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以后各章要览

本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我们当然可以就土地流转的具体政策问题展开分析,但如果我们就中西方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以及相关的思想和理论进行梳理和评析,可使我们从历史发展的更一般规律角度思考当下政策,从而所制定的政策不是应一时之需,而是反映历史发展道路上的一个节点。

第二章讨论国外土地制度及土地流转。英国土地制度的演变最终确立了以自耕农为基础的家庭农场体制,和英国农业现代化互为因果,且说明建立自耕农体制并非一定要通过土地改革,富有启发意义。美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流转制度,这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农业强国,有直接的关系。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后,叶利钦和普京推行了不同的农业改革,叶利钦主张建立西方式的家庭农场,但未成功,而普京追求大农业。如何评价两种改革的得失,值得关注。

第三章回顾由古至今中国的土地制度及土地流转的历史演变,包括土地制度演变的中国经验、农业社会时期政府的抑制兼并和不抑制兼并政策、民国时期的土地流转。这些历史回顾有助于我们从历史发展的更一般规律角度思考当下的土地流转问题。

国内外的思想家们对于土地制度的不同思考和改革的不同主张,对我们今天思考土地流转问题富有启发意义。第四章介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土地制度的肯定和批判,亨利·乔治提出的对地租征收100%税收形成“单一地价税”的政策主张,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及其包含的公平与效率两难,毛泽东土地思想及其实践。当下关于中国农村应实行何种土地制度有激烈的争论,核心问题在于农村土地是否要私有化,此外关于在现行体制下如何进行土地流转,也有诸多讨论,值得关注。

第五章研究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的理论基础是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性,为此介绍相关的理论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提出证据。但最佳农地规模难以确定,我们需研究土地适度规模,为此分析土地适度规模的概念,并基于不同假设前提对适度规模提出估计,分析影响土地适度规模的因素。

土地流转首先是农户的自主决策。为此在第六章研究土地流转的农户行为,包括土地流入流出行为、土地抛荒行为。此外,农户耕种亩数对农户投入的影响、租金形成的影响因素、农户土地流转合同方式选择、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等与土地流转相关的问题也值得关注。

为克服小农经济的弊端,全国不少地方就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七章介绍平度的两田制,南海和扬州的土地股份合作制,温江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重庆的地票模式,宿州、益阳、临颍的土地信托。

土地流转,直接涉及亿万农民,间接地与全中国人民相关。网络上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其中不少来自土地流转的经历者,也许有所偏颇,但不乏深刻之处。我们做问卷调查时,还与许多受访者进行了交谈,也不乏有意思的故事和言论。对此,在第八章加以整理介绍。

中国的土地流转主要有两种:土地在农户及其他经营主体间流转以及农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第九章分别讨论政府在这两种土地流转中应发挥的作用。目前种粮直补的受惠方为承包地农户,近有建议提出将种粮直补的补贴方转为土地流入方,对此也将展开讨论。为了鼓励土地流转,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各地有丰富的实践。如何看待政府鼓励土地流转政策,值得探讨。

在全球化时代,尤其在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要求今天中国土地流转的制度安排能在未来使得中国农产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为此在第十章讨论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趋势,以及全球化对土地流转制度选择的限制。这一分析有助于我们设计出更能经受农产品市场全球竞争的土地流转制度。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关系密切。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以什么样的土地制度为基础,土地流转将较为理想?这就需要思考土地制度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第十一章分析基于土地私有制和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农村土地流转。

第十二章首先对之前的分析所获得的主要发现做一简要梳理,在此基础上讨论促进中国土地流转的政策选择。


[1]樊明等:《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处境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美国农业部国家农业统计局网站:https://www.agcensus.usda.gov。

[3]于潇、Peter Ho:《中国农村土地确权状况》,载李光荣主编《中国农村土地市场发展报告(2015~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丁栋:《农业部部长:进城农民退出承包地探索应审慎》,中华网,http://news.china.com/domesticgd/10000159/20161103/23847338.html,2016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