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以作者为中心

什么叫以作者为中心,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西游记中为什么孙悟空老是动不动就用佛理论来教育起唐僧?

如果从人物角度来分析,你怎么分析,孙悟空这个人根本不存在,从情节发展,唐僧准备取经,孙悟空准备灭妖,与解释佛经有什么关系,把所有解释佛经的内容都删除掉,也不影响西游记的伟大,所以不是孙悟空用佛法来教育唐僧,而是吴承恩想来教育唐僧,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些历史大人物在当下笔杆子手里还不是想怎么抹黑就怎么抹黑,何况是一个和尚,尽管你是佛法高僧,但是在不信佛的人的眼里,这些个理论又能值几个钱呢?

原文中类似情节,要多少就有多少,不过借孙悟空的嘴巴,说出了自己对于佛经的理解而已。都说孙悟空在观影禅院那里因为卖弄惹了祸,要人们不要卖弄,你看就是这本书的作者都想卖弄自己学问,可见好为人师是人性劣根是不是?

三藏道:“徒弟,如今天色又晚,却往那里安歇?”

行者道:“师父说话差了。出家人餐风宿水,卧月眠霜,随处是家。又问那里安歇,何也?”

行经一个多月,忽听得水声振耳。

三藏大惊道:“徒弟呀,又是那里水声?”

行者笑道:“你这老师父,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们一同四众,偏你听见甚么水声。你把那《多心经》又忘了也?”

唐僧道:“《多心经》乃浮屠山乌巢禅师口授,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个字。我当时耳传,至今常念,你知我忘了那句儿?”

行者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三藏道:“休言无事。我见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

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

三藏道:“我记得。”

行者道:“你虽记得,还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

三藏道:“那四句?”

行者道: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看看上面这些原著内容,都是在说明孙悟空比唐僧更懂佛法,孙悟空一个石头缝出来的猴子能懂什么佛理,还不是吴承恩想说,借猴子之口来表达作者观点。

再以情节发展为例,孙悟空无所不能,但为了说明取经辛苦,此时就只能让孙悟空弱化一点,本领太强,取经瞬间完成,怎么再去赚听书人的钱呢?就像现在的肥皂剧一样,收视率不高怎么去收广告费,古时候说书的,如果让孙悟空一个跟头就把经给取回来,你说他们这些说书的,还赚什么钱呢?一共八十一难,你知道编起来有多难,就这样还有好多人说同质化,雷同内容太多,肯定要设定几个技术性故障,故意造成一些困难,

同时,与妖精打斗过程中,本领则必须要展现出来,这样才能满足听书人快意恩仇,爽爽爽的心理。

所以出现前后矛盾的内容多如牛毛,就以凡人重如山为例,遇到大江大河什么,抱起唐僧飞过去不就行了,就不会有通天河,黑水河之难,你想得倒是容易,可是吴承恩不同意,在一些特殊环节,这些技术性故障肯定又会人为给你消除,以凡人重如山这个问题为例,在朱紫国那里已经不是问题,孙悟空救回金圣宫娘娘时,原著中这样描述:

行者使起神通,只听得耳内风响。半个时辰,带进城,按落云头,叫:“娘娘开眼。”

几千公里就这么过来了,这个时候怎么没有凡人重如山,还不是故事情节需要你有什么技术就有什么技术,孙悟空是否有多厉害完全取决于吴承恩或者听书人希望听到什么样的内容,说书人与听书人在互动的过程中,已经将人性之中那不易变化的欲望完全展现出来。

关于情节发展,还有一个案例,在祭赛国扫塔为什么要从下往上打扫?看电视时,估计很多小朋友会提出这样疑问,写小说常用的手法就是冲突,你看在扫塔的时候,扫着扫着就出现妖怪才会好玩是不是?假如你是吴承恩,你说从上往下扫,然后让两个妖怪出现在一楼,怎么设计到最后才发现这两个妖怪的呢?

难道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是假的吗?或者直接就让妖怪就一楼,打扫也是从一楼开始的,也就是一进塔就发现这个妖怪,那么以前的人怎么会发现呢?你以为他们都是近视眼吗?所以不要什么都用阴谋论来解释,说白了都是剧情需要,想多了没有什么意思。吴承恩也会觉得你没有什么意思。

再从经济角度来分析,前后出现的矛盾之处,

白龙马的尿有什么功效呢?原著中在朱紫国那里,

三人都到马边,那马跳将起来,口吐人言,厉声高叫道:“师兄,你岂不知?我本是西海飞龙,因为犯了天条,观音菩萨救了我,将我锯了角,退了鳞,变作马,驮师父往西天取经,将功折罪。我若过水撒尿,水中游鱼食了成龙,过山撒尿,山中草头得味变作灵芝,仙僮采去长寿。我怎肯在此尘俗之处轻抛却也?”

上面是在朱紫国中的白龙马原话,如果真的有功效的话,为什么在镇海禅林寺那一集,取经队伍带上的老鼠精,不久唐僧竟然生病了,如果马尿真的有用,为什么白龙马不撒泡年给唐僧来喝。而且如果真的有用,猪八戒难道不会收集马尿沿途叫卖,有了钱沿途买点吃的不就可以了吗?

干嘛还要到处化缘,在狮驼岭那里我们看到孙悟空变成黑白无常从猪八戒那里骗了很多私房钱,你看马尿就是他们的移动宝库,就是移动钱包,他们怎么会没有发现呢?这不也是自相矛盾吗?

此外只要是厉害一点的角色,真正有本事的妖怪,作者是舍不得让他死的,也可以理解为经济角度来分析,毕竟养大一个孩子不容易,把一个角色吹得很厉害也不容易!

牛魔王就不用说了,九头虫直接溜了,黑熊精被观音收走做了守山大神。

黄花观的蜈蚣精,根据观名,可想而知应该是道教的,在西游记中只要道教沾上边的,基本上都是有一技之长的,起码不会饿死,就像菩提祖师当初想教孙悟空那些本领,术流静动,不管哪一个专科毕业出来,混口饭吃肯定没有问题,这就是传统中国精神,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蜈蚣精善于制毒,作者不会轻易让其死,可不像央视电视剧,不让死的是蜘蛛精,可是实际原著中被毗蓝婆菩萨带走那是蜈蚣精,有点本事就不怕被饿死,这就是道家精神。

再从法律角度来分析,作者会罔顾法律规定,跳过传统程序,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可是作者不管,情节才是第一。

打个比方说,如果按照程序来做,玉皇大帝都不会遭到孙猴子的骚扰。西游记原著写道,

只见那美猴王睡里见两人拿一张批文,上有“孙悟空”三字,走近身,不容分说,套上绳,就把美猴王的魂灵儿索了去,踉踉跄跄,直带到一座城边。猴王渐觉酒醒,忽抬头观看,那城上有一铁牌,牌上有三个大字,乃“幽冥界”。美猴王顿然醒悟道:“幽冥界乃阎王所居,何为到此?”那两人道:“你今阳寿该终,我两人领批,勾你来也。”

可以看出,死了之后最重要的一道关没有经历,那就是孙悟空没有喝孟婆汤,所以他前世记忆没有删除,如果将之记忆删除,再加上已经拉到阎王殿,耳朵里的金箍棒说不定在路上也掉了,根本想不起来,现在被谁找到金箍棒可能已经成为文物了,肯定会大发横财,想想就刺激,什么都忘了,自然就老老实实做鬼王,怎么还会上天去大闹天宫呢。

再以个人健康角度来看,虽然我们重生,但是不代表我们不怕死。

四大菩萨只有地藏王坐骑谛听没有下凡成妖作怪,这是为什么呢?

在西游记中,观音菩萨坐骑金毛狮子吼在朱紫国作怪,普贤菩萨坐骑白象是狮驼城。

文殊菩萨坐骑狮子精比较空,竟然下凡两次,第一次被阉割了,第二次完整作妖,普贤菩萨不知道用的是什么发力,竟然会让阉割的家伙重新长了出来,那东西真的成了韭菜,不知道他是怎么会被乌鸡国国王一个凡人,关在水牢里三天,严重怀疑他是想免费洗澡的,还洗了三天。

但是地藏王菩萨那里,我们知道他是管理地府的,活着的人看不见地府,死去的人也不会回来告诉我们是什么样子,地府对于凡间是最为神秘的存在,虽然我们重生,但同时不意味着我们不重死,要不我们怎么会有不得好死这句话,其他三个菩萨都在凡间,我们也没有看到,自然敢拿来调侃,但是地藏王菩萨,谁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