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宜厚

徐宜厚,男,汉族,湖北武汉黄陂区人。1940年2月出生,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学学会中国外科学会第二届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武汉分会皮外五官学会委员会主任委员,新加坡中华医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世界中医学学会联合会第一届皮肤科专业委员会顾问。先后荣获武汉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武汉市人民政府专项津贴,1999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被湖北省人社厅和卫生厅授予“湖北中医名师”光荣称号。

徐宜厚教授师从于武汉单苍桂、北京赵炳南两位专家,通过接受多年的教导和临床实践在中医皮肤科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至今出版专著有14本,其中代表作有《徐宜厚皮肤病用药心得十讲》《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徐宜厚》《中国现代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徐宜厚》《中医皮肤病学》英文版等。任湖北中医学院教授期间,完成了4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均已是学科骨干。科研“头针治疗带状疱疹”获1989年度武汉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徐宜厚教授先后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香港、广州、长沙、北京、大连、哈尔滨等地参加学术会议及讲学,2000年8月至2002年12月应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研究中心邀请,经国务院港澳办批准,赴香港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为中医皮肤科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徐老既无家学渊源,又不是名校毕业,然而,他从医近50年中,在中医皮肤科领域卓有建树,究其奥秘,就是“勤能补拙”。

名师指点,步入殿堂

徐宜厚,出生于一个劳动者家庭,由于社会动乱和家境贫寒,少年时期没有接触过良好的启蒙教育,在他青年时期,却有幸接受了中医的系统教育,当时担任教学任务的老师,均是武汉地区的一代精英,院长是著名中医学家陆真翘。

1963年7月,徐老毕业于原武汉中医学院中医本科。由国家统一分配到武汉市中医院,跟随武汉名医单苍桂老先生,在侍诊的5、6年中,单老教他诊病的技能,同时向他推荐必读的中医典籍,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等。从这些医籍中了解了先贤的学术精髓,如陈远公对银花的论述十分精辟与全面;王洪绪的小金丸、西黄丸、醒消丸、阳和汤等。只要辩证准确,效如桴鼓。

1974年至1975年经原北京医学院院长胡传揆教授介绍,他有幸跟随北京名医赵炳南老师学习。赵老用药的精与专,宽与深,使他终身受益,至今难忘。他曾用筛选法对赵老治疗红斑狼疮、湿疹的用药规律,进行过归纳与总结,为他另辟新径找到了准确的着力点。在北京期间,他曾多次到北京西总部胡同拜望胡老,胡老拿出一些建国初期消灭性病的照片赠之,当时他只抱着好奇的心理,珍藏这些照片。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性病萌芽,并有泛滥的趋势,他才恍然悟到胡老的良苦用心。

1985年,徐老应朱仁康研究员的邀请,参加《中医外科学》撰写与统稿,有机会聆听到朱仁康、张赞臣老前辈的谆谆教导;1987年7月,在上海参加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期间,他专程拜访顾伯华老师,顾老亲笔签名赠予由他主编的《实用中医外科学》。

由此可见,徐老是一位十分幸运的人,在他从事中医的过程中,不仅亲聆多位中西医老前辈的教诲,而且目睹这些老前辈高尚的学风,正是由于名师指点,使徐老步入中医学的辉煌殿堂少走了许多弯路。

善于思考,勤于总结

恩师的教诲,社会的培育,家人的扶持,使徐老在中医皮肤科领域成绩斐然。归纳其要,其学术经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脾胃立论,阴阳逢源

综观历代文献,凡治杂病者,多从脏腑虚实立论,故而,对脏腑的生理、病理、立法、用药的论述,既丰富又详尽,给今人留下许多宝贵的遗训。然而,在众多论述中,尤对脾、肾更为关注。两者之中,不少医家推崇“善补肾者,当于脾胃求之”。徐老在治疗皮肤病中,牢记李东垣所云“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唯益脾胃之药为切”的遗训作为指导思想,为此,徐老将原著中的有关论述进行了梳理。

1.脾胃与腠理

从生理上讲,“气者,上焦开发,宣五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气或乖错,人何以生,病从脾胃生者,”主张升阳益气,升阳足以御外,益气足以强中。不论病的虚实传变,均应以脾胃为本。从病理上讲“胃气一虚,耳、目、口、鼻具为之病。”说明腠理虚乃至九窍致病,无不与脾胃之虚,营养不足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2.脾胃与皮肤

皮肤病种类繁多,但从发病的机理而言,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六淫外邪;二是劳倦所伤;三是饮食失常;四是情志不遂,四者均与脾胃有关。“是知脾胃实,诸病皆实;脾胃虚,诸病皆虚,此医家之大关也。”(《医权初编》)。按李东垣在著作中列举的皮肤病主要有:隐疹,方用消风散;瘰疬按其经络循行,病在阳明经者采用升阳调经汤;病在少阳经者用连翘散坚汤。此外还有眼睑赤烂、脱发、酒毒、湿疡、耳疾、鼻疾等。充分反映脾胃虚实与皮肤病的发生有着特殊的连锁关系。故“凡欲查病者,必须先查胃气;凡欲治疗者,必先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恙。”(《景岳全书》)

3.脾胃与用药特点

《医验录》说:“医之权衡,在于用药;药之妙用,期于对症”。李氏用药有四大特色:一是升降;二是补泻;三是厚薄;四是随时加减。按照上述四大特色,徐老将从脾胃论治皮肤病归纳为如下十四法。

健脾益气法:用于寒冷性荨麻疹、冬季皮肤瘙痒病等。方选人参健脾汤。

扶脾化湿法:用于黄褐斑、湿疹、湿疹样皮炎等。方选益脾散。

扶脾化痰法:用于狼疮性脂膜炎、结节性红斑、硬红斑、慢性丹毒等。方选益中汤、二陈汤合裁。

扶脾固表法:用于慢性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等。方选验方枳术赤豆饮。

清脾泻火法:用于口周皮炎、多腔性湿疹、脂溢性皮炎等。方选验方变通泻黄散。

清胃泻火法:用于夏季皮炎、中毒性红斑、酒性红斑、蔬菜日光性皮炎等。方选变通白虎汤。

和胃除湿法:用于慢性盘状湿疹、肢端皮炎、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等。方选和中汤加减。

补中益气法:用于弥漫性系统性硬皮病、雷诺氏症、慢性荨麻疹等。方选变通补中汤。

益气温阳法:用于狼疮性肾炎、成人硬肿病、寒冷性荨麻疹、黑变病等。方选变通八味汤。

滋阴润燥法:用于湿疹样皮炎、自身敏感性湿疹、传染性湿疹样皮炎等。方选滋阴除湿汤加减。

扶脾保肺法:用于干燥综合征、老年性皮肤瘙痒、毛发红糠疹等。方选理脾阴方加减。

舒肝益脾法:用于寻常疣、扁平疣、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等。方选归脾汤、逍遥散合裁。

清心泻火法:用于婴儿湿疹、中毒性红斑、疱疹样皮炎等。方选验方四心导赤饮。

温阳通痹法:用于重叠综合征、弥漫性系统性硬皮病等。方选验方温阳通痹汤。

综合上述,徐老深切体会到李氏用药的特色,凡见黄芪、党参、炙甘草、羌活、柴胡、苍术、升麻等辛、甘、温药,意在培养春阳升发,正合“少火生气”之旨。唯恐火亢之害,又加入甘、苦、性寒之品,如石膏、黄芩、黄连等沉降之味,使之泻阴火于升发阳气之中,寓阴药与阳药制方逢源之妙。

(二)博采名家,海纳百川

近代名医章次公说:“各家学说,互有长短。自学者,不应厚此薄彼,而需取长补短。”章老之言,确为肺腑之语。徐老在临床中,发现皮肤病涉及多个学科,从人群而言,女性和小儿居多;从年龄而论,老者不少;从原患疾病所载,鼻咽等病常见。面对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疾病谱,要求医者必须博采名家之论,弥补本身不足。女性患者,凡遇经、带、胎、产,在大多数情况下他采用北京刘奉五、广州罗元恺两位老先生的理法方药。刘老对妇科疾病偏于肝,并说“肝为五脏六腑之贼”,提出了治肝八法。罗老强调调理冲任与妇科的关系,将妇科病概括为虚实两大类。又如小儿患者,他宗北京周慕新、上海董廷瑶两位老先生。周老认为幼儿湿疹内虚是发病的先决条件,然后依据症候剖析之:病在上者,多为风盛;病在下者,多为湿盛。初期宜散风、清热、化湿、凉血、解毒;后期宜养阴、润燥。董老对儿科用药提出了六字诀:轻(处方轻、用量轻)、巧(寻奇巧思,明其病因)、简(精简用药,切忌芜杂)、活(病变药变,首重灵活)、廉(但求疗效,毋论贵贱)、效(谙于医理,不负众望)。徐老从两位前辈的宝贵经验中,得到许多启发,如1984年2月28日,治一婴儿湿疹,利用验方四心导赤饮:栀子心、莲子心、连翘心、生甘草、蝉衣各6g,灯芯三扎,生地、淡竹叶、车前子草各10g,赤小豆15g,枯芩3g。服药12天后,红斑消退,又服10天,90%皮损消退。后用健脾之剂调理月余。诸恙俱平。此方颇合董老所称六字诀。

众所周知,银屑病多与感染因素有关,特别是咽喉的炎症更为多见。对此,徐老遵照北京耿鉴庭、南京干祖望两位老前辈的经验,咽病用咽药、喉病用喉药,对于控制咽喉的炎症颇有功效。

总之,平时勤奋读书,博采名家精华,临症才能触类旁通,海纳百川、游刃有余。

(三)精于思考,验之临床

徐老在近50年的临床中,对皮肤病凡诊治三次无效者,他将重新思考,再从繁杂的证候群中查阅先贤文献,如实剖析正误,另辟新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脏损害时,他本着凡治四脏者,安不可养脾。用药重点和顺序为健脾、益肾、调气、活血。对活血药按功能的强弱,他首次分为三级:一级养血活血当归、丹参、赤芍;二级祛瘀生新益母草、三七、泽兰;三级攻瘀散血桃仁、三棱、莪术等。

又如皮肌炎,徐老依据该病从发病初期到终期,他认为先痹后痿,先实后虚。在肺,祛邪为主,扶正为辅;在脾,护顾脾阴,防止不良进展;在肾以温肾为主,佐以振痿通络。如此辨证施治,不仅思路清晰,而且条理性强,便于传承。

此外,对痤疮提出“四辨”、“十法”。四辨为皮损、体质、部位、兼证;十法指清泻脾胃、解毒散结、调理冲任、疏肝清解、活血散瘀、湿敷除痤、面膜洁肤、毫针、耳针、挑刺。

瘙痒病徐老细分为四部分:

一是病因致痒。如风痒、湿痒、虫痒、热痒、燥痒、毒痒、瘀痒、酒痒、虚痒。

二是部位辨痒。如头皮痒、眼睑痒、鼻痒、唇痒、舌痒、喉痒、耳痒、乳头痒、阴囊痒、女阴痒、肛周痒、掌跖痒、肱桡痒、尿道口痒。

三是疾病致痒。肝胆病瘙痒、尿毒症瘙痒、糖尿病瘙痒、癌肿病瘙痒、内分泌障碍性瘙痒、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四是其他。老年性瘙痒、冬季皮肤病瘙痒、缺氧性瘙痒、水源性瘙痒、遗传性限局性瘙痒、痉挛性瘙痒病、妊娠痒疹、痒点、痒疹。

徐老对当前世界难治的特应性皮炎,他从临床实际出发,提出了十个难点的对策:婴儿服药难、过敏性鼻炎难、哮喘难、剧烈瘙痒难、皮肤干燥难、旦尼—莫根线难、口角唇炎难、白色糠疹难、苔藓样变难、感染易患性难。

徐老这种从实际到理论的升华,他认为是临床医家必备之课。这种观点对后学者将会起到良好的示教作用。

(四)中西互补,相得益彰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徐老曾与著名皮肤病专家孙曾拯教授合作,抢救过许多危重皮肤病人,如:亚急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重症多形红斑、落叶性天疱疮、Lyell氏中毒性大疱性表皮坏死松懈症等。其基本思路是在大量给予皮质类固醇的同时,给予护心、滋阴、退热、解毒之类的中药。常能收到壮热退,皮损消、疗程短的效果。这种中西医互补的默契,常能达到相得益彰。

(五)从微入手,勤于总结

20世纪80年代中期,徐老遇见一例女性成人硬肿病,按痹症诊治月余,颈项、背部肌肤仍然漫肿发硬,如绳所缚。鉴于病变发生在膀胱经和督脉经的区域,由此联想到是否与统一身之阳的督脉有关。他查阅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豁然开朗,方中加入通阳刚药,如鹿角片、肉桂、细辛等。15天后,颈项活动明显见好。按此思路而治愈。又如干燥综合征,他从任脉论治,狼疮性肾炎中尿蛋白的大量丢失,他从总束带脉施治。均有较好的效果。他将上述的心得与体会分别汇编在《徐宜厚皮肤病经验辑要》《徐宜厚皮科传心录》《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徐宜厚》等专著中。

回报社会,老树新花

2000年2月,徐老年满60,退休获准后,仍然专志于临床、读书、著述。他从心灵深处知道,现今的点滴业绩是党的培育、社会的关爱。1978年10月,被评为武汉市先进科技工作者;1993年10月荣获武汉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政府专项津贴;1997年1月,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9年4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元月,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湖北省卫生厅授予徐老湖北省中医名师光荣称号。面对这些荣誉,徐老深深懂得感恩与回报,在他退休后的10年间,他先后应邀赴广州、香港、长沙、北京、大连、哈尔滨等地讲学。2010年,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皮肤专业委员会邀请,徐老在会上作了“略论中医育才的八大关系”的报告,一是科班教育与师徒相授的关系;二是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三是传统经典与专科名著的关系;四是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关系;五是精于临证与熟谙药性的关系;六是急性病与慢性病的关系;七是实践总结与专科提高的关系;八是医学科普与专科专著的关系。随后推荐读书目录五大类:一是字典类:许慎《说文解字》、张玉书《康熙字典》、李戎《中医难字字典》;二是专著类:陈实功《外科正宗》、祁坤《外科大成》、吴谦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陈远公《洞天奥旨·外科秘录》、余听鸿《外科医案汇编》、王洪绪《外科全生集》、顾世澄《疡医大全》、邹五峰《外科真诠》;三是综合类: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张景岳《景岳全书》、薛己《薛己医案》、唐容川《血证论》、程杏轩《医述》、李聪甫《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研究》、王新华《中国历代医论选》;四是中药类:李时珍《本草纲目》、庄国康等《疡科本草》、杨仓良《毒药本草》、马子密等《历代本草药性汇解》;五是西医专著类: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美]R.B.奥多姆等著的《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中文翻译版)。总之,他将自己一鳞半爪之得和盘托出,希望对推动中医皮肤科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与此同时,徐老将应诊的地点、时间、电话均印在名片上,便于向患者解疑答难。尽管每天都要接很多的电话,虽然给自己增加了麻烦,但是却使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沟通与方便。

从1996年至2001年,徐老应邀先后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和香港、参加学术会议及讲学。特别是在香港工作期间,凭借这个国际都市的平台,广交朋友,传播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特长与优势。2000年应英国多尼克公司李燕萍女士之约,为海外同行编撰《中医皮肤病学》英文版,2004年在英国伦敦出版。2011年5月在湖南张家界世界中医联合会第二届中医皮肤科国际会议期间,一位来自美国的方一汉教授告知:有一位美国人抱着英

文版《中医皮肤病学》兴奋地告诉她,我要跟你学中医皮肤科。

结语

徐老虽年逾七旬,但他更像是一位接力赛跑的人。既要继承古人遗产、又要准确的传递下去,让中医学在世界医林独放异彩。最后,引用明清之际著名学者顾炎武先生联句作为结束语:“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生更着花。”

(陈金兰 刘长清 蔡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