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如来赐名

却说封神大战结束后,阐教、截教、人教共尊天庭为三界正统。玉皇大帝携封神榜执掌天庭,敕封各路神仙,成为三界共主,从此神是神,佛是佛,人是人,人间天上地下,三界分明。诸天神佛都封了道场,管你参禅打坐也好,闭关修炼也好,云游三界也好,只是不得妄动邪念,再起兵戈。

按照天庭敕封,观音菩萨住普陀山,文殊菩萨住五台山,真武大帝住武当山,二郎真君住灌江口……凡名山大川,灵气充沛之地,皆有神仙道场。

其中又以西方佛门道场最多,人间四大部洲,处处可见佛门弟子禅院。

……

话须休烦,这一日,如来受王母娘娘邀请,领一众菩萨罗汉前往瑶池参加五百年一次的蟠桃盛会,返回灵山时,如来却对众佛说道:

“自封神之后,我受大天尊敕令,坐镇灵山普渡众生,至今已有千年不曾观察人间,不知道人间如今到了哪朝哪代,今日得闲,不如顺便观访一番人间疾苦,诸位以为如何。”

众佛答:“善!”

于是按下云头,来到了人间四大部洲之一的东胜神州上空。

众佛从云中望去,却见那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崇道礼佛,万物生机勃勃,生老病死,都在轮回之道。

众佛一路观察,一路解灾赐福,偶尔遇有妖物作乱人间,便顺手降伏,一时间佛门香火更盛。

待飞过终南山,来到八百里秦川时,忽见北畔紫气冲天,如来止住云头,慧眼观处,却见一座仙山横卧下界,氤氲紫气徐徐而起,心道一声:“好山”。

于是问道:“不知此山何名,是哪方神仙的道场。”

众佛端详良久,皆不知此山之名。

却见观音菩萨上前施了一礼,道:“当初天庭于封神台敕封三界仙佛时,四海仙山,皆已分封完毕,未曾听说此山,且此地方圆百里之内没有道场,想必是一座无主之山。”

如来叹道:“如此洞天福地,奈何诸天仙佛,竟然无人识得。”

诸佛闻言,又仔细看了一番,皆看不出这座无名之山到底有何不同,便不由心中暗笑:“佛祖怕是灵山住久了,对此无名之山反倒感到新鲜,想来就是随口一说。”

唯有观音菩萨上前问道:“弟子愚昧,看不出此山贵在何处,还请我佛解惑。”

如来笑道:“我仙门之人修炼,讲四气。灵气、仙气、神气、王气,我遍游三界,凡神佛道场,名山胜地,无不是集灵气仙气神气于一身,却唯独缺乏王气。今观此山虽高不过千仞,然却集天下灵气、仙气、神气和王气于一身,真是一处福地,只是可惜”!

观音闻声道“却不知我佛可惜什么”?佛曰:“此山若有水气,则我灵鸠山也相形见拙”。观音言道:“贫僧眼拙,却看不出此山王气何在?又如何能和灵鸠山相比,还望我佛明示”。

佛曰:“尔等只识形体,焉明气脉,此山东临石叠、万斛,西傍玉镜、明月,北靠天柱山,巧如众星拱月,东南西岳华山,正南终南山,西南秦岭山,却不似众贤朝圣,而此山东西两峰高于中峰,又直似那玉帝御座,俨然一副王者风范。好山!好山!”

观音菩萨向四方望去,果如佛祖所言,再看此山,但见群山绵延,横亘东西,层峦叠嶂,郁郁葱葱,山下一马平川,千里沃野。正中间有一主峰,高耸入云,状若帝王坐尊台,又似佛陀望世人,睥睨天下,果然是一派王霸之气。

如来又道:“此山虽灵气充沛,却生灵稀少,蛮荒不开,未能孕育一方乐土,倒是枉费了这天地造化。我佛门修行,讲究一个缘字,今日既然得遇此山,说明此山与我佛门有缘,佛法讲普渡众生,三界无佛之地,我便是佛,三界无主之山,我便是主,然此山却不能得照佛光,实乃我等之责,我意将此山归我佛门净土,护佑此方生灵,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阿弥陀佛!”只见地藏王菩萨诵了声佛号,移步上前:“佛门讲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普渡世人乃我佛门众人份内之责,如来所言极善,我等谨遵法旨。”

“我等谨遵法旨!”众佛齐应一声。

却见文殊菩萨又上前道:“此山既已归我佛门,还请如来赐名,以昭告三界。”

“请如来赐名!”众佛又是齐声。

佛祖默思片刻,道:“我早年修行时,曾有法名为金粟,适才我言此山有王者风范,尔等皆有疑虑之意,今我便以我之名冠于此山,以示此山之妙唯我知之,便将此山命名为金粟山吧。”

话音落下,便见一道金光自如来口中而出,直奔山顶,在山顶印出“金粟山”三个金光大字,一时间天地异象,祥瑞纷呈,山上的灵气更加浓郁,真可谓言出法随。

至此金粟山正式得名。

如来又道:“此山虽灵气充沛,然水气不足,长久下去,恐阴阳失调,诸位可有解决之法。”

“这有何难。”只见观音菩萨上前,从羊脂玉净瓶中取出柳枝,往山中滴了三滴仙露,瞬间便有一条泉水从山谷中潺潺流出,一时间山水相融,互补所缺,阴阳调和,整座山愈发清幽。

又见普贤菩萨上前道:“凡间常言送佛送到西,此番蟠桃会上,弟子得神农仙帝青睐,得赠几粒仙谷,本打算布施于我西牛贺洲,今日我佛慧眼识得仙山,观音菩萨又以仙露滋润,我便将这几粒仙谷布施于金粟山下,保此方黎民百姓五谷丰登。”

言罢,便将手中仙谷洒向金粟山,只见麦浪之中金光闪闪,麦穗垂地,一派丰收之景。

“有劳两位尊者。”如来颌首:“此山既已归我佛门,便须有人镇守,刚才此山已得观音尊者神水滋养,不知尊者可愿做此山之主,护佑此山。”

“弟子受天庭敕令,镇守南海珞珈山,恐无力再护佑此山,然现在此山无主,弟子可暂代山主,日后若有机缘,可点化一名有缘之人做这金粟山护山之神。”

“如此,便有劳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