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正道

“玄德,既然是你同乡来访,你出去见见吧。”

“诺。”

函谷关,中军营房。

皇帝领着众人吃喝,忽然有侍从上报,说刘备同乡来访。

皇帝让刘备去见。

刘备也不知道,谁来找自己,能大老远跑到函谷关来。

难不成家中有什么急事?

刘备告辞离去,走到关口,登上城楼。

夜间关城落锁,紧急通行之人,用起重吊篮拉上关城。

此时,火把光亮下,一人背着剑,站在城墙上,正是简雍。

“宪和?”

刘备走过去,没想到来见自己的是简雍。

“玄德。”简雍急忙拱手。

刘备疑惑问道:“宪和,你不是在郎中令处学礼仪吗?”

简雍叹息道:“郎中令觉得我实乃朽木,说我的罪过也不重,于是告知陛下,把我赶走了。”

“我竟不知……”

“是我不让郎中令说的,毕竟我这种烂泥扶不上墙之人,说出去也丢人,我也不想让你失望。”

刘备正色道:“宪和,你等等,我去跟陛下说说,御马苑正在招劳役……”

“玄德。”

简雍笑了笑:“你还不知道我吗?我最喜欢闲逛,时不时还得喝点酒,给陛下做事,不适合我。

“还有,你也不用担心我无处可去,我现在给卢植先生做门客,他对我挺好的。

“我也就是跑跑腿,送送信,时不时还能参加宴席,弄些酒水,日子过得不错。”

刘备皱眉,沉默起来,随后说道:“宪和,我知道,你不是个甘愿为仆之人,是不是……”

“好了!”

简雍忽然抬高声音,语气急躁起来:“咱们一起入京,你现在是陛下身边的红人,云长、益德也被陛下看重,我却被赶了出去。

“你们都效力陛下,只有我一个人回涿郡,我早就没脸了,为奴为仆又怎样,我就不能为自己谋个前程吗?”

“宪和,我没想到你会这样想,我……”

刘备见简雍恼怒,想劝说,又不知如何劝说。

简雍忽然冷静下来。

“玄德,我来找你,是卢公的意思,豫州刺史黄琬、尚书台、内廷一起推动朝议,要罢免袁司徒,卢公请你帮忙?”

“我怎么帮忙?”

“你去进言,请陛下出面,叫停朝议。”

刘备叹息道:“容我想想。”

“你还是不是我的好兄弟?”

简雍指着城下道:“你不帮忙,我在卢公那里无法立足,我还不如从这里跳下去,死了干脆!”

“宪和,你变了。”

“人都会变的,我二十年在涿郡那个小地方,来雒阳才看到人间繁华,我要在雒阳立足,你帮不帮我?帮不帮我?说!”

“唉!”

刘备叹息一声,缓缓说道:“我去找陛下说说,你等我消息。”

简雍催促道:“你得快点,别耽误要事。”

看着简雍变成这样,刘备心里痛如刀绞。

简雍和刘备,是光着屁股蛋一起长大的兄弟。

刘备看待简雍,如同家人一般。

被简雍催促,刘备如失了魂一般,缓缓走下城楼,来到中军营房。

……

“来!喝!”

刘宏正在推杯换盏,见刘备归来,失魂落魄的模样,于是放下酒杯,让刘备来里间说话。

“玄德,可是家中出了什么事?”

刘备直接伏地叩拜,良久也未起身。

刘宏笑道:“起来,起来。”

刘备跪坐而起,眼睛里有些泪光。

刘宏拉刘备对坐,笑着说道:“我们君臣相处良久,还有什么话不能说,有什么朕可以帮你的,尽管说。”

刘备擦了擦眼泪道:“陛下,家师派人来,请我帮忙进言,我不想扰乱陛下施政,可家师曾救过我一命……”

“卢植啊……”

刘宏坐端正,清了清嗓子道:“他请你进言,八成是为了袁隗之事。”

“陛下知道?”刘备面露疑惑。

“这等大事,朕怎能不知?”刘宏笑了笑。

刘备问道:“陛下,这件事臣真的不知该如何说……”

“没什么不好说的。”

刘宏找来一片简牍,交给刘备。

“你在简牍上写上两个字。”

刘备赶紧找来毛笔,悬在简牍之上:“陛下,什么字?”

“正道!”

“正道?”

刘备嘴里念着,在简牍上写了下来。

刘宏挥挥手:“你去找传信之人,说朕的意思,袁隗既然想坐稳司徒,就要奉行正道,否则朕也帮不了他。”

“诺!”

刘备再次叩拜,拿起简牍,往外走去。

……

到了城门楼,简雍还在等待。

刘备自袖口掏出简牍,交给简雍:“我已经向陛下进言,陛下反复提及‘正道’二字,说袁司徒能坚守正道,才能坐稳司徒之位。”

简雍接过简牍,对刘备笑了笑:“多谢玄德。”

刘备看简雍时,眼里早已没了往日的亲近,甚至还多了一分嫌弃。

“天色已晚,你还是早早传信去吧。”

“我走了。”

简雍上了吊篮,守军摇动机关,吊篮消失在夜色之中。

……

“正道?”

密室中,灯光晃动。

袁隗从卢植手中接过简牍,看了看,面带疑惑。

“陛下这是何意?”

听袁隗询问,卢植沉思片刻,道:“陛下的意思,应该是让袁公不要阻挡修河。”

关于修河抗旱一事,卢植是支持的,并多次向袁隗进言,不要只顾着家族利益,要胸怀天下。

但,袁隗不听。

此时,卢植再次进言:“袁公,你将来是太子之师,今后有可能执掌朝政,如果仅注重一家之利,确实不妥。”

袁隗深深呼了一口气。

“可是,黄琬在我家乡动土修河道,据说今后还要叫什么‘黄琬渠’,这也欺人太甚!”

卢植大气道:“那袁家也出资修渠,可以叫‘袁公渠’嘛!”

袁隗没好气道:“花钱毁自家耕地,我又没老糊涂。”

卢植笑着说道:“袁公可以想想,有一条袁公渠在汝南,造福于民,再找几个文人编点童谣,说‘袁公之德,如我父母’,袁公的威望,还有谁能比得上?”

袁隗仔细琢磨了一下,还挺有道理,就是有点费钱。

卢植继续说道:“袁公,我有一计。你就和黄琬挖一条并行河道。

“袁公可以使用自家佃农,又有当地官员配合,肯定比黄琬更快。

“到时候也让朝野看看,不仅仅是黄琬愿意抗旱,袁家作为天下之望,也愿意助力百姓。”

袁隗叹息道:“这件事容后再议,现在该想想,如何保住我的司徒之位。”

卢植摇头笑道:“袁公还没明白吗?这两件事,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