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危机降临

联赛第二站前夕,破风车队来到了风景如画的云南丽江。这里的高原环境和复杂地形是绝佳的训练场地,杨速计划在比赛前进行一周的高强度适应性训练。

“高原反应是最大挑战,“抵达第一天,杨速就警告队员们,“前三天只做轻度训练,让身体适应。“

丽江古城的石板路两旁,破风车队的队员们骑着车缓缓前行。远处玉龙雪山巍峨耸立,在阳光下闪耀着银光,美得让人屏息。

“我从没在这么美的地方骑过车,“林晓阳兴奋地说,高原环境对他这个云南孩子来说就像回家一样亲切。

张振出人意料地主动担任起高原骑行顾问:“注意呼吸节奏,两步一呼两步一吸。喝水要少量多次。“

苏曼惊讶地看着这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前辈,突然意识到张振可能比他们想象的更关心团队。

第三天下午,车队按计划进行首次高强度训练——一段20公里的爬坡骑行,海拔提升近1000米。杨速亲自带队,准备测试队员们在高原环境下的耐力表现。

训练开始很顺利。丽江的蓝天白云下,六辆蓝色战车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攀登,队形整齐划一。张振和苏曼轮流领骑,其他人紧随其后。

“保持节奏!“杨速不时提醒,“注意心率!“

就在训练进行到三分之二时,意外发生了。杨速的车突然摇晃了一下,接着连人带车摔倒在路边。

“教练!“苏曼第一个停下来,惊恐地看到杨速脸色惨白,双手紧抓着左膝。

其他队员也迅速停下,围拢过来。张振经验丰富,立即检查了杨速的状况:“膝盖旧伤复发,需要冰敷和抬高。“

众人手忙脚乱地把杨速抬到路边树荫下,老周从支援车中取来急救包,林晓阳则跑去附近村庄买冰块。

“没事,“杨速强忍疼痛说,“只是旧伤,休息一下就好。“

但张振检查后表情凝重:“肿胀很严重,可能不只是简单复发。“

支援车很快将杨速送往丽江人民医院,其他人完成训练后也立即赶回城里。

医院诊断结果比预想的更糟——左膝前十字韧带部分撕裂,半月板损伤,需要立即手术和至少三个月的康复治疗。

“三个月?“病房里,苏曼难以置信地问医生,“可他是教练,车队离不开他...“

“如果不好好康复,可能永远无法正常行走,“医生严肃地说,“更别说骑车了。“

杨速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但出奇地平静:“听医生的。车队...会找到临时解决办法。“

那天晚上,队员们聚集在酒店会议室,气氛凝重得像要滴出水来。

“现在怎么办?“王飞打破沉默,“没有杨教练,我们就像失去舵手的船。“

所有人的目光不自觉地转向张振,作为队内唯一有过职业车队经验的人,他自然成为临时领袖的最佳人选。

但张振出人意料地摇头:“我不适合当教练。我的强项是骑行,不是战术分析和团队管理。“

“那谁...?“刘强的问题悬在半空。

苏曼深吸一口气:“我来吧。“

所有人都惊讶地看着她。

“我是队长,对车队情况和每个人的能力最了解,“苏曼的声音越来越坚定,“而且过去半年,我一直在跟杨教练学习战术分析和训练计划制定。“

“但她没有经验...“老周担忧地说。

“谁一开始就有经验呢?“苏曼反问,“破风车队从零开始,不也是一步步学过来的吗?“

张振沉思良久,最终点头:“可以试试。但我建议分工合作——苏曼负责战术和训练计划,我负责赛场指挥,老周管车辆,其他人各司其职。“

这一折中方案得到了大家认同。会议结束后,苏曼立即赶往医院向杨速汇报决定。

“你确定吗?“杨速认真地问,“压力会很大。“

“不确定,“苏曼诚实地说,“但我不能看着车队就这样停滞不前。“

杨速微微一笑,从床头柜拿出一个笔记本:“过去半年我记录的所有战术分析和训练要点都在这里。还有...“他顿了顿,“职业联赛各支主要车队和车手的详细分析。“

苏曼接过笔记本,感觉手中沉甸甸的不仅是纸张重量,更是责任和信任。

“谢谢,“她轻声说,“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第二天清晨,苏曼早早起床研究杨速的笔记。她很快发现,杨速早已为每站比赛准备了详细预案,包括针对不同对手的战术和每个队员的训练重点。这份专业和远见让她既敬佩又倍感压力。

“第一件事,“训练前她召集队员们开会,“我们需要调整第二站的比赛目标。“

根据杨速的笔记和分析,苏曼提出了新的策略——放弃全面竞争,集中力量在最适合的赛段争取好成绩。具体来说,平路赛以完赛为主,保存实力;团队计时赛争取中游名次;全力备战山地赛段,那是林晓阳和张振的强项。

“明智的调整,“张振罕见地表示赞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训练开始后,苏曼的教练才能逐渐显现。她结合杨速的笔记和自己的观察,为每个人制定了针对性的高原适应计划。更令人惊喜的是,她引入了许多新颖的训练方法,如心率区间训练、功率计分析和视频回放技术评估。

“这些是...?“张振看着复杂的功率曲线图,疑惑地问。

“现代训练方法,“苏曼解释道,“杨教练的笔记里有提到,但之前我们设备有限没实施。现在有了职业队的资源,可以更科学地训练。“

张振将信将疑,但几次训练后,他不得不承认这些方法确实有效。他的爬坡效率提高了近5%,这在职业比赛中是巨大的进步。

然而,新老理念的碰撞并未结束。在赛前最后一次战术会议上,苏曼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山地赛段战术,基于详细的数据分析。

“根据功率数据和往绩分析,“她指着投影图表,“林晓阳在前两个爬坡点发起进攻最有利,张振则保留实力到最后HC级爬坡。“

“这太理论化了,“张振皱眉,“比赛是瞬息万变的,不能完全依赖数据。“

“数据只是参考,“苏曼耐心解释,“最终还要看临场状态。但科学分析能提高胜算。“

争论持续了很久,最终达成了妥协方案——基本按照数据分析制定战术,但保留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的空间。

比赛前一天,苏曼去医院向杨速汇报准备情况。让她惊讶的是,杨速已经能拄拐短距离行走了。

“恢复得不错,“杨速乐观地说,“医生说如果一切顺利,两个月后就能开始康复骑行。“

“太好了!“苏曼真心高兴,但随即又忧虑起来,“不过比赛...“

“车队准备得怎么样?“

苏曼详细汇报了训练和战术安排,包括与张振的争论和妥协。杨速听完,若有所思。

“知道吗?“他突然说,“这种新老理念的碰撞是好事。张振代表传统经验,你带来科学方法,二者的结合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你真这么想?“

“当然,“杨速微笑,“破风车队之所以特别,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学习、适应、进化。“

回到酒店,苏曼发现张振独自在健身房加练。她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过去。

“明天的比赛...“她开口道。

“我会遵守战术,“张振打断她,汗水顺着脸颊滑落,“虽然不完全认同,但你是教练,我尊重团队决定。“

苏曼点点头,突然注意到张振左膝上有一道长长的疤痕:“那是...?“

“两年前的手术,“张振简短地说,“差点终结我的职业生涯。“

一瞬间,苏曼理解了张振对杨速伤势的敏感,以及他对重返赛场的执着。两人沉默地站了一会儿,一种无言的理解在空气中流动。

“明天会是一场硬仗,“最终苏曼说,“但我们会让所有人记住破风的名字。“

张振罕见地露出一丝微笑:“是的,队长。“

比赛日清晨,丽江的天空湛蓝如洗。破风车队的队员们穿着蓝色队服站在起点处,神情专注而坚定。没有杨速在场指导,他们看起来依然专业而团结。

“记住战术,“出发前苏曼最后叮嘱,“安全第一,团队至上。“

“破风前行!“队员们齐声喊道,连张振也加入了呼喊。

发令枪响,比赛开始。破风车队的新篇章,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