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音乐学院317琴房的门被轻轻推开,程默站在门口,恍惚间仿佛看见三十年前的林教授正坐在那架老旧的三角钢琴前备课。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黑白琴键上,灰尘在光柱中缓缓浮动。
“程教授,设备都调试好了。“助教小张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第一位受试者已经到了。“
程默点点头,走进这个曾经改变他命运的琴房。五年过去,这里已被改造成“音乐记忆研究中心“的核心实验室。墙上挂着的不是冰冷的仪器图表,而是林教授手稿的放大复制品,以及程默与父亲在病床前的最后合影。
“让他进来吧。“
门再次打开,一个约莫六十岁的男子在家人搀扶下走进来。他叫吴国栋,退休的物理教授,三年前确诊阿尔茨海默病,现在已经认不出自己的妻子。
“吴教授,您还记得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吗?“程默轻声问道,同时示意助手准备记录脑波变化。
老人茫然地摇摇头,但当他看到钢琴时,手指不自觉地抽动了一下。程默敏锐地捕捉到这个细节,将老人引导至钢琴前。
“让我们试试这个。“程默从实验台上取下一个轻巧的头环——这是他与陈远共同研发的“神经声波共振器“,改良自当年老魏给他的简陋装置。
头环戴上后,程默打开控制终端,调出一段特殊的旋律。这不是普通的录音,而是根据吴教授年轻时演奏风格量身定制的“神经音乐编码“。
第一个音符响起时,吴教授的身体猛地一震。程默紧盯着屏幕上实时变化的脑波图——那些杂乱无章的波形正在重组,逐渐形成健康的认知活动模式。
“这是...“吴教授突然开口,声音嘶哑但清晰,“这是我在莫斯科比赛时...弹过的...“
站在一旁的妻子捂住嘴,泪水夺眶而出:“老吴...你认得出我了?“
吴教授转过头,眼神中的迷雾似乎散开了一些:“素芬?你怎么...哭了?“
实验室里一片寂静,只有旋律继续流淌。程默观察着每一个数据变化,手指在平板上快速记录。这不是奇迹,而是科学——林教授的理论正在被一个个病例验证。
两小时后,治疗暂告一段落。吴教授已经能回忆起部分往事,甚至哼唱出年轻时创作的歌曲片段。家属千恩万谢地离开后,程默独自站在窗前,望着校园里来来往往的学生。
“第五十七例成功案例。“苏芮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现在是中心的副主任,专门负责临床研究。“数据已经远超常规药物的效果。“
程默转身,接过她递来的数据板:“但还远远不够。治疗效果只能维持两周左右,我们需要更持久的编码方式。“
“已经比五年前好太多了。“苏芮靠在钢琴旁,“林教授若能看到...“
她的话被敲门声打断。一个西装笔挺的中年男子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公文包——是周上校,不过现在应该称他为周局长。国安部重组后,他负责监管所有涉及神经科技的伦理审查。
“打扰了,程教授。“周上校——现在叫周明——微微颔首,“审查委员会对你们的新申请有些疑问。“
程默示意他坐下:“关于儿童患者的那部分?“
周明打开公文包,取出一份文件:“将记忆编码技术用于儿童自闭症治疗...这踩在了伦理委员会的敏感线上。“
“但数据显示,早期干预效果会提升三倍。“苏芮插话道。
“我理解你们的热忱。“周明的声音平静而坚定,与五年前那个狂热的军官判若两人,“但我们必须吸取历史教训。林教授的研究被滥用,正是因为缺乏监管。“
程默沉默片刻,突然走向钢琴:“周局长,您还记得这个吗?“他弹奏了一段简单的旋律——正是当年在音乐厅,周明用来对抗他的声波武器频率。
周明的表情变得复杂:“每一天都在我脑海中回荡。那些纳米控制器被清除后,我才真正获得自由。“他摸了摸右耳后的疤痕,“这段旋律提醒我,科技必须服务于人性,而非控制它。“
“正是如此。“程默停下演奏,“我们申请儿童治疗试验不是为了创造奇迹,而是为了帮助那些被常规医学放弃的小生命。就像...“
“就像林教授当年帮助你一样。“周明接上他的话,长叹一口气,“我会尽力说服委员会,但需要更完善的安全方案。“
送走周明后,程默回到办公桌前,打开抽屉取出一个古旧的音乐盒——这是整理林教授遗物时发现的,里面藏着婴儿时期程默的一缕头发和一张纸条:“给我的小默,愿音乐指引你找到回家的路。“
“程教授!“助教突然冲进来,手里拿着平板,“西区分院那边出了状况!您最好看看这个!“
平板上显示着实时监控画面:一个约莫七岁的小女孩坐在治疗室里,正用玩具钢琴弹奏一段惊人的复杂旋律——那分明是《血脉共鸣曲》的简化版。
“她从哪里学到这个?“程默猛地站起来。
“没人教她!“助教激动地说,“这是今天新收治的患者,从未接触过音乐治疗。但当我们播放常规诱导音乐时,她突然开始弹奏这个!“
程默抓起外套就往外跑。二十分钟后,他站在西区分院的观察室外,隔着玻璃看着那个瘦小的身影。女孩有着东欧人的面部特征,金发扎成两个凌乱的小辫。
“索菲亚·伊万诺娃,七岁,重度自闭症伴语言障碍。“分院主任快速汇报着,“父母是乌克兰移民,母亲怀孕期间遭遇过切尔诺贝利辐射泄漏。“
程默戴上神经共振器,轻轻推开治疗室的门。女孩对他的到来毫无反应,继续在玩具钢琴上敲击着不成调的旋律——但程默的专业耳朵立刻听出,那是《血脉共鸣曲》核心动机的变体。
他慢慢蹲下身,与女孩平视,然后从口袋里取出那枚林家音叉,轻轻敲响。音叉发出的震动让空气泛起涟漪,索菲亚突然停下动作,抬起头来。
两人的目光第一次相遇。女孩的眼睛是罕见的紫罗兰色,瞳孔中闪烁着不可思议的光芒。更令人震惊的是,她开口说话了,声音清脆如银铃:
“你也有那个声音。“
程默的血液仿佛凝固了:“什么声音,索菲亚?“
女孩的小手指向他的太阳穴:“脑袋里的歌。爸爸说,那是很久以前,一个东方音乐家留给我们的礼物。“
程默感到一阵眩晕,不得不扶住墙壁才能站稳。他示意观察室里的医生立即联系女孩的父母。
一小时后,程默面对着伊万诺夫夫妇——典型的东欧知识分子,丈夫是物理学家,妻子是钢琴教师。当程默展示那枚音叉时,两人的表情证实了他的猜测。
“这...这不可能。“伊万诺夫先生用带着口音的英语说,“我祖父确实提过二战期间遇到一位中国音乐家,但...“
程默调出林教授的档案照片,伊万诺夫夫人惊叫一声:“就是他!我祖父的日记里有一张合影!“她颤抖着从钱包里取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复印件——年轻的林志远站在基辅的一座教堂前,身旁是一个乌克兰军官,两人中间是个抱着小提琴的小男孩。
“1942年,我父亲才十岁。“伊万诺夫先生低声说,“纳粹占领期间,是这位中国音乐家救了他,教他用音乐治疗战争创伤...“
程默感到一阵电流般的震颤从脊椎窜上头顶。林教授从未提及他在战争年代的经历,但现在一切都有了解释——他不仅将音乐记忆编码技术传给了自己的血脉,还在特殊情况下选择了其他“受体“。
“索菲亚是第四代。“程默轻声说,“她继承了部分音乐记忆编码,虽然表现形式不同。“
“您是说...我女儿的大脑里...有您父亲的记忆?“伊万诺夫夫人难以置信地问。
“不完全是记忆,更像是某种音乐本能。“程默走向观察窗,看着又开始弹奏的索菲亚,“林教授可能在我之外,还留下了其他'传承者'。“
当晚,程默独自留在中心实验室,面前摊开着林教授的所有笔记本。他反复查看那些曾被忽略的页脚注释、旅行记录和看似随意的日期标记。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个惊人的模式逐渐浮现——林教授在三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留下过至少十二个类似索菲亚这样的“音乐种子“。
凌晨三点,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陈远拄着拐杖走进来——五年前国安部的监禁给他的双腿留下了永久性损伤,但也造就了顶尖的神经电子学家。
“找到什么了?“他凑近看程默的笔记。
程默指着世界地图上的标记点:“基辅、华沙、维也纳、京都...每个地方都对应着林教授的一次学术访问,也都出现过类似索菲亚这样的'音乐天才儿童'案例。“
陈远吹了声口哨:“所以他早就做过分布式记忆备份?这太疯狂了...“
“不,这很林教授。“程默苦笑道,“他从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国安部彻底控制了我,至少世界上还有其他地方保存着他的研究精髓。“
“但现在问题来了,“陈远严肃起来,“如果这些孩子都拥有部分音乐记忆编码,那么周上校背后的势力——“
“——会不惜一切代价找到他们。“程默接过话头,脸色阴沉,“我们必须赶在前面。“
他打开通讯器,拨通了一个许久未联系的号码。屏幕亮起,显示出老魏那张布满皱纹的脸,背景是某个东南亚国家的棕榈树。
“小子,我猜你也发现了。“老魏咧嘴一笑,缺了颗门牙,“你爸那老狐狸,从来不会只有一个计划。“
“您知道还有多少像索菲亚这样的孩子?“程默直截了当地问。
老魏的表情变得严肃:“十一个确认的,可能还有更多。林志远在最后几年走遍了全世界,专门寻找那些有音乐天赋又身处困境的孩子。“他顿了顿,“包括我孙子在内。“
程默震惊地看着屏幕。老魏继续道:“五年前我就离开了,就是为了保护这些孩子。现在你既然发现了,是时候组建'乐团'了。“
挂断通讯后,程默转向世界地图,用红色图钉标记出老魏提供的位置:曼谷、开普敦、布宜诺斯艾利斯...十二个红点分布在不同大洲,如同音符散落在五线谱上。
“我们该怎么做?“陈远问。
程默拿起共鸣琴,轻轻拨动琴弦:“按照林教授的计划——把这些分散的音符合奏成完整的乐章。“
他打开新笔记本,在第一页写下标题:《新声计划》。下方是十二个名字,索菲亚排在首位。窗外,黎明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墙上的合影上——年轻的林教授抱着婴儿时期的程默,两人额头上贴着同样的音符贴纸,笑得无比灿烂。(三千七百字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