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企业家战略管理能力培育
企业家的行为选择对企业的绩效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家的行为选择直接制约着企业的行为选择,如企业的经营领域与经营方向的选择或调整。企业家的行为不仅影响员工的行为,而且其行为倾向也直接影响员工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力度。
一、企业家
“企业家”一词早在16世纪就出现在法语中,法文是“entrepreneur”,是指“指挥军事远征的人”。18世纪,法国人用这个词定义其他从事冒险活动的人。
小贴士
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博龙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承担不确定性”;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将企业家列入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
马歇尔认为,企业家是以自己的创新力、洞察力和统率力,发现和消除市场的不均衡性,创造交易机会和效用,给生产过程指明方向,使生产均衡,使生产要素组织化的人。德鲁克认为,企业家是革新者,是敢于承担风险,有目的地寻找革新的源泉,善于捕捉变化,并把变化作为可供开发利用的机会的人。
与普通人相比,企业家具有强烈的成功欲望,能够跳出常人的思想范围,能够不时地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敢于梦想企业的未来,乐意于比别人更加投入和努力工作,在碰到问题的时候比常人更加坚决果断。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作为企业所有者的企业家。这种企业家仍然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第二种是受雇于所有者的职业企业家,通常叫职业经理人。今天我们所说的企业家主要指第一种类型的企业家。
二、企业家素质和才能
企业家才能是指企业家经营企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企业家是稀缺的,也是宝贵的。企业家的素质和才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冒险。冒险是企业家的天性。没有冒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就不可能成为企业家。企业家要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有承担失败的勇气。
(2)合作。合作是企业家的核心。艾伯特·奥·赫希曼(2003)认为,企业家在重大决策中实行集体行为而非个人行为。企业家并非孤单的,企业不仅具有合作意识,而且还非常擅长合作。在实际管理中,企业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一个“超人”,但企业家应该成为一位蜘蛛人,要有非常强的“织网”能力和意识。
(3)敬业。敬业是企业家的动力。敬业是一种负责的态度。《论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实强调的是一个人的敬业态度。兢兢业业,不辞辛苦,抱着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呕心沥血,是企业家的“不竭动力”。
(4)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也是企业家的重要才能。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一书中将“企业家”这一独特的生产力要素称为“创新的灵魂”。他提出的“创造性的破坏”的观点凸显了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和特征。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能,但创新不是“天才的闪烁”,而是企业家艰苦工作的结果。一个企业最大的隐患就是创新精神的消亡。
(5)执着。执着是企业家的本色。“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英特尔前总裁葛洛夫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企业家只有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与热情,才可能稳操胜券。
(6)诚信。诚信是企业家的立身之本,是不能妥协的原则。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没有诚信的商业社会,将充满道德风险,交易成本高昂。凡勃伦1904年在《企业论》一书中指出,有远见的企业家都非常重视包括诚信在内的商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利曼(Freeman)更是明确指出:“企业家只有一个责任,就是在符合游戏规则下,运用生产资源从事利润的活动。亦即须从事公开和自由的竞争,不能有欺瞒和诈欺。”
(7)学习。学习是企业家的应有之义。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指出,“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学习与智商相辅相成,学习是企业家的重要才能。
三、企业家成长环境
企业家要有良好的素质和才能,离不开良好的成长环境。
(1)整体制度环境。制度环境既包括正式的制度,又包括非正式的制度。在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文化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会有不同的表现。一般来说,恶劣的环境和氛围会扼杀企业家的成长。
(2)宽容的环境。只有宽容的环境,才能保护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企业家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属于“创造性的破坏”,企业家进行创新时会触动已有的思维方式和利益格局,这种创造性的破坏需要一个良好、宽容的社会环境。
四、企业家战略思维能力培育
企业战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企业家要具备把握大局的战略思维素质和能力,要立足整体,把思维触角伸向企业的每一个角落,而不受条条框框束缚,以制定出驾驭全局和指导全局的企业战略;把企业的时间考察与空间考察结合起来,形成立体的思维结构;在不断与外界交流信息的同时,使自己的视野与无限开放的外界环境相吻合。
1.企业家战略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是指企业家把握机会的一种思维方式。对企业家来讲,只有具备较高的战略思维能力,才能正确处理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保障、战略转变等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才能有正确的战略规划和战略行动,才能驾驭全局,取得事业的成功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战略思维是企业家领导力的灵魂。尤其是在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企业家不仅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而且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
2.企业家战略思维能力的内容
(1)战略思维观念。企业家对企业的经营内容、经营方式和经营手段都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思维。这些观念过去可能给企业带来兴旺,现在可能就是企业继续发展的障碍。这些观念很难改变,但为了使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就必须改变。要改变企业的现状,首先需要改变企业家的落后观念。对企业家来说,要战胜竞争对手,首先需要战胜自己。
(2)战略思维意识。当前,科技、环保、品牌、公关和人才等意识越来越受到关注。企业家如果不尽快把这些战略思维意识树立起来,仍然满足于产量、规模、成本、质量等传统思维意识,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战略。
(3)创新思维能力。思维创新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的基础,企业家要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4)创新思维知识。知识水平与战略水平成正比。企业家要想使企业战略上水平,就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尤其是创新思维知识。
3.企业家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途径
(1)组织调查研究,获取战略决策所需信息。能够正确把握事物的现状和运动变化的发展趋势是战略思维的前提。企业家作为思维主体获取的信息一旦失真或者信息量不足,就不能准确地判断企业的发展现状,更不可能准确地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做出错误的战略决策。实践表明,任何成功的战略决策,都要以调查研究、情报和统计工作为基础,信息不准确,根据信息做出的战略决策必然是错误的。
(2)思维主体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素质和信息储备。要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知识、经验,关键是主体信息库中存有应对特定战略问题的方案,并能够在战略决策过程中提取出来加以应用。
(3)遵循科学的思维方式及思维程序加工,获得所需信息。用于战略决策的信息如果是准确的、充分的,思维主体的素质是高的,但加工处理信息的方法、模式和程序并不正确,用不科学的不适应对象的方法加工信息也会产生错误的战略决策。思维方式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线性走向综合,从单维走向多维,从确定性走向非确定性。
(4)崇尚实践,勇于实践。战略思维能力作为企业家的一种素质,不可能是在脱离实践的课堂上直接培训出来的,需要从实践中锻炼出来。因此,提高企业家战略思维能力,最终还要靠实践。