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中医大师名师传
- 武汉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3526字
- 2025-04-10 12:18:53
大师篇
李恩宽

李恩宽,男,武汉市人,汉族,1936年10月出生,1955年就读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医学院),并因在校表现优异,于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毕业后的十余年中,一直在社会福利院工作并学习中医。于1972年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至今,期间曾多次到日本、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2013年11月被评为武汉市中医大师。
李老出生于中医世家,受父亲李哲明(武汉市名老中医)的影响甚深,从小耳濡目染,热爱中医,并且熟读中医经典名著,而大学毕业后,也从不间断的一直跟随父亲学习中医以及针灸(1960-1965),并在1961-1965年多次短期跟随父亲的老师杨济生(全国名老中医、中央保健医师)学习,得到其真传。对中医理论、临床、针灸均有独到之处,如中风病人舌体歪斜,语言不清,深刺舌下金津、玉液可治愈舌体歪斜,使吞咽正常,语言清晰,疗效好。对心脑血管疾病及后遗症,各种关节痛,颈腰椎疾病等治疗疗效较好,如中医治疗效果好,则不用西药治疗。
1975-1978年跟随全国名老中医黄寿人学习中医,并继承了他的部分学术思想,对养阴、补脾胃、活血化瘀等学术思想有较多的体会和实践,对养阴的学术思想有进一步提高,如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是滋阴派的名言。李老认为阴是精血,阳是指气火,即由于精血亏损所产生的虚火。他认为精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断消耗,易损难复,故阴常不足。如不注意保养精血,嗜酒纵欲,伤伐过度,则阳气易亢,虚火妄动,故阳常有余。阴虚阳亢,则百病丛生。故主张保重精血以维持身体阴阳的相对平衡,这是他在临床上偏重滋阴法的理论根据。李老曾治疗30例血吸虫性肝硬化腹水的病人,患者多为阴虚,采用魏柳洲的一贯煎及张锡纯的鸡胵茅根汤加减治疗,如中药利尿效果不佳,加上西药的利尿剂,则利尿较快,但西药利尿剂容易产生耐药性,此时与中药的养阴利水剂同用,可使西药利尿剂的耐药性减轻而增强疗效,同时可以改善肝功能。这批绝大多数病人除个别死亡外,达到临床治愈。李老对于肝硬化腹水、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炎、肺心病等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李老从小学习了多种中医古籍,对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书更是熟读,而近来又学习了扶阳派清代名医郑钦安中医学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及其他扶阳派的医书,对扶阳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郑氏认为阳虚证的发病机理是:阴气上僭,阳不制阴,应扶阳以宣布阳气,阳光一照则阴气自灭。郑氏对阳虚证的治疗有其独特的认识与经验。郑氏认为:“桂、附、干姜,纯是一团烈火,火旺则阴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况桂附二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极,足以消尽僭上之阴气,阴气消尽,太空为之廓廊,自然上下奠安,无偏盛也,岂真引火归原哉。”而李老认识,现代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多耗损阳气,导致阴阳失调,而发生各种疾病。而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核心,是中医的辩证法则,《素问》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决。”郑氏在《医理真传》中指出“万病一阴阳耳”、“发病损伤各有不同,总以阴阳二字为主,阴盛则阳必衰,阳盛则阴必弱,不易之理也”,这句话强调了阴阳辨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认为“按定阴阳虚实,外感内伤治之,发无不中”,还再三强调“务要将内外两形,阴阳实据,熟悉胸中,方不致误人性命也”而李老遵从郑钦安的扶阳学说,他推崇阳气,认为阳气为一身之根本,阴阳平衡为治疗之准则,并强调阳主阴从,而且在临床上善于用附子、干姜、肉桂等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疾病。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李老为了降低附子的毒副作用,更是将附子经过特殊炮制,将乌头碱的毒副作用降至最低,而且李老为了将治疗效果达到最佳,并且避免病人中毒,常常以身试药,他曾经将炮制过的附子煎药口服达到一剂120g无中毒等反应,才将药物用于临床。
李老在运用扶阳药的基础上,加用补气药物运用于中老年的疾病,效果显著,他认为,中老年人多有气虚的表现。而在脑中风或脑梗死后遗症的患者,采用扶阳方法,加用虫类药治疗,疗效较好。

如近期治疗多例肾病综合征女性患者采用扶阳派的理论指导治疗,经两个月的治疗,患者尿蛋白由+++逐步消失,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肾病多为阴虚,一味以滋阴降火为主,其实不然,阳气(正气)不足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是疾病生理病理过程中的最主要矛盾。在中医学中肾病综合征多属“水肿”、“虚劳”、“腰痛”等范畴。认为水肿、蛋白尿等症为水精输布失调之故,而肺、脾、肾是水精输布过程中的主要脏器,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故有通调水道,散布精微的功能,如外邪侵袭,风水相搏,肺气壅滞,失去宣肃功能,则可导致水肿;脾为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转输精微,上归于肺,利水生合,若脾不健运,水谷运化失常则水湿内停,泛溢肌肤;肾为水脏,司开合主二便,如肾气不足,则开合不利,水液代谢障碍,便可出现小便异常和水肿。若脾气下陷,肾气不周,升运封藏失职,都会损伤阳气,导致阳气亏虚,阳虚精微输布失调,可从尿中而外泄。在治疗过程中,李老主要以四逆汤加味治疗,而且李老大剂量运用附子,并且同时加用肉桂、桂枝等温阳的药物,佐以养血活血的药物,使得疾病得去,症状好转,达到临床治愈。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时,李老认为,中医部分,必须严格遵循中医的辨证进行治疗,不能套用西医用抗生素,中医就用清热解毒治疗。更不能是采用西医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方法,中医讲究的是一个整体,不能采用西医的局部对症治疗。例如1980年曾治疗一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患者当时全身发黄,总胆红素12mg/L,经剖腹探查胆管硬化,管径2mm,无法手术,医院希望患者进行肝移植术,但当时国内做肝移植术最多只能存活264天,患者及家属均不愿做手术,后经对其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半年痊愈,随访21年,现仍健在。此病罕见,至1980年我国有文献根据的只有26例,绝大多数病人5年后死亡,本例患者生存20多年。在本例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中医的辨证观点进行论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详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年6期)。
在临床治疗中,我们应该让中医的长处得到发挥,对于一些难治性疾病,慢性病,中医有其独特的疗效,我们更要坚持。李老认为中医的各个流派均有自身的优势,在指导临床,都有积极意义,不能过分强调某一流派的作用。
因为在其临床上有突出表现,从1992年开始李老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给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及湖北省人事厅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2002年由湖北省卫生厅授予“湖北省知名中医”,2011年湖北省卫生厅授予湖北中医名师,技术二级。
在学术团体方面,1982年李老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武汉市分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理事长;1983年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湖北分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1989—2000年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1994年起,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第五届编委会委员。1994年起任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在科技成果方面,李老主持科研题五项。中医方剂“寒凉温热”四性实质研究——110个方剂煎煮液与元素的关系(为中国中医药管理局课题),获1992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黄白口服液提高免疫功能的临床与实验的研究,获1992年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国家发明银奖;清热止痒方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1994年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国家发明铜奖;通脉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1998年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奖项均排名第一。另外现主持武汉科技局公关计划课题(温阳前列腺汤治疗前列腺增生症),运用扶阳思想治疗前列腺增生,通过临床观察效果显著,正申请专利。在此期间,更是发表论文20余篇,并有论著《黄寿人医镜》《中医药理论量化与微量元素》(均为合著)等。而中医药理论量化与微量元素更是开通了中医药从现代医学方面论证的先河。
任职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期间,李老更是大力发展中医事业,并在任市人大代表期间,多次在小组会上口头提出建议武汉市人民政府加大对中医和中国西医结合事业的投入,以后政府适当的增加了投入。为了更好发展中西医结合工作,建议开办西学中班,在市人事局、科干局、卫生局的支持下,在武汉职工医学院办了两期西学中班。医院也自定政策,同等学力资历,西学中的人员优先晋升,如医院原副院长皮肤科专家高进,外科专家外科主任张家衡,妇产科专家市妇幼保健中心妇产科主任丁玎等先后顺利晋升至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这两期西学中班,进一步促进了医院中西医结合工作。

(张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