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气候环境、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全球能源局势也在发生变化。世界上已经有多个国家落实《巴黎协定》,全球范围的能源转型正在加速进行,全球能源供应、需求和消费格局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和调整资料来源:《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报告(2018)》。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重创。国外方面,欧美国家意识到过度依赖传统化石能源和高度依赖能源进口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还会削弱其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因此,欧盟从多个层面开始探讨新能源的发展路径,其中有法律体系的建立、推行与实施以及产业政策的制定、颁布与实施,以期通过多元化能源结构来改变对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张敏,2017)。而美国为了应对全球能源资源危机和气候变暖问题,则围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制定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政策(黄浩 等,2011)。

国内方面,中国新能源及其相关产业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与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推动能源生产、能源利用方式的变革。“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指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十三五”规划支持和推动新能源汽车、绿色低碳、高效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系统等前沿领域的创新和产业化。“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发展。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谈到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表明了中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和决心。这对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实践均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一个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经济结构在优化、增长动力在转换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绿色低碳已成为新增长点和新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以及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是有效推动中国能源体系向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变革、有效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与关键举措。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得到较大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能源需求增速呈现下降趋势。根据《BP世界能源展望(2019年)》,中国能源需求增长在展望期内会降缓至年均1.1%,不及过去二十二年年均增速的五分之一(5.9%)。中国在能源需求总量增长率下降的同时,能源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优化(方德斌 等,2017)。“十三五”规划提出,要“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例如,鼓励能源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传统能源的清洁机制。这既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需求。

本书将从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系统研究中国新能源政策的经济效应:通过研究新能源政策颁布后,新能源上市公司的短期股价波动,厘清新能源政策在短期内对微观主体的影响,并分析投资者对新能源政策的认可度;通过研究“新能源政策能否促进新能源上市公司提高研发投资强度”,实证分析新能源政策的微观经济效应;通过研究新能源政策的经济效应,进一步推动政策的合理制定,从而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时效性;通过研究“新能源政策是否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以及“新能源政策的时效性”,为新能源政策的宏观经济影响提供实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