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的惊疑且不去说他,当金仙观的住持清虚道长,和一众同道奉诏觐见时,心情可谓经历了一场大喜大悲的跌宕。
“陛下,您说什么?”清虚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本来他的心情是很不错的,朝廷在征地,自家的道观多数处于偏僻的地方,从而避过了一劫,当然,在他看来,这是当今天子崇道的体现。
毕竟当今天子还是藩王时,就已经宠信道士了,在颍川王府聚集的那一大批同行就是明证。可惜那群胆小鬼胆子太小,至今都不敢尝试穿越藩镇的地盘,到京城来。
在清虚看来,那些同行实在不成器,早就应该跟着今上过来。藩镇虽凶,毕竟还没称帝,名义上还是大唐的臣子,难道真敢截杀朝廷的藩王不成?
也没办法了,毕竟是既成事实,那些同道没跟过来,好时机已经错过了,后悔也没什么用,今上毕竟在征地中还是偏爱道门的,结果没想到,好容易等到皇帝召见了,迎面而来的居然是这么逆天的任务。
“诶,道长你也别想的太复杂了,朕并不是想要你们念咒施展五雷法,而是想要你们研究一种药末,名为火药。估计你们炼丹时,也搞出来过类似的东西,这东西能快速燃烧,甚至爆炸,有了这东西,就能爆破人、神、鬼那三道天堑了。”李瀍安抚道。
找道士爆破三门峡,当然是为了火药了,难道还真指望他们念咒施法不成?除此之外,军队的新装备也得指望火药的研发呢,这事当然得找道士,大唐算是道门的一个巅峰活跃期了,因为皇族认的祖先是老子,是道家的祖师,所以道门在唐朝是颇受优待的。
炼丹服食的皇帝不少,道门炼丹自然也会产生些副产品,火药就是其中之一。晚唐的皇帝都在醉生梦死,没人顾得上这利器,但在五代十国之后立国的宋朝,就大规模的应用起火药来了,其诞生,八成就在残唐阶段。
这当然是李瀍的推断,做不得准的,但给出火药配方,让道士们加点劲研究一下,应该还是很快就能出成果的。然后增加爆炸威力,无非加点糖什么的,爆破三门峡也未必就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李瀍安抚了一下,让清虚道士稍稍安了点心,毕竟他自己炼丹时,也发现过类似现象,不觉得天子在说什么天方夜谭的事情,无非皇帝直接说的是终极目标,有些太恐怖了些,让人肝颤罢了。
平静下来想想,皇帝给出了一硫二硝三木炭的配方后,仔细琢磨琢磨,还真未必不能搞出这个名为火药的东西来。
但先前想的那些给和尚们添堵的小心思,肯定都得作废了,今上跟传闻中完全不一样,这次召见不是让大伙修法坛的,莫非真是来京城的路上,遇到什么高人了么?跟颍川的同道们说的完全不一样啊!
息了修法坛的心思,清虚也没多废话,领命而去。毕竟皇帝交了任务过来,想得到皇帝的青睐,也只能把任务完成了再说。
秘书李商隐就看得稀里糊涂了,他得承认,在征地时,他有意回避了道观,毕竟今上在藩地时就宠信道士,这消息一打听就知道,他如今也在学着做好皇帝的身边人,当然不会忽略这一条。
另外,也确实是道观多处于风景幽静之地,比如最出名的淳风观、金仙观、道观台、万寿八仙宫和大重阳万寿宫,都不在城区,而是在山里面,自然风光不错的地方,也就是一个玄都观,身处崇业坊的闹市区,香火还颇旺盛,实在也不好征他的地啊。
但他眼前所见,皇帝显然是一视同仁,并未对道士有半点回护之意,就是单纯的交待任务而已。顶多是交待了配方,使道士们可以有的放矢而已,但这配方又是从何而来?莫非陛下来京的路上,真的遇到了什么高人,受到了指点不成?
李瀍注意到了秘书的惊讶,笑问道:“义山是有何不解之处么?”
“臣愚钝。”李商隐施礼问道:“臣只是不明,陛下在藩地时宠信道士一事,传得沸沸扬扬,应该不是空穴来风吧?可观陛下登基以来的行事,似对道士没有任何偏袒,看重民生似乎也不是在积功德,这其中的缘故,臣一时想不分明。望陛下有以教我?”
“重民生?其实不是啊,朕的确有意补偿民间,却不是单纯的使民间富起来,是为了秋天的大征兵啊。”李瀍耐心解释道。他的秘书,虽然李商隐还没这个自觉,但秘书肯定要能理解领导的意图,要是想两差了,还怎么贯彻领导的意图?
“陛下要大征兵?”李商隐果然没理解,当下吃了一惊。
“当然了,残唐已经残破如此,不大征兵怎么镇压四方?义山不是觉得,单纯用利诱,就能让天下藩镇安心放弃手中的权力,老老实实地来京城安居吧?”
“唔……”李商隐被噎住了,他还真是这么想的。
“斗米恩,升米仇,这是民间的谚语,朕这个皇帝施政同样如此,要是只靠给好处,民众是不可能听朝廷指挥,指哪儿打哪儿的,说不得,还会养出一群忘恩负义之人来,朝廷以后一旦有什么违逆之处,反倒会激起他们的仇恨来。”
李瀍开始详细解释,这都是他在后世看短视频时学来的人生道理:“但我大唐,确实又欠百姓们太多了,不补偿一二,也确实难以重建信用,所以,朕欲让百姓先成为有产者,恰如我大唐初时的府兵一样,有恒产者有恒心,用以成军,故能所向披靡。并非单纯的施恩于百姓,而是有所求也。”
“原来如此。”这道理很简单,李商隐只是从前的经历少,却是个绝顶的聪明人,当然不会理解不了。他之前就想劝谏天子了,只是没想出天子的施政有何不妥之处,现在被天子点出,他才反应过来,天子登基后一味的施恩,确实有些过了,但他只以为这是圣君行径,没发现有何不妥之处,直到天子点出关窍。
“简单说,每次施政给了百姓恩惠,然后就要有所求,时间长了,百姓就能习惯朝廷的节奏,咱们大唐行至如今,粮食增援河西义军,兵役强大朝廷本身,还要向河北动兵,可能要打上四、五场,没有百姓的鼎力支持可不行。”
河朔三镇,这就至少要打三场,还有个原主平定的昭义镇,这就是四个目标了,还会不会有预料外的目标,李瀍也确定不了。动兵么,他不会自以为是个穿越者,就可以横扫土著了,直接打出唐太宗的战绩来,还是得小心绸缪才行。
这就要求他的本钱得厚实点,可长安一共一百二十万人口,征五万兵比例就已经相当高了。他要的可不是拉壮丁,而是自愿入伍的,长安青壮也就六七万顶天了,这就要求他必须得提高长安百姓的有产比例。
然后靠着抵御吐蕃的年年来犯,先打出名声来,然后先对周边的几个藩镇下手,扩大唐廷的控制范围,最后才谈得上河北。
这是个长远规划,想实现,靠的就是长安的百姓支持,而施行政策,不能光靠他自己,很多事,都得让秘书帮忙张罗的,所以,李瀍才费心思向李商隐解释自己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