正气驱邪外出所致。例如,温病内热炽盛,可见壮热烦渴、脉洪大等里热证的表现,继则汗出而热解,或疹、斑透发于外而病势趋愈,即属里邪出表的过程。
(三)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
正邪相争的运动变化,贯穿于结证过程的始终。体内邪正力量对比上的消长盛衰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趋势,而且对于虚实证候的形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虚实病机
《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是说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的盛衰,决定着患病机体表现为虚或实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
(1)实:
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即致病邪气和机体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邪气虽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尚能积极与邪气抗争,故而正邪相搏,斗争剧烈。这一实的病机,致使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反应比较剧烈、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
(2)虚:
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即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机体正气对于致病邪气的斗争,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应。这一虚的病机,致使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称为虚证。虚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后期,或内伤杂病的后期,亦可见于体质素虚或多种慢性病证的患者。
2.虚实变化
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可产生单纯的虚或实的病机,而且在某些长期的、复杂的疾病发展过程中,还会引起虚实病机之间的多种变化,主要有虚实错杂、虚实转化及虚实真假等。
(1)虚实错杂: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病邪与正气相互斗争,邪盛和正衰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如实证失治,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或正气虚弱,无力驱邪外出;或本为虚证,又兼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凝结阻滞,或兼宿食积聚于内,均形成虚实错杂的病理状态而导致虚实错杂证候的出现。虚实错杂尚有虚中夹实与实中夹虚之分。
虚中夹实:指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于内的病理状态。如脾阳不振,运化无权的水肿病证,即属此类,其临床表现既有面白不华、神疲乏力、纳呆、腹胀、便溏等脾虚见症,又见身肢浮肿等水饮内停,外泛肌肤之象。
实中夹虚:指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的病理状态。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从而形成实热伤津耗气的病变,即属此类。其临床表现既有壮热、烦躁、呼吸气粗、大汗、脉洪大等实热炽盛见症,又见口干舌燥、口渴引饮、心悸气短、乏力等气阴两伤之象。
此外,在虚实错杂的病机变化中,除邪盛正虚有多少、主次之分外,还因病邪所在部位层次不同,正气受损脏腑组织有异,又有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虚下实、上实下虚之别,在病机分析时,应予详辨。
(2)虚实转化: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实邪久留而损伤正气,或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聚所导致的虚实病理转化过程。主要有由实转虚和因虚致实两种病机变化。
由实转虚:是指本来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实性病理变化,转化为以正气虚损为主要方面的虚性病变的过程。这一病机可导致临床上实证转化为虚证。如肝胆湿热证初见黄疸、胁痛、脘闷等,之后影响脾胃运化,逐步演变为面白神疲、纳减腹胀的脾气虚证。
因虚致实:是指本来以正气亏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理变化,由于脏腑功能衰弱,水湿、痰饮、瘀血等实邪留滞蓄积体内,转化为以邪实为主要方面的实性病变的过程。这一病机可导致临床上虚证转化为实证。如初见面白神疲、少气乏力、舌淡白、脉虚无力的气虚患者,日久失治,气虚推动无力以致瘀血蓄积,逐步演变为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脘腹有积块、舌色紫黯、脉细涩的血瘀证。
(3)虚实真假: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些特别情况下,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时候,可出现与疾病本质不符的假象。临床上有“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证,以及“大实有羸状”的真实假虚证。
真虚假实:是指本质为正气不足,但由于脏腑虚衰,气血不足,运化无力,而出现邪实假象的病理状态。如脾气虚证,由于虚是病机的本质,故临床可见纳食减少、疲乏无力、少气懒言、舌质胖嫩色淡白等正气不足的症状;同时因气运行无力而郁滞不通,并见腹胀满、腹痛、脉弦等类似实证的假象。患者虽然腹胀满,却有时和缓减轻,不似实证之胀满持续不减不缓;虽腹痛,却按之痛减而喜按,不似实证之痛而拒按;脉虽弦,却重按无力,不似实证之弦劲有力。可见病机的本质是虚而不是实。
真实假虚:是指本质为邪气盛实,但由于实邪结聚于内,阻滞经络,致使气血不能畅达于外,而出现正虚假象的病理状态。如热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可见到大便秘结、腹满硬痛拒按、潮热、谵语等实热症状;同时如因阳气被郁,不能四布,则可见到面色苍白、神情默默、不愿多言、身体倦怠、脉沉细等类似虚证的假象。但仔细观察患者,面色虽白而舌色却红绛苍老;神情默默,不愿多言,却语声高亢而气粗;身体倦怠,但稍动即觉舒适;脉虽沉细,但按之有力。可见病机的本质是实而不是虚。
(四)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邪相争,双方力量对比不断产生消长盛衰的变化,不仅能左右疾病的发展趋势与虚实变化,而且对疾病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
正胜邪退,是邪正消长盛衰发展过程中,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面转归的一种结局;也是在许多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转归。这是由于患者的正气比较充盛,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强;或能及时得到正确的治疗,邪气难以进一步发展,进而促使病邪对机体的损害作用消失或终止,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病理性损害逐渐得到修复,精、气、血、津液等的耗伤也逐渐得到补充,机体阴阳两个方面在新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相对平衡,疾病即告好转或痊愈。
2.邪胜正衰则病势恶化
邪胜正衰,是邪正消长盛衰发展过程中,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的一种结局。这是由于机体正气虚弱,或因邪气过于亢盛,机体抗御病邪的能力日趋低下,不能制止邪气的致病作用,机体受到的病理损害日趋严重,病情因而趋向恶化、加剧。若正气衰竭,邪气独盛,气血、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衰惫,阴阳离决,则机体的生命活动亦告终止而死亡。
此外,在邪正消长盛衰的过程中,若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出现邪正相持,或正虚邪恋,或邪去而正气未复等情况,则常常是许多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持久不愈的主要机理。如果邪正交争,则病情起伏,时好时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