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制度经济学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产业集聚经济规律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新概念与新理论,比如交易费用节约、创新网络、学习型区域与企业联盟等。

(一)集群交易成本论

从交易成本节约角度对集群进行分析的主要代表性学者有斯格特和斯多普,他们在早期的研究中借用高斯和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概念来分析企业的垂直分离和本地化聚集过程和现象。他们认为企业集群作为介于层级制企业组织形式和市场形式两者之间的特殊形态,通过企业的地理集中和企业网络的形成,在市场和技术高速变动的情况下,企业集聚所形成的本地化生产协作网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并保护合作因素,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灵活适应性。本地企业间的频繁相互联系所产生的交易成本比那些在地理上分散分布的企业更低,这主要是由于当地很高的信息密集度和传输频率使得信息的提供和识别较为昂贵,而且在地理距离接近的情况下相互之间频繁合作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来实现契约。他们认为交易费用是与地理距离有关的生产费用中最重要的费用,因此企业集聚可以使交易费用最小化。同时为了减少“技术锁定效应”和退出壁垒过高的问题,企业也必须进行外部化和垂直分离,从而可以实现单个企业生产的专业化以及产业综合体(产业集群)整体的灵活性——“弹性专精”的生产模式和生产网络。

他们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对产业集群的分析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批评。斯多普等学者对此做出了回应,并且开始注意到知识和学习在集群创新和发展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斯多普在交易费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非交易性相互依赖”的概念。他们认为众多企业集聚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产业社区,而且区内成员企业间存在着较强的非交易性相互依赖关系。主要包括在市场和技术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企业间相互协助来制定战略计划的习惯、规则、实践和制度等,从而为本地生产系统提供有关新产品市场、生产方式以及资源获取等方面的知识。这种相互协助关系常常发生在传统的交易市场之外,而且这种知识大多具有缄默性和较强的本地植根性,从而促进了本地生产系统或“知识社区”的建立,其中企业是“知识社区”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参与知识的创造和扩散过程。而知识之于国家作用在“学习型经济”和“学习型区域”等概念中也进行了描述——知识是塑造竞争优势最为重要的资源,而当地特殊的制度安排对此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产业集群当地学习行为和制度安排的培养对建立地方生产系统作用最为关键。斯多普等认为,在聚集性经济中,企业/组织和技术学习之间首先是区域化的投入-产出关系,或者说是交易性关系,从而构成用户-生产者关系网络,这样的网络对信息流动、扩散起着关键性作用;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间非交易性关系的重要作用(如劳务市场、区域惯例、标准以及价值观、公共或者半公共性质的机构)。

(二)社会网络关系理论

社会网络关系学派基本上是运用社会网络关系理论对产业集群进行分析,提出了“本地根植性”和“机构稠密性”等观点,他们提出“社会关系网络不同程度且无规律地渗入了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的“根植性”观点,将其应用于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中,强调企业是以不同的方式嵌入集群中并与各个不同的部分建立联系。格兰特维特强调新信息是通过“弱纽带”实现传递。格兰特维特提出新信息通过偶然交际(弱纽带联系)得到,而不是通过紧密的个人友好关系(强纽带)得到;“弱纽带的力量”观点是基于这样的前提:集群成员之间的频繁联系则是强纽带,由于内部联系频繁而产生的大量信息的总和是冗余的。相反弱联系是与群体内部不同变动的成员沟通联系,而非与中心企业联系。弱联系更能够发现机会,因为弱联系提供了接触新的不同信息中介的机会。因而集群内部成员企业如果可以通过保持这样的密集但无重叠的关系网络,就可以增加获取新的思想和知识以及与竞争力相关信息的机会。

因此,社会网络关系理论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集群创新和内部的关系结构进行揭示的。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分析,强调产业区内的紧密互动关系是以企业间高水平的信任为标志,这样可以促进这些不同知识的载体之间的共享,在这些社区中企业间的网络关系典型地表现为一张密集的网络或者层叠关系网,而知识可以通过这样的网络在地理集群中迅速扩散和共享。

(三)区域创新理论

以麦莱特为代表的欧洲GREMI(European Research Group on Innovative Milieu)小组从创新环境理论角度对成员集群进行研究,结合对欧洲多个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分析,提出了区域创新环境理论(local innovative milieu);从而将“创新环境”(innovative milieu)的概念延伸运用到成员集群层面,他们指出区域创新环境的核心机理和标志特征就是“群体学习行为”(collective learning)。

广义地讲,创新环境指的是产业集群所在地的社会文化环境,而一般特指在集群中当地促进创新的各种制度、法规、实践等所构成的总和系统。麦莱特根据创新环境方法对本地生产系统、创新环境和城市系统的关系——本地经济内生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指出,区域内生性发展由三个过程构成:创新过程、文化整合过程、再生产过程。创新过程最终取决于当地的技术和市场环境,文化整合过程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集群内部的协调和防止本地资源的瓦解,再生产过程就是对昔日构成要素的复制(代理人、资源、诀窍、规则、关系资本等)。正如巴卡蒂尼强调:“生产不仅仅意味着通过给定的技术过程和时间间隔来将投入转变成产成品,而且意味着从生产过程的开始就对有形和无形资产进行复制。”

GREMI的创新环境理论展示了创新环境如何为本地生产系统掌舵,如何促进、激活和引导创新过程,文化整合以及再生产过程中的孵化、捕捉和扩散行为。因此创新环境并不是地方生产系统的一个特殊种类而是地方组织系统发展多依赖的认知框架,是作为一种认知基础作用于地方技术和关系等要素。他们认为,这种创新环境是面向外部的开放性生产综合体,也就是说,这种生产综合体是面向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开放的,对诀窍、规则、关系资本等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和运用,因此创新环境构成了集群当地生产系统的基础结构。创新环境是不断调整和转变过程的综合体。这些过程主要由内部互动机制和学习机制所驱动,其中内部互动机制取决于集群内部创新主体——企业的合作能力和相互间的依赖关系,在创新网络中,则是依靠其在发展中所建立起来的关系资本。由于通过群体学习可以促进新诀窍和技术的创造,促进企业间竞争和合作关系的平衡,并且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等,因此学习机制主要通过影响和改变集群成员企业在技术和市场环境中行为方式来达到开发新项目和创造新资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