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30.我想这就是华国的先进之处

事情的突然变故让参与的他们都感觉到一阵手忙脚乱。

柳清沫连夜从国内赶来,这次她带来的不是财务报表,而是父亲留下的旧日记。

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张未完成的设计图——基于竹筒纤维的量子存储装置,边缘用铅笔写着:“当记忆足够多,或许它们会自己寻找出路。”

暴雨突至的深夜,江月独自站在展厅。雨水敲打玻璃的声音与盲文藤纹的细微震颤形成奇妙共振。

她取下墙上的记忆丝巾,轻轻覆在眼上。

刹那间,无数触觉记忆如潮水涌来:张婆婆编竹时竹篾的凉滑、老周打字机的金属棱角、柳清沫涂口红时的气息......这些本不相干的触感,在黑暗中编织成全新的图谱。

“原来如此。”

她突然轻笑出声,摘下丝巾,任由雨水打湿发梢,“老周要的不是完美的记忆复刻,而是让每个触摸都成为新记忆的起点。”

她掏出手机,向团队发送新指令:“停止所有系统维护,开放藤纹算法的自主学习权限。”

黎明时分,米兰的街道上出现奇特景象:

视障者佩戴的导盲设备藤纹闪烁,指引他们走向从未标记过的花店——那里的玫瑰香气,正通过算法转化为特殊的触感代码。

而在竹隐村,新生的竹子天然生长出盲文纹路,张婆婆摸着竹节,听见了来自米兰的钢琴旋律。

江月在设计周闭幕式上展示了最新作品:一枚没有任何预设数据的竹筒。

“它的第一次被触摸,将决定它的全部记忆。”

她将竹筒递给台下的老妇人,当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覆上竹筒表面,整个展厅的光纤突然绽放出翡翠般的光芒——那是跨越三十年、两万里的记忆,终于找到了彼此共鸣的频率。

在场的惊呼声如同雷声一样,轰然想起,紧接着就是巨大的鼓掌声和赞美声,混杂着多种语言,看起来倒是像国内的赶集一样,格外的嘈杂。

“When did they have such technology?”(他们什么时候有了这样的技术?)

“Можемлимыподражатьэтойтехнологии?”(这种技术我们也能模仿吗?)

“Ich denke, das sollte der Fortschritt von China sein.”(我想这就是他们的先进之处。)

“Oh, mon Dieu, je te jure que ce sera la plus belle interaction spatio-temporelle que j'ai jamais vue.”(哦,我的天呐,我发誓这将是我见过最棒的时空交互。)

……

这样的夸赞数不胜数,与此同时,米兰的这趟旅行也就此落幕了…

坐在回程的飞机上,江月收到小雨的语音留言:“姐姐,我用藤纹给竹林写了信!现在风穿过竹筒的声音,像在唱我们的故事。”

她望向窗外,云层中隐约浮现出不断生长的盲文藤纹,如同大地与天空的对话。

此刻她终于懂得,老周留下的不仅是算法,更是让记忆永远保持生长的勇气——就像竹海里的每一根竹筒,既是过往的容器,也是未来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