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内的空气似乎都凝滞了,只剩下那台经过秦奋“魔改”的C618车床平稳而有力的嗡鸣,以及金属切削时发出的细微、清脆的“嘶嘶”声。秦奋的全部心神都沉浸在眼前旋转的工件上,那小小的、形状不规则的铬钼合金钢导丝钩毛坯,在他的操控下,正一点点地发生着改变。
加工这种高硬度、高韧性的合金钢,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更何况还要在上面钻出直径仅1.5毫米、深度却达到8毫米的深小孔,并且保证那近乎苛刻的0.008毫米同轴度和Ra0.4的光洁度。这在八十年代初,对于绝大多数工厂来说,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秦奋眼神专注,双手稳定地操作着手轮,控制着进给速度。他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严格按照自己制定的工艺步骤进行。
首先是精确定位和打中心孔。这是保证后续钻孔同轴度的关键第一步。他利用百分表反复校正工件的装夹位置,确保零件基准面与主轴旋转中心线的跳动误差控制在微米级别。然后用一根自己精心磨制的、带有特殊负倒棱的中心钻,轻轻打出一个浅而精准的中心窝。
接下来是钻孔。这才是真正的考验。1.5毫米的直径,8毫米的深度,深径比超过了5,属于典型的深小孔加工。加上铬钼合金钢的硬度和粘性,极易发生钻头偏斜、折断以及排屑困难。秦奋使用的是他自己磨制的硬质合金小钻头,这种钻头比普通高速钢钻头更硬、更耐磨,但同时也更脆。他采用的是“啄钻法”,钻头每前进一小段距离(大约0.5-1毫米),就迅速退回,以便断屑、排屑,并让切削液能够充分冷却钻尖。
机床的进给手轮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进退之间节奏分明,既要保证切削效率,又要时刻感知钻尖的受力状态,防止过载。他耳朵紧贴着主轴箱,倾听着切削声音的细微变化,任何一丝异常的颤动或尖锐的噪音,都可能意味着问题的出现。充足的、经过他特别调配的乳化切削液,被他用一个简易的喷嘴持续不断地浇注在加工区域,带走热量,润滑钻头,并冲走细小的切屑。
即便如此小心,在加工第三个零件的小孔时,还是发生了一点意外。也许是材料内部存在微小的硬点,也许是他的注意力有瞬间的松懈,只听“咔哒”一声微响,那根细小的硬质合金钻头应声而断!
秦奋心里一紧,立刻停机。幸好断口还算整齐,没有卡死在孔内。他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取出断掉的半截钻头,看着那件已经报废的零件,眉头微蹙。但他并没有慌乱,只是默默地换上备用的钻头,重新调整好参数,继续加工下一个零件。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次小小的失误,让他对接下来的操作更加谨慎。
钻孔完成后,是更精密的镗孔和铰孔。为了达到Ra0.4的光洁度和更高的尺寸精度,秦奋并没有使用标准的铰刀,而是再次发挥了他的“魔改”精神。他用一小段硬质合金圆棒,自己动手磨制了一把微型单刃镗刀,刃口极其锋利,并且带有特定的几何角度。
他将转速适当提高,进给量放得极慢,用这把自制的微型镗刀,对钻好的小孔进行精镗。随着镗刀旋转着缓慢深入,孔壁被刮削得异常光亮。完成镗削后,他又用一种浸渍了极细金刚石研磨膏的木质小棒,配合低速旋转,对孔壁进行了最后的轻微抛光处理。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对操作者的手感和耐心是极大的考验。秦奋几乎是屏住了呼吸,全神贯注。
当第一个导丝钩的所有工序完成,被秦奋小心翼翼地从卡盘上取下时,已经是深夜了。仓库里只有灯泡发出略显昏黄的光芒,映照着他额头上细密的汗珠。
他没有立刻休息,而是拿出带来的千分尺、内径百分表以及一个简易但有效的、利用杠杆放大原理自制的同轴度检测仪,开始对成品进行严格的检验。
直径:1.502毫米,在公差带内。
深度:8.05毫米,合格。
同轴度:用检测仪反复测量了几次,最大的偏差读数显示在0.006毫米左右,优于图纸要求的0.008毫米!
光洁度:虽然没有专业的粗糙度仪,但凭着他多年练就的手感和经验,以及在灯光下仔细观察孔壁的反光,可以肯定,Ra0.4的要求绝对达到了,甚至可能更好。
“成了!”秦奋心中一块大石落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虽然只是第一个,但证明了他的工艺路线和设备能力是可行的!
接下来的时间,他一鼓作气,将剩下的九件毛坯全部加工完成。期间又废掉了一件,最终成功得到了八件完全合格的成品。成功率达到了80%!这与三分厂超过60%的废品率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当时钟指向凌晨四点多的时候,秦奋终于完成了所有的加工和检验工作。他将那八件闪烁着金属光泽、凝聚着他心血和技术的导丝钩小心翼翼地用干净的棉布包好,放在一个干净的铁盒里。
……
第二天下午,秦奋准时出现在了三分厂马主任的办公室门口。他一夜没怎么睡,眼眶有些发红,但精神却异常亢奋,手里紧紧攥着那个装着八件成品的铁盒。
马主任显然也没怎么休息好,眼袋浮肿,看见秦奋,劈头就问:“怎么样?小秦,弄……弄出来没有?”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和期待。办公室里还有几个看似是车间技术员和老师傅的人,也都好奇地望向秦奋。
秦奋没有多说,只是将铁盒放在马主任的办公桌上,打开:“马主任,您看看。”
马主任连忙拿起一个导丝钩,凑到窗户边,对着光线仔细看了起来。他先是惊讶于零件整体的光洁度和规整度,比他们自己做的那些歪歪扭扭的废品强了不止一个档次。然后,他的目光聚焦在那几个关键的小孔上。
“这……这孔壁……好亮!”旁边一个戴眼镜的技术员也凑过来看,忍不住低呼一声。
马主任拿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对着小孔仔细观察,又用手指捻了捻,感受着零件的质感。他的表情从最初的审视,慢慢变成了惊讶,最后化为一种难以置信的惊喜。
“走!去检验科!”马主任猛地一拍桌子,拿着零件就往外走,其他人也呼啦啦地跟了上去。
三分厂的检验科,设备自然比不上总厂,但也配备了一些基本的测量仪器,包括一台投影仪、几台精度还不错的千分表和杠杆百分表,还有一个用来测量表面粗糙度的比较仪。
检验科的老师傅姓王,是个一丝不苟的老头。他接过马主任递来的零件,也有些惊讶于这零件的外观质量,但还是按照流程,开始进行严格的检测。
他首先将零件固定在投影仪的工作台上,将小孔的影像放大几十倍,用来检查孔的圆度和直线度。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孔的边缘光滑、滚圆,没有明显的波纹和变形。
然后是同轴度检测。王师傅用厂里精度最高的杠杆百分表,配合V型块和顶尖,小心翼翼地测量着几个小孔之间的相对位置。表针的摆动幅度极小,看得周围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怎么样?老王?”马主任忍不住催促道。
王师傅抬起头,扶了扶老花镜,脸上带着惊讶的神色:“老马,这……这同轴度,我反复测了几次,最大偏差……好像不到0.006毫米!”
“多少?!”马主任以为自己听错了。
“不到六个μ!”王师傅加重了语气,“比图纸要求的八个μ还好!”
“嘶——”周围响起一片抽气声。几个原本还抱着怀疑态度的技术员和老师傅,看向秦奋的眼神彻底变了。这简直是神乎其技!
接下来是光洁度。王师傅用比较仪与标准样块进行对比,虽然不能给出精确的Ra值,但他经验丰富,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光洁度肯定达标了,我看比我们厂磨床磨出来的Ra0.4的样块还要光亮一些!”
其他几件零件的检测结果也陆续出来,无一例外,全部合格,而且精度指标都优于图纸要求!
马主任拿着检测报告,双手都有些微微颤抖。他激动地走到秦奋面前,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小秦!好样的!真是好样的!你可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困扰了整个车间多日的难题,居然被这个年轻人用一台看似不起眼的旧车床,一夜之间就攻克了!
“马主任,您看这活儿……”秦奋微笑着问道。
“干!必须让你干!”马主任斩钉截铁地说,“剩下的四十二件,全部交给你!价格……价格你说!只要不太离谱,我给你批!”他现在对秦奋是彻底服气了,也意识到了这个年轻人的价值。能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这本身就值高价!
秦奋心里盘算了一下。这个活儿难度高,耗时长,而且他投入了自己磨制的特殊刀具和大量的精力。他伸出三根手指:“马主任,一件……三块钱的加工费,您看怎么样?”
三块钱一件!这个价格在当时绝对不算低了,要知道,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五六十块钱。马主任旁边的一个技术员刚想说“太贵了”,却被马主任一个眼神瞪了回去。
马主任心里飞快地算了一笔账。他们自己加工,废品率超过六成,光是材料浪费和工时损失就不得了,而且眼看交货期将至,完不成任务,整个车间的奖金都要泡汤,他这个主任也难辞其咎。秦奋能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这三块钱一件,看似贵,实则值!
“行!三块钱就三块钱!”马主任当场拍板,“小秦,剩下的料你今天就拉走,下周一之前,能全部交货吗?”
“没问题!”秦奋自信地回答。有了第一次成功的经验,他对后续的加工更有把握了。
谈妥了生意,马主任又热情地留秦奋吃饭,但被秦奋婉拒了。他现在只想赶紧把剩下的毛坯拉回去,趁热打铁,把这第一笔订单圆满完成。
临走前,马主任亲自把秦奋送到厂门口,紧紧握着他的手说:“小秦,以后我们厂再有类似的疑难杂活,我第一个找你!你这技术,我老马服了!”
骑着自行车,载着剩下的四十二件毛坯料,秦奋的心情无比舒畅。虽然忙碌了一天一夜,身体有些疲惫,但精神却异常亢奋。他不仅成功拿下了“星辰精密”的第一笔订单,更重要的是,他用实实在在的技术和成果,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尊重。
望着湛蓝的天空,秦奋默默地想道:在这个百废待兴、同时也充满机遇的时代,技术或许是敲门砖,但真正能让“星辰精密”这块招牌立起来,走得更远、更稳的,只有两个字——质量!
没错,质量就是生命线!
从这第一笔订单开始,就必须将这两个字刻进骨子里,成为“星辰精密”永远不能动摇的根本。无论是现在这个小小的加工点,还是未来可能出现的工厂、集团,这都将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阳光洒在秦奋年轻的脸庞上,也照亮了他脚下那条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的道路。他的工业霸主之路,从这第一笔艰难但成功的订单,从对“质量”二字最深刻的领悟开始,正式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