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琴弦上的光

清晨六点,城市还未完全苏醒,林深已经站在了工作室门口。推开门,熟悉的松香味迎面而来,那是老琴身散发出的独特气息。他轻轻拂去工作台上的灰尘,从抽屉里取出那把珍藏的小提琴——这是祖父留给他的唯一遗物,也是他全部的心血。

“又一个没有学生的早晨,“林深自言自语道,手指轻抚琴弦,发出悠长的叹息声。自从三年前音乐学校关闭后,他的学生一个个离去,曾经热闹的工作室变得冷清。虽然靠修理乐器维持生计,但那种与音乐灵魂交流的感觉却日渐稀薄。

窗外,细雨开始飘落,打在玻璃上形成一道道蜿蜒的水痕。林深从柜子里取出块布,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小提琴的每一寸木料。这把琴陪伴他度过了整个童年,祖父曾告诉他:“每把琴都有灵魂,你用心对待它,它就会用音乐回报你。“

正当他专注于修复一根断裂的琴弦时,门铃突然响了。林深抬起头,透过模糊的玻璃门,看到一个模糊的身影。

“请问是林深先生吗?“门外传来温和的女声。

打开门,一位中年女士站在雨中,怀里抱着一个琴盒。她约莫四十岁左右,穿着简单而优雅,发间别着一朵干花。

“我是苏韵,听说您能修复老琴。“她递过一张名片,上面写着“旧时光乐器行“几个字。

林深接过名片,注意到边缘有些磨损,似乎被反复折叠过多次。

“进来吧,外面下雨了。“

工作室简朴却整洁,墙上挂满了各种乐谱和老照片。苏韵小心地将琴盒放在工作台上,轻轻打开。里面是一把中提琴,琴身呈深红色,木纹如同流水般美丽,但在琴颈处有一道明显的裂痕。

“这是我父亲的琴,“苏韵轻声说,“他是一位音乐老师,十年前去世了。这把琴陪伴他度过了整个教学生涯。最近整理遗物时发现了它,但我找不到会修理的人...“

林深戴上放大镜,仔细检查琴的每一处细节。“这把琴的材质很特别,应该是上世纪中期的手工制品。“他轻轻拨动琴弦,声音沉闷而不连贯,“裂痕影响了共鸣,需要重新粘合和调音。“

“需要多久?我父亲生前一直希望能再听到它的声音。“

“至少一周,如果顺利的话。“林深回答,内心却被这把琴勾起了回忆。祖父也曾说过类似的话,每把琴都承载着主人的记忆和情感。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深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修复这把中提琴。他先是用特制的木胶填补裂痕,然后小心翼翼地重新雕刻琴颈内部结构,确保音柱位置正确。这是一项需要极度耐心的工作,稍有不慎就可能毁掉整把琴。

第三天傍晚,当林深正在调整琴码时,苏韵再次来到工作室。她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林深专注工作。

“你和你父亲很像,“苏韵突然说道,“他总是这样专注地修琴,仿佛整个世界都静止了。“

林深抬起头,微微一笑:“修理乐器就像医生治病,需要了解它的'病史',才能对症下药。“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修琴的?“苏韵好奇地问。

“十八岁那年,祖父去世后。“林深的眼神变得柔和,“他留给我这把小提琴,还有这个工作室。起初我不理解,为什么他要把一生都献给这些不会说话的木头。直到有一天,当我真正触摸到音乐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

苏韵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父亲也是这样,他说乐器是情感的容器,能保存那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

随着修复工作的进行,两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林深了解到苏韵辞去了银行的工作,接管了父亲留下的旧乐器行。虽然面临经济压力,但她坚持认为,每把乐器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妥善对待。

“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购买新乐器,没人会在意一把旧琴的故事。“苏韵叹息道。

林深深有同感:“是啊,工业化的生产让乐器变得完美无缺,却失去了灵魂。每一把手工制作的琴都有瑕疵,正是这些不完美让它独一无二。“

第五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城市。工作室的屋顶开始漏水,林深急忙收拾工具和乐器。就在这时,他发现那把中提琴的共鸣箱内有一张泛黄的纸条,被雨水浸湿了一角。

“这是什么?“林深小心翼翼地取出纸条,上面是几行褪色的字迹:

“当你听到这段旋律,请记住,即使琴弦断了,音乐也不会消失。它会在空气中继续流动,在人们的心中回响。生活也是如此,即使遇到挫折,爱与希望依然存在。“

落款是“韵,1982年“。

林深惊讶地看着苏韵:“这是你写的?“

苏韵接过纸条,眼中闪着泪光:“是我父亲年轻时写给母亲的。据说,他年轻时曾遇到挫折,想要放弃音乐,是你祖父鼓励了他。“

林深恍然大悟:“所以你父亲才如此珍惜这把琴...“

“是的,“苏韵轻声说,“它不仅是一把乐器,更是我父母爱情的见证。“

雨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进工作室。林深小心翼翼地将纸条放回琴盒,继续他的修复工作。当他重新安装好琴弦,调整好音柱,这把中提琴终于焕发出新的生命。

“完成了。“林深退后几步,满意地看着自己的作品。

苏韵轻轻拿起中提琴,搭上琴弓。她的手指轻触琴弦,悠扬的旋律在工作室中流淌。那声音既有岁月的沉淀,又有新生的活力,仿佛跨越时空的对话。

“太美了,“苏韵的声音有些哽咽,“我父亲如果能听到这个声音...“

就在这时,林深的手机响了。是医院打来的电话——他的母亲突发心脏病,正在抢救。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深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完成了对中提琴的最后调试。苏韵时常来看望他,带来自己做的饭菜和安慰的话语。在那些艰难的时刻,那把修复好的中提琴成了林深的慰藉。每当他感到疲惫不堪时,就会轻轻拉动琴弦,让音乐填满空荡的房间。

一个月后,林母的病情稳定了。那天下午,阳光明媚,林深带着母亲来到苏韵的乐器行。小小的店面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乐器,每一把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

“这是林老师修好的琴,“苏韵向一位年轻女孩介绍道,“是我父亲最珍爱的乐器。“

女孩好奇地接过中提琴,轻轻试奏了一小段。虽然技法生疏,但那简单的旋律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真美,“女孩惊叹道,“我想学这首曲子。“

林深惊讶地看着这一幕,突然明白了祖父当年说的话。乐器不仅是物品,更是情感的传递者。它们能跨越时间和空间,连接起不同的心灵。

晚上,林深和苏韵坐在乐器行的屋顶露台上,远处的城市灯火辉煌。苏韵带来了两杯热茶,茶香在夜风中飘散。

“你知道吗,“苏韵轻声说,“我父亲临终前曾告诉我,人生就像一把琴,有时候琴弦会断,音会走调,但只要你还拿着它,就有重新调整的机会。“

林深点点头,望着星空:“我曾经以为修复琴就是让它们恢复原来的样子,但现在我明白,真正的修复是让它们继续讲述新的故事。“

“就像你母亲一样,“苏韵柔声道,“经历风雨,但依然坚强地活着,创造新的记忆。“

一阵微风吹过,带来了远处教堂的钟声。林深从口袋里取出一张乐谱,那是他根据那首未完成的旋律改编的曲子。

“我想把它命名为《琴弦上的光》,“他轻声说,“因为它让我明白,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有光明存在。“

苏韵接过乐谱,眼中闪烁着感动的光芒:“这是我听过最美的名字。“

夜更深了,城市的喧嚣渐渐远去。两个陌生人因为一把旧琴而结缘,在这个屋顶上分享着彼此的故事和梦想。他们知道,这只是开始,在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有更多的琴被修复,更多的故事被讲述,更多的心灵被治愈。

而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一把中提琴静静地等待着,准备用它的声音温暖下一个需要它的人。因为真正的治愈,不仅仅是修复破损,更是唤醒内心深处的希望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