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技术骨干的待遇

厂里的财务部门动作倒是比预想的快。也许是于主任和厂长打了招呼,也许是那台450万能外圆磨床的停摆确实牵动了太多人的神经,仅仅两天后,秦奋就从财务科长手里,接过了一个厚厚的信封。里面没有现金,而是一张三百五十元的银行汇票,以及一张盖着红星机械厂公章的介绍信。

“小秦啊,这可是笔不小的数目,你可得千万小心!”财务科长是个戴着老花镜的中年妇女,反复叮嘱,“汇款的时候,地址、收款人、金额,一个字都不能错!汇款单的回执一定要拿回来,交给于主任!”

“您放心,科长,我保证办好!”秦奋郑重地点头,将信封仔细地贴身收好。

如何安全、有效地将这笔钱汇给远在深圳的“深港科技服务部”,秦奋着实费了一番心思。直接通过邮局汇款是最常规的方式,但考虑到对方的“特殊性”,以及这笔款项的敏感度,他决定采取更稳妥的方式。

他没有立刻去邮局,而是先给深圳那个联系人拍了一封加急电报。电报内容很简洁,只说“货款已备妥,请告知详细收款方式及注意事项”。留下了厂里收发室的电话号码,作为紧急联系方式。

等待回音的过程是焦灼的。秦奋表面上依旧按部就班地工作、学习,但心里总惦记着这件事。两天后的下午,收发室的大爷气喘吁吁地跑到车间,找到了秦奋:“小秦!有你的加急电报!深圳来的!”

秦奋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他接过电报,快速展开。上面的信息同样简洁,提供了一个位于广州的个人银行账号和户名,并注明“汇款后请电报告知汇款时间和金额”。

广州的个人账户?秦奋微微皱眉。这显然是为了规避某些监管,或者方便他们内部操作。不过,这并不影响汇款本身。有了明确的收款信息,事情就好办多了。

第二天一早,秦奋请了半天假,揣着汇票、介绍信和电报,直奔市里最大的邮电局。在汇款柜台前,他排了很久的队。当他将汇票和收款信息递进去时,柜台后的工作人员抬头看了他一眼,又低头仔细核对了一遍收款地址和户名,似乎觉得有些奇怪,但也没多问,公事公办地处理起来。

三百五十元,对于邮局来说,也不是一笔小额汇款了。工作人员反复确认了几次,才将盖了章的回执单递给秦奋。

拿着那张薄薄却分量十足的回执单,秦奋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第一步,总算是顺利完成了。他又立刻去电报窗口,给深圳那边拍了封电报,告知汇款已经完成。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车间里的气氛也因为那台趴窝的M1432A而显得有些压抑。一些需要高精度加工的零件积压下来,影响了后续的装配进度。老师傅们偶尔会唉声叹气,于主任更是隔三差五地把秦奋叫到办公室,询问有没有消息。

“再等等,主任,按时间算,对方收到款,再从香港那边调货、发货,总需要点时间。”秦奋只能这样安慰于主任,也安慰自己。他心里其实也没底,万一对方收了钱不发货,或者寄来的东西不对版,那麻烦可就大了。三百五十块钱打了水漂,他这个经手人绝对难辞其咎。

就在秦奋的耐心快要耗尽,连刘国栋师傅都开始旁敲侧击地问他“那玩意儿到底靠不靠谱”的时候,一个来自广州的邮政包裹,终于在半个多月后的一个下午,送到了红星机械厂的收发室。

收件人写的是“红星机械厂于德水(转交秦奋)”。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瞬间传遍了整个一车间!

“来了!来了!秦奋买的那个进口零件到了!”

“快去看看!三百多块钱的东西,长啥样?”

“这下老磨床有救了!”

于主任几乎是小跑着冲向收发室,秦奋紧随其后。当他看到那个用黄色牛皮纸包裹得严严实实,上面贴着好几张邮寄标签的包裹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一大半。

包裹不大,但分量不轻。于主任小心翼翼地签收后,立刻抱着包裹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后面跟了一大群好奇的工友。

“都围着干嘛?该干活干活去!”于主任嘴上呵斥着,但脸上掩饰不住的兴奋。他示意秦奋把门关上,然后迫不及待地找来剪刀,开始拆包裹。

一层层牛皮纸被剥开,露出了里面的填充物——厚厚的泡沫塑料,这在当时绝对是高级的包装材料。在泡沫的保护下,静静地躺着一个银白色、圆柱形的金属物体,表面闪烁着精密加工特有的光泽。物体上还刻着一串细小的德文字母和数字编码。

“就是它?”于主任拿起滤芯,翻来覆去地看,又递给秦奋。

秦奋接过滤芯,入手微沉,冰凉的金属质感传来。他仔细对照着之前从450万能外圆磨床上拆下来的那个报废滤芯,又回忆着系统资料库里关于这种滤芯的型号、规格和外观特征。

尺寸、接口、标识……完全一致!而且,这个新的滤芯做工极其精良,过滤网的细密程度远超肉眼可见的极限,一看就是高档货。

“没错!主任,就是这个!德国货!”秦奋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

“太好了!太好了!”于主任一拍大腿,兴奋地在办公室里踱步,“三百五十块,没白花!秦奋,你小子,立大功了!”

消息立刻传到了厂长那里。厂长亲自赶到一车间,查看了新到的滤芯,又详细询问了秦奋采购的过程,当听到价格确实高达三百五时,也是一阵咋舌,但更多的是欣慰。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钱花得值!”厂长拍板,“老于,立刻组织技术力量,把滤芯装上,让磨床尽快恢复运转!”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于主任亲自指挥,叫来了车间里技术最好的几个钳工和维修工,当然也少不了秦奋这个“功臣”在旁边“技术指导”。

大家小心翼翼地清理了磨床的液压油路,然后将那枚崭新的、价值不菲的滤芯安装到位。每一个步骤都格外仔细,生怕出一点差错。

当一切准备就绪,维修组长按下启动按钮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只听见一阵轻微的电流声后,450万能外圆磨床那沉寂已久的液压系统,发出了平稳而顺畅的运转声。压力表上的指针稳定地指向了正常工作范围。

“动了!动了!正常了!”有人兴奋地喊道。

于主任立刻让人拿来试件,进行试加工。砂轮旋转,冷却液喷洒,伴随着轻微的磨削声,很快,一个闪亮的、精度极高的零件就加工完成了。经过检验员用千分尺和量规仔细测量,各项尺寸精度完全符合要求!

“成功了!修好了!”整个车间爆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秦奋站在人群中,看着那台重新焕发生机的精密磨床,听着周围工友们的赞叹和祝贺,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种通过自己的技术和努力,解决实际问题,为集体做出贡献的感觉,远比倒卖电子表赚快钱带来的短暂刺激,要更加踏实和满足。

很快,厂部关于此事的表彰决定就下来了。

在周一的全厂广播大会上,厂长亲自点名表扬了一车间和秦奋同志,称赞他们克服困难,勇于担当,成功修复了进口精密设备,为工厂的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随后,更实际的奖励来了。厂里决定,给予秦奋同志“特殊贡献奖”,一次性奖励人民币——一百元!

一百元!

这个数字在广播里念出来的时候,整个红星机械厂都安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一片更大的哗然!

“一百块!我的天哪!”

“顶我三个月工资了!”

“这秦奋,真行啊!一下子就成了‘先进’!”

“技术!看见没有?这就是技术的力量!”

羡慕、嫉妒、惊叹……各种目光聚焦在站在车间队伍前列的秦奋身上。他穿着那身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工装,脸上带着些许腼腆的笑容,但腰杆挺得笔直。

一百块奖金,加上之前修虎钳得的二十块,还有南下“赚”的那笔钱,秦奋现在手头的“活动资金”已经超过了一千元!虽然离“万元户”还远,但在普遍月收入几十块的工人群体中,他绝对算得上是“富裕阶层”了。

但这仅仅是开始。金钱奖励之外,更重要的变化,体现在他日常的“待遇”上。

首先,是身份的隐性提升。虽然他名义上还是学徒工,但车间里几乎没人再把他当普通的学徒看待了。老师傅们见了他,会主动点头打招呼,甚至开玩笑叫他“秦工”。年轻的工友们,则大多带着敬佩和一丝疏远。以前那些推诿给新人的杂活、累活,也很少再落到他头上了。于主任甚至给他单独安排了一个靠近技术资料角的、光线更好的工作台,上面还配了一把崭新的锉刀和几把常用的量具。

其次,是技术资源的倾斜。技术科的张工,破例允许秦奋在工余时间,去技术科的资料室查阅资料,甚至可以借阅一些非保密的图纸和技术手册。这对于渴望学习的秦奋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宝库!他可以接触到更多先进的机械原理、设计规范和工艺流程,这比夜校里学到的东西要深入和实用得多。

就连师傅刘国栋,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前是手把手地教,现在则更多地是把他当成一个可以平等交流,甚至可以一起探讨技术难题的“准同事”。有时候遇到棘手的活,刘国栋会主动问:“秦奋,你来看看,这地方怎么处理更合理?”

这种种变化,汇聚在一起,就是所谓的“技术骨干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